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主要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孜孜不倦求学,厚积薄发革命事业雄起,力挽狂澜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青年中年晚年青年人应该有立乎其大的志气,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有求新、求真的精神,脚踏实地、顽强奋斗、不怕磨难、勇于探索。这是20世纪中华民族能够从苦难深重的境遇挺身站立起来的重要原因,也是21世纪进一步实现中华腾飞的重要动力。青年周恩来孜孜不倦求学,厚积薄发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周恩来就出生在这一时期。1898年3月5日他出生于江苏淮安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他不满半岁时,被过继给病重的叔父。不久,叔父去世,由婶母抚育。从周恩来四五岁起婶母就教他识字读书,使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九岁那年,生母、养母相继去世,父亲在外省谋事,收入微薄,幼小的周恩来承担起全部的家庭负担。孜孜不倦求学,厚积薄发正值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青年不知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失去人生奋斗目标。针对这一现象,校长特别安排了“立命”这一课,向学生提出问题:“请问你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学生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的学生回答:“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学生甚至回答说:“为家父而读书。”唯有12岁的周恩来站起身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评价周恩来:“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孜孜不倦求学,厚积薄发周恩来1911年的童年留影1912年,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孜孜不倦求学,厚积薄发兵,凶器也。战,危事也。此右文之言,岂尚武之国之宗旨乎?是以立国于今世者,无不视其军事之强否,以判其国优劣。军盛则国强,军颓则国弱,斯人人所奉为公理,百验不磨者也。——《海军说》1915年冬1913年,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照片孜孜不倦求学,厚积薄发与老师伉乃如及同学合影南开学校毕业留影孜孜不倦求学,厚积薄发周恩来中学毕业后,为了增进才识,寻求救国济世的真理,赴东邻日本留学。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周恩来到日本留学就是要学习日本强大的经验。但他到日本后,经过实地观察,看到日本人民处在元老、军阀、党阀和资本家的统治之下,军国主义并没有给百姓带来欢乐和幸福,他深感日本的政治制度并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孜孜不倦求学,厚积薄发1917年9月,周恩来赴日本求学。这是他与留日同学合影,后排右一为周恩来。1918年日本留影周恩来和留日同学合影孜孜不倦求学,厚积薄发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5月5日,天津学生响应投入运动,周恩来先以校友后以南大学生身份,全力参加运动。开始的时候,周恩来先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在《南开日刊》上发表《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发刊旨趣》,提出“革心”、“革新”的精神,“革新”就是要改造社会,“革心”就是改造学生的自身的思想。1919年4月,周恩来从日本回国,进入刚创办的南开学校大学部读书。周恩来是南开大学的第一期学生!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周恩来主持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并参与创立了学生组织“觉悟社”。1920年初周恩来领导天津“一·二九”运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南开大学校董严修资助周恩来到欧洲留学。孜孜不倦求学,厚积薄发五四时期的周恩来觉悟社成员合影孜孜不倦求学,厚积薄发1920年11月7日,22岁的周恩来登上法国“波尔多”号邮船,西涉重洋前往法国,开始了他的游学欧洲、追求真理的新征程。此时周氏家族家道中落,已无力支付周恩来赴法留学的费用,他留学的费用主要来自严修在南开大学设立的“范孙奖学金”。周恩来的留学生涯实际上成了他对西欧这一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发祥地的实地考察。他旅欧时的活动中心是巴黎,间或往返于比利时及德国等地,从事革命考察和领导工作。在较为系统地考察中,周恩来依据亲眼所见,对真理做了进一步的求索,并重构了自己的思想,确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并成为中共旅欧总支书记。孜孜不倦求学,厚积薄发旅欧时期,和张申府(左)、刘清扬(坐中)等在巴黎合影孜孜不倦求学,厚积薄发1921年3月,周恩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接到张申府的推荐信后,时在法国的周恩来很快回信,表示愿意回来。1924年9月初,周恩来抵达广州。他对黄埔军校表现出极大热情。黄埔军校成为周恩来戎马生涯的起点。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周恩来是公认第一个认识到中国需要一支革命军队的人。两个月后,周恩来继任政治部主任。当时的“政治部是个空架子,学校也没有多少真正进步的政治工作可言”。周恩来接手后,逐步使之完善。周恩来聘请了不少优秀的共产党人任政治教官,如聂荣臻、李富春、恽代英、高语罕、熊雄、萧楚女、张秋人等。周恩来重视发展军校中共党团组织,在他领导下,成立了黄埔支部。在中共党史上,黄埔支部(后改为黄埔特别支部)的地位令人瞩目,支部干事都是精英分子,活动能量极大。孜孜不倦求学,厚积薄发1924年,周恩来奉命从欧洲回国。这是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黄埔军校孜孜不倦求学,厚积薄发中国共产党因为有周恩来而增添了光辉,中国人民因为有周恩来而增强了自豪感。——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中年周恩来革命事业雄起,力挽狂澜1937年2月至8月,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础上,周恩来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上海、南京同国民党多次谈判,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周恩来同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在杭州合影1937年5月,劳山遇险时,同行者共20余人,陈有才、吴江等大部分同志牺牲,刘九洲等负重伤。周恩来在劳山遇险后,和张云逸、孔石泉在西安的合影。革命事业雄起,力挽狂澜1937年8月,周恩来回到延安。1937年9月,周恩来参与策划了平型关战役。这是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周恩来和毛泽东、朱德、林伯渠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前合影周恩来从晋北前线回到武汉后与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等在车站合影。革命事业雄起,力挽狂澜1937年12月,周恩来到南京失陷后的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代表中国共产党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险恶的环境中,他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我党的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团结一切抗日救国力量,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1938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周恩来出任政治部副部长,授中将军衔。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叶剑英等在八路军驻汉办事处研究抗战形势周恩来在武昌留影革命事业雄起,力挽狂澜1938年1月创刊的《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我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的机关报。它的筹备、出版和发展都是在周恩来领导下进行的。周恩来亲自为创刊号题词,并兼任报社的董事长。该报为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假抗日真内战的阴谋,起了特殊的积极作用。同时,周恩来还在武汉广泛地同国际友人交往,争取他们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支持和帮助。周恩来在重庆阅读《新华日报》1938年周恩来和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左三)等国际友人在武汉。革命事业雄起,力挽狂澜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周恩来专程从武汉返回延安参加会议,全会先后听取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张闻天、项英、王明的报告,确立了党在统战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和抗战中的任务,克服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统一了全党的步调。武汉失陷后,周恩来在1938年12月到达战时首都重庆,代表中国共产党继续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并担任中共南方局书记。出席会议的中央政治局成员合影周恩来和董必武在红岩村同八路军办事处、《新华日报》报馆工作人员合影革命事业雄起,力挽狂澜周恩来在抗战初期以天才战略家的远见和卓越的洞察力,精辟地指出:“中国抗战是长期的,不是短期的,持久战的方针是确定的”,并且分析了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今后的发展阶段。1939年2月23日,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到达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开始了他的东南抗日前哨之行。周恩来这次到军部视察,一是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二是确定新四军的战略方针:向南巩固,向东进攻,向北发展。周恩来在军部礼堂作报告革命事业雄起,力挽狂澜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杨家岭开幕。大会系统总结了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深刻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制定了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革命胜利的总路线。大会实现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空前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周恩来在党的“七大”上作《论统一战线》的长篇发言,系统总结了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统一战线上的经验教训。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周恩来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与毛泽东、朱德一起指挥各解放区武装力量对日的最后作战。8月10日和11日,周恩来为延安总部起草对日寇作战的六道反攻命令。其中第一号命令指出:对拒不投降的日伪军给予坚决歼灭之。革命事业雄起,力挽狂澜革命事业雄起,力挽狂澜周恩来在领导蒋管区的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战略,领导蒋管区的爱国民主运动蓬勃发展,陷蒋家王朝于全民包围之中。为配合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历史贡献。该战略也成为了应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范例。革命事业雄起,力挽狂澜周恩来坚持团结各民主党派、民主阶层、各派中间力量,不断发展爱国民主统一战线,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奠定基础。还指出要把地下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更能战斗的群众的党。革命事业雄起,力挽狂澜许多党外人士说,我们是认识周恩来才认识共产党的,相信周恩来才相信共产党的。——钱学森晚年周恩来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建国初期经济三年困难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大跃进人民公社七千人大会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周恩来为之耗费了大量心血,结束了自抗战以来连续十二年使我国人民深受其苦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财政收支接近平衡,安定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建国初期周总理照片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领导集体组织实施了以156个大型项目为主体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国家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情况下,一度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周恩来等同志及时觉察到这一情况,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并采取措施,保证经济建设继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到1956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为国家工业化初步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1958年1月2日至4日,毛泽东在杭州召开华东地区四省一市中共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严厉批评反“冒进”,周恩来被迫作检讨。1月11日,毛泽东又主持召开南宁会议,并当众对周恩来说:“你不是‘反冒进’吗?我是反‘反冒进’的!”。5月15日召开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周恩来被迫再次进行检讨大会将这个8千多字的检讨稿作为会议材料印发代表。会后周恩来向中共中央提出“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是否适当”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周恩来被免去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外交部长等兼职,在一段时间里失去了经济工作的发言权。大跃进时期周毛对话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1960年至1964年,为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和扭转经济困难局面,总理周恩来和国家主席刘少奇、总书记邓小平领导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使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0年8至9月间,他主持制定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周总理还支持水利建设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主持兴建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并且是中央专委主任,两弹一星工程的总策划与总指挥。他对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文化工作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都给予特殊的关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1966年开始的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灾难。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周恩来殚精竭虑,苦撑危局
本文标题:介绍周恩来-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12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