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桃花源记》表格教案
万冲中学八年级语文科教案任课教师:上课日期:教时:课题《桃花源记》(第一二课时)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3.熟读并背诵全文。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教学方法1.诵读法2.引导法3.品味法4.讨论与点拨相结合5.合作探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与备注教学过程一、导入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的5篇课文,这些作品的题材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明确:以战争为题材。掩卷沉思,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渴望和平,拒绝战争,这种朴素的愿望由来已久。我国古代人民就曾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都能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反映这种朴素的愿望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板书课题)释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思考: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明确:世外桃源什么意思呢?明确: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大家了解作者吗?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1、关于作者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学生回忆思考学生联想学生思考交流学生积累学生回忆学生听讲批注识记有关知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与备注教学过程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2、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3、关于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三、课文诵读1、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后附)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具体是:第一段平缓语气,第二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五段读出感慨语气。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师生评价。4.全班同学分角色美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师生评价。四、学生齐读课文五、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1、字词学习(1)、辨明字音:向:以前寻向所志其:这、那复前行,欲穷其林对着眈眈相向他的得其船为: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6)一义多词:(7)古今异义词:(8)四个“然”字词:豁然俨然怡然欣然学生听讲批注识记有关知识学生回忆联想学生结合以前的朗读技艺再提高学生听读联想想象学生试读学生分角色美读学生齐读学生自主学习在课本上批注学生批注分类积累教学过程(9)8个成语: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怡然自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落英缤纷:落花纷纷.缤纷,纷纷.2、学生试译。教师指导纠正。附:课文朗诵节奏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学生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要会造句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丰翻译全文作业朗读背诵课文,翻译课文。板书设计《桃花源记》一、“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三、字词(1)、辨明字音:(2)、辨明字形(3)辨析多音字(4)重点词语:(5)一词多义(6)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月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7)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缘:古义:沿。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请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8)四个“然”字词:豁然俨然怡然欣然(9)7个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阡陌交通黄发垂髫落英缤纷教学反思万冲中学八年级语文科教案任课教师:上课日期:教时:课题《桃花源记》(第三课时)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3.熟读并背诵全文。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味法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4、合作探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与备注教学过程一、背诵查检:二、品读赏析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复述的时候见机点拨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教师明确: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教师提醒学生:(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2、其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教师明确: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教师明确: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学生齐背课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批注学生按教师提示准备复述学生复述点评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批注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与备注教学过程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师生评价三、合作探究1、渔人再寻桃花源,找到了没有?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2、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教师适时点拨。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四、拓展延伸1、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二段有感情的朗读,背诵。3、全班齐背。五、归纳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学生朗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批注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准备活动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主动朗读学生齐背作业1.背诵课文。2、试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生动的故事,可以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注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的描写。板书设计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离开桃花源: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
本文标题:《桃花源记》表格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8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