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1)
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姓名:夏冬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祝爱民20070226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作者:夏冬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祝爱民.夏冬.于丽娟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1)在建立评判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模糊数学理论构建了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经过实证分析,证明该模型在评判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方面是可行的,并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2.学位论文李术立县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问题研究——以青岛市为例2009县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应保持动态平衡的协调关系,从而使整个经济系统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因此,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建立一套评价县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指标体系及其模型方法,分析制约各县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因,探索促进二者协调性的对策与途径,对于协调社会进步与县域经济的关系,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县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专家调查,按照Delphi方法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县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分别从绝对评价角度和相对评价角度建立县域经济社会协凋发展问题的评价模型,给出了协调性测度的基本思路及其状态协调度的测算公式,利用状态协调度计算公式,不仅可以考察经济系统是否有力的支持和利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考察对于社会系统而言,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技术有效程度,最终还可以考察县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程度。在此基础上,以青岛市的十二个区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市的十二个区市在近年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县域经济的发展还不平衡和不协调,具体表现为各区市内部的社会、经济间的失衡以及区市差距不断扩大,县域间经济发展的适度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的效率,但不断扩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必将不利于青岛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3.期刊论文祝爱民.刘琳琳.陈炜.李军.ZHUAi-min.LIULin-lin.CHENWei.LIJun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度测评研究-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而科技进步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探讨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评判科技进步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根据模糊数学理论构建了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进行了例证分析.证明该模型在评判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方面是可行的,并且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4.学位论文李一峰我国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2004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县域对科技进步的重视程度得到空前的提高,科技进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作用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也应当看到,目前在理论研究方面还缺乏对科技与经济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研究,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又存在着科技唯上的危险倾向,造成科技对经济的超前发展,因此对中国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概念,计算及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文首先对相关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中国县域经济特点和县域科技进步态势分析入手,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中国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该文将中国县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分为科技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从而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分为科技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和科技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并在一定假定条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思想和方法,具体构建了中国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概念,计算和分析模型.以上述的理论研究为基础,该文利用所构建的相关模型,选取了浙江省、湖南省和四川省的有关悬域为分析对象,利用1999-2000年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收集到的数据,对这三个省的县域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5.期刊论文肖兰欠发达地区预算收支与经济增长协调性分析-新疆金融2008,(7)实现经济与财政的协调发展,对指导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协调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布尔津县为个案.利用回归模型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与财政的关系从数量上进行分析,研究经济与财政的关系,寻求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有效途径.6.期刊论文佟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活力2010,(1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党中央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7.期刊论文王联锋.乔家君.李猛农民收入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测度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1)本文采用分形几何R/S分析方法和GIS技术,对河南省农民收入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进行时空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协调区在空间上趋于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河南西北、中部、西南地区集聚,而不协调区空间上趋于向黄淮平原、豫南等广大地区集聚.在类型演变中,相邻类型转移比不相邻类型跃迁的可能性大:协调区和不协调区数量变化表明,2000年以来,河南农区县域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速度.8.学位论文于学胜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2001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是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工业化起步阶段的急于求成和后天的长期失调,以及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思想意识转变的落后,严重地影响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功能的发挥,致使产业结构系统内部协调性差,结构演进乏力。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及全球化的背景下,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面临着许多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本文通过结构调整的理论思考,比较深入、系统地讨论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政策目标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产业的界定入手,分析了产业结构的涵义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论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而揭示了地区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标准,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二部分简单回顾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分析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现状,重点论述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探讨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政策措施,指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不应迅速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而应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方面,应加强对农业的扶持与保护,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论述了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点选择、衰退产业撤让与援助、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及政策目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四部分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技术创新问题。通过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分析,结合黑龙江省技术创新的矛盾冲突,指出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于机制转换。9.期刊论文彭芳春.徐勇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问题、症结与对策——湖北个案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8,(4)目前突出问题在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非协调性.主要体现在巨大GDP贡献之下的银行融资难问题.人民银行数据表明.目前信贷流向呈现行业、区域、城市和产权等方面的四大偏好.中小企业面临四大融资困境,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县城金融与经济之间的负循环以及二元金融结构的存在.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县域金融萎缩瓶颈,根本上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超常规的发展战略和改革思路:振兴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和谐发展.逐步改变二元经济金融结构格局;加强政策引导.建立银企联动机制.积极发挥政府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作用;推进金融创新,突破麦克米伦缺口,致力重塑新的县域金融服务机制和体系.10.学位论文杨明明区域产业结构协调与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探析----以云南省建水县为例1999建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云南省的一个大县,该文系统论述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及合理化标志,在对建水产业结构协调性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揭示了建水县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及其调整和优化的关键.为了能比较科学地确定建水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该文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建水主导产业的建构原则和选择基准,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筛选出建水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七大主导产业.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概述了与产业结构的有关的理论,介绍了建水县自然、社会、经济情况,为下一步分析问题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论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标志,以此对建水县域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诊断分析.第三部分,论述了主导产业建构原同、选择基准,并按上述原则和基准选择构建了建水的主导产业.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9f5acf01-4f5c-4ce0-8d71-9df70102849e下载时间:2010年9月20日
本文标题: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2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