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造桥虫学名:Ascotisselenaria(SchiffermülleretDenise)已知分布:该虫在国内除西藏、新疆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形态特征:卵呈长椭圆形,直径0.6毫米,高0.2毫米,青绿色。蛹长约14毫米,深褐色有光泽,尾端尖,臀剌2根。老熟幼虫体长约38-49毫米,胸被侧面密布黄点。背线甚宽,直达尾端,亚背线黑色,气门线黄褐色。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8~45毫米。体色变化很大,一般为淡褐色,翅上的横线和斑纹均为暗褐色,中室端具一斑纹,前翅亚基线和外横线锯齿状,其间为灰黄色;后翅外横线锯齿状,其内侧灰黄色。雌虫触角丝状,雄虫羽状,淡黄色。危害症状:幼虫咬食叶片成孔洞或缺刻,严重者把叶片吃光,有时也食嫩果,受害器官被毁,不能充分生长发育,影响产量。大造桥虫,幼虫大造桥虫幼虫危害状大造桥虫,成虫苜蓿夜蛾学名:HeliothisviriplacaHufnagel,鳞翅目夜蛾科。已知分布:国内分布偏北,长江为其南限,东、西、北均靠近国境线,四川、西藏均有发生。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5毫米,翅展约35毫米。前翅灰褐色带青色。缘毛灰白色,沿外缘有7个新月形黑点,近外缘有浓淡不均的棕褐色横带;翅中央有1块深色斑,有的可分出较暗的肾状纹,上有不规则小点。后翅色淡,有黄白色缘毛,外缘有黑色宽带,带中央有白斑,前部中央有弯曲黑斑。卵半球形,直径约0.6毫米,卵面有棱状纹,初产白色,后变黄绿色。幼虫老熟时体长约40毫米,头部绿色、黄色或粉红色,有褐色点,每5-7个一组,中央的斑点形成倒“八“字形。体色变化大,有淡绿色、灰绿色、棕绿色等,背线暗色,亚背线白色有暗边,气门线黄绿色。气门中央黄色,边缘色深,第8腹节气门比第7节的约大一倍。蛹长约20毫米,褐色,末端有2根刺状刚毛。危害症状:1、2龄幼虫多在叶面取食叶肉,2龄以后常从叶片边缘向内蚕食,形成不规则的缺刻。幼虫也常喜钻蛀寄主植物的花蕾、果实和种子。苜蓿夜蛾,成虫苜蓿夜蛾,成虫苜蓿夜蛾,幼虫斜纹夜蛾学名:Spodopteralitura(Fabricius)已知分布: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江西、江苏、湖南、湖北、浙江、安徽;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4-20毫米左右,翅展35-46毫米,体暗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前翅灰褐色,花纹多,内横线和外横线白色、呈波浪状、中间有明显的白色斜阔带纹,所以称斜纹夜蛾。卵扁平的半球状,初产黄白色,后变为暗灰色,块状粘合在一起,上覆黄褐色绒毛。幼虫体长33-50毫米,头部黑褐色,胸部多变,从土黄色到黑绿色都有,体表散生小白点,冬节有近似三角形的半月黑斑一对。蛹长15-20毫米,圆筒形,红褐色,尾部有一对短刺。危害症状:主要以幼虫为害全株、小龄时群集叶背啃食。3龄后分散为害叶片、嫩茎、老龄幼虫可蛀食果实。其食性既杂又危害各器官,老龄时形成暴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害虫。斜纹夜蛾,幼虫左侧为雌蛾,右侧为雄蛾斜纹夜蛾幼虫及其危害状大豆天蛾学名:ClanisbilineatatsingtauicaMellitus已知分布:除西藏未见外,其余各省(自治区)均有发生。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0~60毫米,翅展100~120毫米。体和翅黄褐色,头、胸部暗紫色。前翅狭长,由前缘至后缘有6条褐色的波状横纹,前缘中部有一半圆形浅白斑,翅顶部有1个三角形褐色斑块。后翅小,近前缘深褐色,其余部分黄褐色。幼虫共5龄。末龄幼虫长60~90毫米,黄绿色。1龄幼虫头部圆形;2~4龄幼虫头部三角形,有头角;5龄幼虫头部呈弧形,无头角,两侧各有7条向背后方倾斜的淡黄色斜纹,腹部背面观察呈倒“八”字形。尾部具一黄绿色尾角。气门椭圆形,灰白色。卵椭圆形,直径2~3毫米,初产时淡绿色后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变成褐色。蛹体长40~45毫米,宽15毫米,纺锤形,红褐色,腹部口器明显突出,呈钩状弯曲。危害症状:幼虫取食叶片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将全株叶片吃光,不能结荚。大豆天蛾背部大豆天蛾腹部大豆天蛾,幼虫1大豆天蛾,幼虫2二条叶甲学名Paraluperodessuturalisnigrolineatus(Motschulsky)已知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主要大豆产区。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3毫米,椭圆形至长卵形,淡黄色。触角基部2节色浅,其余节黑褐色,有时褐色。前胸背板长宽近相等,两侧边向基部收缩,中部两侧有倒“八”字形凹纹。鞘翅黄褐色,中央各有1条略弯曲的黑色纵条纹,鞘翅两侧近平行,翅面稍隆凸,刻点细。足黄褐色,各足胫节基部外侧具有深褐色斑纹。末龄幼虫体长4~5毫米,乳白色,头部和臀板黑褐色,胸足3对,褐色。卵圆形,长约0.6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褐色。裸蛹乳白色,长3~4毫米,腹部末端具向前弯曲的刺钩。危害症状;成虫取食叶片和嫩茎,咬成孔洞,也危害幼苗胚轴、生长点,甚至将叶片吃光,使整株幼苗枯死。有时还危害花、荚、雌蕊等,致结荚数减少。幼虫在土中危害根瘤,致根瘤成空壳或腐烂,造成植株矮化,影响产量和品质。二条叶甲,成虫二条叶甲,幼虫二条叶甲危害状双斑莹叶甲学名:Monolepta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已知分布:东北、华北、江苏、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台湾等省区。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6~4.8mm,宽2~2.5mm。体色棕黄色,有光泽。复眼较大,触角11节,丝状。前胸背板为褐色。小盾片黑色,三角形。中、后胸腹板黑色。足黑褐色。每个鞘翅的基半部有一个近圆形的米黄色斑,周缘黑色。卵椭圆形,长0.6mm,初棕黄色,表面具网状纹。幼虫体长5~6mm,白色至黄白色,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蛹长2.8~3.5mm,宽2mm,白色,表面具刚毛。危害症状:以成虫危害。主要取食叶片。危害特点是取食叶片的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水渍状斑。受害叶片会干枯,影响光合作用。花蕾期也会取食花蕾,影响座铃。双斑莹叶甲,成虫1双斑莹叶甲,成虫2蒙古灰象甲学名:XylinophorusmongolicusFaust已知分布:该虫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江苏和内蒙古等地。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4~6毫米,宽2.3~3.1毫米,卵圆形,体灰色,密被灰黑褐色鳞片,鳞片在前胸形成3条褐色与2条白色相间的纵带,内肩和翅面上具白斑,头部呈光亮的铜色。鞘翅上生有10列纵刻点。头喙短扁,中间细。触角红褐色,膝状,棒状部长卵形,未端尖。前胸长大干宽,后缘有边,两侧圆形,鞘翅基部明显宽于前胸。卵呈长椭圆形,长0.9毫米,宽0.5毫米,初产乳白色,24小时后变为暗褐色。末龄幼虫体长6~9亳米,体乳白色,无足。蛹长5.5亳米,乳黄色,复眼灰色危害症状:成虫取食豆类蔬菜刚出土的幼苗子叶、嫩芽、心叶等,常群聚危害,严重时可将叶片食光,咬断茎端,造成缺苗断垄,或将叶片食成半圆形或圆形缺刻。蒙古灰象甲,成虫1蒙古灰象甲,成虫2豆卷叶螟学名Lamprosemaindicate(Fabricius)已知分布:该虫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淅江、福建、广东、湖北、四川和台湾等省和自治区。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毫米,翅展18~21毫米,黄褐色,胸部两侧具有黑纹。前后翅外缘黑色,前翅有波状的中、外横线,淡灰黑色,内横线上方常有一个黑褐色小点。后翅颜色较前翅略深,并有两条波状横线,与前翅的内、中横线相连。卵呈椭圆形,淡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7毫米,头部和前胸背板淡黄色,胸部淡绿色,气门环黄色,亚背线、气门上、下线上有小黑点。体表被有细毛。蛹长12毫米,褐色。危害症状:该虫以幼虫卷叶或缀连数叶在其中取食,受害叶片呈缺刻状或穿孔,发生严重时影响产量。豆卷叶螟,成虫豆卷叶螟,蛹豆卷叶螟幼虫危害状豆荚螟学名:Etiellazinckenella(Treitschke)已知分布:在我国自东北南部起到广东,除西藏外均有分布,但以华东、华中、华南受害最重。形态特征:成虫体灰褐色,体长10~12毫米,翅展22~24毫米。下唇须长而向前突出,触角丝状。雌蛾鞭节基部有一丛灰色鳞毛。前翅狭长,灰褐色,杂深渴色和黄白色鳞片;前缘自肩角到翅尖有一条白色带,翅基1/3处有金色隆起横带,外侧镶有淡黄褐色宽带。后翅黄白色,沿外缘褐色。雄蛾腹部末端钝形,且有长鳞毛丛;雌蛾腹部末端圆锥形,鳞毛较少。卵呈椭圆形,长径0.5~0.8毫米,短径约0.4毫米。表面有不明显的多角形雕刻纹,初产时乳白色,渐变红色,孵化前呈浅菊黄色。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为淡黄色,以后为灰绿色直至紫红色。4~5龄幼虫的前胸背板近前缘中央有“人”字形黑斑,两侧各有黑斑1个,后缘中央有2个小黑斑。老熟幼虫体长14~18毫米,背线、亚背线、气门线、气门下线均明显,腹足趾钩为双序环状。蛹黄褐色,体长9~10毫米,触角及翅芽仲到第五腹节后缘,腹部未端具臀刺6根。蛹外包有白色丝质的长椭圆形茧,茧外附有土粒。危害症状:豆荚螟的幼虫在豆荚内蛀食,被害籽粒重则蛀空,轻则蛀成缺刻,几乎都不能作种子,严重影响豆类的产量与质量。豆荚螟,成虫豆荚螟,幼虫豆荚螟幼虫为害状豆秆黑潜蝇学名:Melanagromyzasojae(Zehntner)已知分布:在中国分布广泛,北起吉林,南抵台湾,以黄淮地区受害最重。形态特征:成虫色,体长2.5毫米。胸腹部有蓝绿光泽,前翅膜质透明,有淡紫色光泽。幼虫体长3~4毫米,蛆形,黄白色,有前、后气门各一对蛹长筒形,长约2.5~2.8mm,黄棕色。前、后气门明显突出,前气门短,向两侧伸出;后气门烛台状,中部有几个黑色尖突。卵椭圆形0.3~0.35毫米,乳白色透明。危害症状:通常为害植株的中下部,成虫将卵产在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部的主脉附近,卵孵化后幼虫先在叶背潜食叶肉,随后钻入叶脉蛀人叶柄,再蛀入茎秆髓部,取食豆秆内壁植物纤维,并排出粪便堆积在豆秆内,幼虫蛀食距离约10~20cm,在豆秆内先自上而下,再由下往上为害。豆秆黑潜蝇幼虫及其危害豆秆黑潜蝇,成虫
本文标题:42病虫害手册编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20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