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我国主要区域经济问题研究:1.中国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问题研究•2.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研究•3.区域产业转移研究•4.老工业基地研究•5.重点资源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6.贫困地区开发研究•7.区域分工与合作研究•8.区域创新与区域竞争力研究•9.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10.城市群研究•11.外商投资区位研究•12.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一、世界经济、经济世界、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1.世界经济:整个世界的经济•2.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3.区域经济:•4.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二、区域经济格局的历史演变•1、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与三线建设:三线,一九六四年,中共中央出于战备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一线主要是指东北和沿海各省;三线是指西南、西北地区,包括云、贵、川、陕、甘、宁、青、晋、豫、鄂、湘十一省,主要是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广大地区;二线是位于一线和三线之间的广大地区,其中的三线亦称为大三线。同时,各省又都划分了自己的一、二、三线,其中的三线称为小三线。2、改革开放后的东部优先发展战略•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沿海地区先后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8月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8年4月13日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4月,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沿海经济开发区:1985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3、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组长,副总理曾培炎任副组长,中共中央、国务院27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兼任办公室主任。•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一是研究提出西部地区开发战略、发展规划、重大问题和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议,推进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研究提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结构调整、资源开发以及重大项目布局的建议,组织和协调退耕还林(草)规划的实施和落实。三是研究提出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的政策建议,协调经济开发和科教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中央2003年12月2日决定成立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组长: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办公室主任:张国宝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审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专项规划、重大问题和有关法规;研究审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政策建议,协调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5、中部崛起•针对中部地区的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了36条政策措施,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崛起成为继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今年4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负责研究中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和落实促进中部崛起的有关工作。•国务院还下发了《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根据这一政策,中部六省将享受历史欠税豁免、税收优惠等多项优惠政策。三、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引起资源和要素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二)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欠发达区域人口向发达区域的大量迁移有利于先进的社会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传播,推动区域之间的社会融合和进步。但同时也会引起发达区域人口拥挤,就业压力增大,社会问题增多,而欠发达区域则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社会精英的流失对其发展产生了较严重的制约。•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强化了各区域的自我中心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了地方主义的流行。四、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总体情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提出的“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东部板块:北部沿海(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组成)、东部沿海(由上海、江苏、浙江组成)、南部沿海(由福建、广东、海南组成)•中部板块:黄河中游(由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组成)、长江中游(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组成)•西部板块:大西南(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组成)、大西北(由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组成。)•东北板块:东北综合经济区。1.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1).东部:东部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该地区以占全国3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56%的地区生产总值,58%的二产增加值,57%的三产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69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居四大板块之首。•(2).中部:中部以占全国32%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地区生产总值,31%的一产增加值,22%的二产增加值,21%的三产增加值。•(3).西部:西部以占全国23%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3%的地区生产总值,21%的一产增加值,11%的二产增加值,13%的三产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的0.62倍。•4).东北:东北以占全国8.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8.7%的地区生产总值,9.5%的一产增加值,8.8%的二产增加值,8.3%的三产增加值。东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935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四大板块中居第二位2.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益•(1).东部:从地方财力看,东部的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人占全国的60%,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地位。•(2).中部:中部的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人占全国的19%。•(3).西部:西部的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人占全国的13%。•(4).东北:东北的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人占全国的8%。3.各地区的需求情况•(1).东部: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代表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东部这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51%,54%,89%,优势地位明显。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三大需求均较高。广东的出口为2381.6亿美元,远高于其他省市,占全国的近1/3。•(2).其他板块:中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23%,23%,3.8%;西部这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15%,13%,2.7%,其中大西北经济区所占比重均在5%以下,在八大经济区中居最低;东北这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8.7%,9%,4%。这三大板块与东部相比在需求尤其是出口方面差距较大。4.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1).东部:东部显示出较强的创新能力。R&D经费支出占全国的67%;•(2).其他板块:其他三个板块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从R&D经费支出等总量指标看,中部要高于西部和东北,西部中的大西北经济区创新能力最为薄弱;东北的创新能力指标优于西部,但因省份较少总量不及中部五、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1、生产力方面的原因——优位效益原理的作用•2、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均衡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六、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1.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自然资源因素•2.区域经济差异可以进行有限度的调控区域经济差异与其它的经济现象一样,虽然有着一定的内在运行规律,但是,仍然可以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有目的的人为干预,使之符合某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七、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进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学习和引进新温州模式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1)、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建立国有资本灵活进退机制•(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3)、切实转变观念3.加快中部崛起•(1)、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力培育支柱产业•(2)、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切实解决“三农”问题•(3)、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4.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在继续发挥有利区位和改革开放先行优势的同时,重在推进制度、技术双创新,特别是原始性科技创新,在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之路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样既可缓解区内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可为全国作示范,提供经验。东部地区要重视区域(城市)整合,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按照蛛网结构演进的模式,在都市圈的外环和边缘,将不断涌现一批新的中小型现代化城市,呈辐射状的实现周围地区的现代化。5.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2)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第一,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第二,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第三,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第四,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第五,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第六,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思考题•河南省(或市县)区域经济差异与对策分析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8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