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摘要、关键词与引言的写法
第四讲:摘要、关键词与引言的写法论文题目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引言一《老子》的文学色彩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2.多种修辞格综合运用的表现手法3.韵散结合的散文诗体裁二《老子》的美学思想1.本然之美2.虚静之美3.柔弱之美三《老子》对后世的影响1.对文学艺术的影响2.对人格塑造的影响结语参考文献后记摘要的写法何谓摘要所谓摘要即“摘录要点”,英文为abstract。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214-1976文献工作[E]》中给出的定义为:“对原文献内容准确、扼要而不附加解释或评价的简略的表述。”国家标准对摘要的解释为:“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摘要中应写的内容一般包括研究的主要对象和范围,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以及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一定要注重突出反映文章的新内容和作者要特别强调的观点。2.摘要的类型由于论文的性质不同,摘要可有不同的写法。一般有报道性、指示性和报道—指示性摘要三种。报道性摘要:用于向读者忠实地传达论文在特定学科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般着重于论文的论点、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与结论的客观报道,其中论文的基本观点、结论应是叙述的重点。苏格拉底与孔子皆探讨伦理问题,然两者的论说方式却大相径庭:苏格拉底诉诸定义,孔子诉诸范例。苏格拉底的论说方式催生了西方哲学史上种种二元范畴的区分以及由此而来的二元论。苏格拉底对西方影响最大的是本质主义和普遮主义思维,这易于导向绝对主义和独断论,现代西方诸多哲学思潮即是对此的批利与反动。孔子的论说方式尊重传统、关注语境,表征为历史主义和情景主义,它虽然避免了二元论思维的一些弊病,却容易滑向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然而,儒家的经一权论为避免陷入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提供了可能。两者的论说方式对各自传统的影响有利亦有弊,但就孔子与苏格拉底而言,他们身上都体现着一种“述而不作”的谦卑态度和“反求诸己”的自省精神。——《学术月刊》2009年5期的陈乔见的《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论说方式及其影响》一文摘要指示性摘要:主要是对论文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方法和思路框架进行简要的介绍性说明,让读者对正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为查询和检索起到提示和引领作用。一般适用于泛论、资料性文章、综述等主题多,内容较繁杂的文献。篇幅一般以100字左右为宜。文章通过对曹禺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一方面力图理出曹禺戏剧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以供研究和了解者参考;另一方面,以曹禺戏剧研究为对象,尝试使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归类,以有助于比较文学的方法和相关文学研究的密切结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期王凤霞《近二十年来对曹禺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报道—指示性摘要:这是融报道、指示性两种摘要于一体的摘要。它或者在对论文基本框架作报道性介绍的同时,更侧重于对研究的基本观点与结论的报道,使读者在掌握论文研究成果中价值较高部分的同时,也对研究路径有一个总体透视;或者在侧重概述论文主要观点、创新点、结论的同时,又对论文的其他次要成分作扼要介绍,以体现原文的完整性。本文采取个案举证的方式,分析了古代判例的构成要素,判例和成文法体系的关系,以及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变化。可以说,判例在中国古代始终居于辅助的地位,不能和成文法平分秋色。由于它和成文法制度存在原则冲突,还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不过成文法体系对判例既有拒斥的一面,又有吸纳的一面。吸纳的方式是编例。明清时期,通过编例活动,判例被成功改造并纳入法律体系之中,律例实现了一体化。律例一体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最高形态。而从判例的角度看,融入成文法的过程也是其异化消亡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4期刘笃才《中国古代判例考论》摘要的要求与注意事项(1)摘要,尤其是报道性摘要,应避免笼统、空洞的定性描述。例如,“文章概述了我国当前影视文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样的摘要将“现状”所指,“问题”所在,“对策”何为这些该文实质性内核抽空了,导致摘要的有效信息缺失。也就是说,摘要应针对伦文的主要思想、主要观点、主要成果、主要事实进行描述,这样才能客观地揭示论文的内容。(2)摘要要避免出现自我评价、解释和说明性话语。如“全面、深刻论证……问题”,“填补了……空白”,“突破了……”,“有一定……价值”,“……提出了改进的有效措施。”,“……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为人事主管部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手段”,等等;也反对在摘要中出现“浅见”,“管见”,“浅探”,“当议”等一类带有主观色彩的谦辞。这样的话语不符合“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之定义。(3)摘要要用第三人称而不用其它人称来写,避免出现“我们”、“笔者”、(一般也不要用)“本文”做句子的主语。可直接以“阐述了……”,“介绍了……”等等。(4)摘要不得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引言中已有的内容不要再在摘要中重复,切忌罗列段落标题来代替摘要,要排除在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属于背景材料、历史回顾、未来计划、复杂的数学式、图表、文献号等内容,一般不要在摘要中反映。(5)摘要不宜采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缩略语、简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地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应加以说明;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不宜用引文,除非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6)摘要文字表达力求言简意赅,篇幅尽量简短,语句意思确切,避免有歧义。摘要通常不分段。引言的写法何谓引言:引言(前言、序言、概述)作为论文的开端,其目的是向读者交代本研究的来龙去脉,侧重回答“为什么研究”这一问题。作者在引言中应给出研究背景,即概述别人在该领域内所做的相关工作、目前研究的落点和存在的问题等,指出本文与他人的异同和本文的重点,以及取得的成果或期望在那些方向上取得成果和突破。引言也是作者进行课题研究时,进行调研和课题论证工作的概括和总结。例:再论《十批判书》的撰著动机与论学宗旨引言一新史学的研究风气二同道的“刺激”三“总清算”和“总答复”四结论从1943年中至1945年,郭沫若集中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后分别结集为《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其中《十批判书》尤为学界所重,国内学术界多有评论,但是意见尚有分歧。目前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该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成果,在近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都有相当的价值。但是海外个别学者对该书的资料和观点的来源及作者的学术道德提出了异议和质疑。①本文认为,对该书学术价值的评估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重要课题,应当继续讨论,但是评价的方法值得再作考虑。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与当时的特殊时势有密切关系,既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战斗性,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①既然如此,我们研究讨论其学术内涵和学术价值,就不能脱离该书的具体语境和作者的著书动机,包括与此关系密切的政治形势和学术动态。只有这样,《十批判书》的丰富内涵才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揭示。但是,以往对于《十批判书》产生过程的研究是不够的,有关其学术价值的判断有脱离该书撰写时具体社会历史背景的倾向,某些结论也不免简单,甚至错误。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厘清该书的撰著动机,讨论作者的论学主旨,进而再评价《十批判书》的价值。不当之处,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本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与引言的写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2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