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环境影响评价(陆书玉)3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一、大气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源:自然源、人为源2.大气污染物二、大气扩散过程1.大气湍流大气湍流是大气的流动特性。可分为:因动力学原因引起的动力湍流和因热力原因(浮力效应)引起的热湍流(对流湍流)。大气湍流扩散是在湍流的作用下,空气微团(湍流涡旋)之间的扩散。与其对应的是静止或层流流体中的分子之间的扩散。2.大气稳定度和污染大气在铅垂方向不同的温度梯度构成其不同的稳定性—大气的垂直稳定度。大气的垂直稳定度(简称大气稳定度)通常用其判断大气(边界层)中的湍流的强弱。大气稳定度分为:A、B、C、D、E、F六类(B为不稳定,A、C分别为强、弱不稳定;D为中性;E、F分别为稳定和强稳定)。动力湍流和热湍流的能源都是来自太阳的净辐射;特别是热湍流,它直接决定于净辐射通量中的显热通量。因此,在工程性质的应用中,常利用能反映显热通量的常规气象参数和其它一些容易确定的有关参数,来判断大气稳定度的强弱;如:云量、地面风速、太阳高度角、地面反射率和粗造度以及表面湿度有效因子等气温递减率:在大气环境中,气温随高度而变化的规律我们称其为气温递减率,用γ表示,γ=-dT/dz,γ值随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情况而有所不同。干绝热递减率:一个干空气团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团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时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取100m)值,叫做干绝热递减率,定义γd=-dTi/dzdγ和γd是两个不同的概念,γd表示空气团在机械力的作用下每升降100m,自身温度升降1K,γ则表示在实际大气中因受热而传递的不同高度处温度的变化,它可正、可负、可大、可小。大气中的温度层结有以下四类情况:(1)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降低较快,每升高100m,下降温度大于1K,即γ>γd,成为温度递降或超绝热降温。(2)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低温度在每100m下降1K左右,即γ=γd,称为中性。(3)气温不随高度而变,称为等温。(4)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简称为逆温。大气中的温度层结曲线一般用低空探空仪测得。典型的烟羽形状波浪型(又称链条型,大气为不稳定,出现在太阳辐射强的晴天,小风,γ>γd)锥型(在中性层结条件下,中性or弱稳,烟云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匀地弥散,形成一个锥形的主体,多出现在阴天或大风条件)扇型(γ<γd,发生在稳定的大气条件下,典型的下部逆温,晴天傍晚)爬升型(阁楼形、城堡形、屋脊形,在晴天的傍晚,逆温层在地面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当逆温低于烟囱高度而上层仍保持不稳定或中性时,就出现这种烟型。漫烟型(熏烟型,日出后2—3小时内,上层逆温或夜间逆温日出后逐渐消散抬升至一定高度、下层不稳定)3.影响大气污染的其他因素(1)风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叫做风(垂直方向-升降气流)风向:风的来向叫风向(16个方位圆周等分)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运动距离,气象台所测得风向和风速均指10米高处的风向和风速。u=3.02F1/2F-风级风速,m/s风玫瑰图某地区1988年的风玫瑰图。同心圆表示风的频率。(2)辐射和云•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以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形式辐射热量,太阳辐射加热地球表面,地面长波辐射加热大气。•近地层大气温度随地表温度变化:•在晴朗的白天,太阳辐射首先加热了地面,近地层的空气温度升高,使大气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夜间地面辐射失去热量,近地层的空气温度下降,形成逆温,大气稳定。云大气中水汽的凝结现象叫做云(使气温随高度变化小)云量:天空被云遮蔽的成数(我国10分,国外8分)云高:云底距地面底高度低云(2500m以下)中云(2500~5000m)高云(5000m以上)云状:卷云(线),积云(块),层云(面),雨层云(无定形)云低云(2500米以下)中云(2500-5000m)高云(5000m以上)(3)天气形势(4)下垫面条件(5)逆温逆温不利于扩散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133一、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1.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基本内容:涵盖了报告书的所有内容;工作程序:第一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研究有关文件、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初步工程分析、环境空气敏感区调查、评价因子筛选、评价标准确定、气相特征调查、地形特征调查、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等。第二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污染源的调查与核实、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气象观测资料调查与分析、地形数据收集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第三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给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写等。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2.评价等级的划分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推荐模式:指导则附录A所列的大气影响预测模式。推荐模式清单包括估算模式和进一步预测模式。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适用于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工作。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气相条件进行计算,通常其计算结果大于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进一步预测模式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适用于一、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评价因子的筛选: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方法: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1)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定义为:PI=(Ci/COi)×100%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Co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Coi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采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2)评价工作等级按表1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按公式计算,如污染物数i大于1,取P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表1评价工作等级表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一级Pmax≥80%,且D10%≥5km二级其他三级Pmax<10%或D10%<污染物距厂界最近距离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3)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①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②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③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④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⑤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⑥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4)一、二级评价应选择本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5)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3、评价范围的确定(1)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制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等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2)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少于5km(3)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4、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确定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环境空气敏感区,在图中标注,并列表给出环境空气敏感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名称、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级别、与项目的相对距离、方位、以及受保护对象的范围和数量。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5、评价标准(略)例1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50%,D10%为6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70%,D10%为5.5km,则该项目的大气评价等级为几级?例2甲Pi为50%,D10%为5km,乙Pi为82%,D10%为4km,评价等级为几级?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作业六1、某企业15米高排气筒颗粒物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3.5kg/h,受条件所限排气筒高度仅达7.5米,则颗粒物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多少?2、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A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5%,D10%为1.2km,B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0%,D10%为1.1km,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为1.2km,则该项目的大气评价等级为几级?评价范围是多少?二、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现状评价p1341、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续)二、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现状评价(续)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现场实测物料衡算法经验估算法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对于分期实施等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3、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①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②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③对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算其非正常排放量;④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0~1,一般取季、月、星期、日、小时等,见附录C表。二、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现状评价(续)(2)点源调查内容a.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b.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c.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d.烟气出口速度(m/s);e.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矿,年排放小时数(h);f.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矿,年排放小时数(h
本文标题:环境影响评价(陆书玉)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25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