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促织》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关于作家及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2、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情节内容。2)了解此篇小说的写作特点(情节一波三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取材、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3)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文言知识。3、情感目标: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教学重点]1、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2、整理归纳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教学难点]了解这篇小说的写作特点。[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沉浸文本1、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的预习作业,课堂上交流蒲松龄的生平、作品、时代背景,教师系统补充,并作文学常识归纳,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22、学生借助书下注解以及古汉语字典通读全文。由于文章较长,让学生一节节来疏通课文。此文的字词较为浅显,让学生自读文言文。学生各自边读边圈划出疑难词语和句子,大家一起来解决,尤其有文言语法现象及书下未标注的需教师重点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文章翻译的准确性。3、疏通完一节,让学生用几个字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不仅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文意,也对文章整体的衔接和故事的发展有所把握。文章结构:征促织——觅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献促织——评促织二、作业:做一份本课完备的文言现象整理。第二课时一、梳理情节,深入体验1、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2、请学生根据文章的脉络,围绕本文线索,简明地复述课文故事。3、《促织》的故事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时间顺序记叙。请学生们再次仔细阅读文章,将文章分一下段落。“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第1~2节)“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第3~4节)“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第5~7节)“献虫”是故事的结局。(第8节)最后一段(第9节)是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太史公曰”。二.细读文本,感悟写作特点1、你觉得作者在情节设置上有何特点?你觉得作者写得好不好?(可谓是一波三折、虚实结合等)1)围绕“促织”的主线,故事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32)这样安排情节有何好处?这样的情节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3、整个故事情节有三大转折,中间一个是现实的,前后两个是虚幻的。前后两个转折,求神问卜得佳虫和成名之子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为什么要把人间悲剧化成喜剧的形式?这样会不会削弱了文章原本要表达的效果?这样并没有削弱文章。体现出小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取材特点。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得佳虫——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成名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由上可见,将人间悲剧化为喜剧,非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相反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谴责。4、试想这些虚构的情节是单纯地为了引人入胜吗?作者虚构这些虚幻情节不是仅仅为了引人入胜,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5、那作者是不是直接抨击他处于清朝的统治阶级呢?作品所揭露的是作者所处的黑暗现实,但作者不是直接抨击,采取了曲笔,从一开篇就指明“宣德间”即故事发生的年代为明代宣德年间,而作者蒲松龄是清代的小说家,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的迫害,这也是“借古讽今”的一种笔法。4三、作业拓展题:如果让你来安排故事的结局,你会安排这样的结尾吗?为什么?第三课时一、品读重点语段,深入感悟心理描写1、请学生仔细阅读重点段落第六节,从文中选出成名的心理变化的单音节词语,填入括号内。,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由怒而悲,由悲而喜,起伏地心理变化深刻地写出了这小小的促织是如此得牵动着老百姓的心,主宰着人的命运,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的罪恶现实。2、你能参照第六节的分析方法,同样找出文中其余的心理描写吗?第4节,寻找促织,成名的心理变化:希望——急切——愕——大喜第7节,“试斗”时,成名的心理变化:惭怍——大喜——骇——惊喜反映了在封建社会老百姓的生命远不如一头“促织”,表现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揭示。二、小组讨论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节“评促织”的?三、把握文章的主旨学完这篇课文,请学生交流各自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归纳主旨:作者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对现实的愤懑不平,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四、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学生找出文言文中的各种文言现象,老师予以补充,调动大家的主动性。五、作业:写一段关于成名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150字左右。《促织》备课资料提供一、文言归纳1、通假字(1)昂其直“直”通“值”(2)而翁归“而”通“尔”(3)手裁举“裁”通“才”(4)翼日进宰“翼”通”“翌”52、词类活用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早出暮归名作状,早上、晚上取儿稿葬名作状,用草席日与子弟角名作状,每天旬余,杖至百名作动,打板子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上于盆而养之名作动,放仙及鸡犬名作动,成仙此物故非西产名作动,特产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显示才能裘马扬扬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高头骏马昂其直形容使动,使……高而高其直形容使动,使……高辄倾数家之产动词使动,使……倾尽成然之形容意动,认为……对益奇之形容意动,觉得……奇特成以其小,劣之形容意动,认为……劣而心目耳力俱穷形作动,用尽近抚之形作动,走近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黄粉成述其异形作名,非凡本领以塞官责动作名,差役3、特殊句式(1)判断句A.此物故非西产B.非字而画(2)被动句A.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介词“为”表被动)B.旬余,杖.至百(无标记,被打了上百板子)(3)倒装句A.定语后置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好事之少年)B.介宾后置既而得其尸于井掭以尖草焚拜如前人复之以掌试以猪鬃撩拨虫须问者爇香于鼎(3)省略句如,“又试之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或“以鸡试之”64、固定结构A.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岂.意其至此哉.C.成不敢科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5、一词多义①回头看,如“成顾蟋蟀笼虚”(《促织》)②看,环视,如“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促织》)(1)顾③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④顾虑,考虑,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⑤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①索取,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2)责②责任,差使,如“留待期限,以塞官责”(《促织》)③责令,如“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④责罚,如“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促织》①无,没有,如”靡计不施,讫无计”。(《促织》)(3)靡②败退,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促织》)③倒下,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①打开,如“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②挖,如“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促织》)(4)发③丝毫,如“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④射出,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⑤抒发,如“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⑥征发,派遣,如“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5、归纳本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找出下列表时间的词并解释其含义1、俄见小虫跃起。俄:不久,一会儿2、旋见鸡伸颈摆扑。旋:随即,跟着就。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少间:一会儿。4、斯须就毙。斯须:一会儿。5、未几,成归。未几:没多久。6、无何,宰以卓异闻。无何:没多久。7、既而得尸于井。既而:不久,随后。8、食顷,帘动。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二、作者简介蒲松龄,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7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穷愁潦倒。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年,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斋文集》。《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作者巧妙地通过这些离经虚幻的故事,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满腔的“孤愤”。郭沫若曾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题联:“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
本文标题:《促织》教案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6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