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硕士论文-制度变迁进程与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研究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制度变迁进程与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研究姓名:苏志煌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何大安20070101制度变迁进程与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研究作者:苏志煌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郑耀群.周新生制度变迁程度与区域经济差距:一个分析框架-贵州社会科学2008,221(5)我国地区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化的制度变迁程度差异,制度变迁程度受所在地区现有制度环境、制度变迁成本的制约.所以,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关键在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为西部地区的市场化培育相应的制度环境,减少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的成本.2.期刊论文蔡雯.郭俊华.CAIWen.GUOJun-hua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差异——基于1990-2007年陕西与上海的对比分析-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4)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追寻探索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崛起发展以来,制度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就成为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基于大量前人的研究事实,本文通过建立经济增长模型,选取相关变量,分别对陕西和上海两地各自做回归分析,然后对两地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陕西经济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因素是资本而非制度,而上海经济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因素是制度.3.学位论文张平区域经济差距成因的制度分析2007本文从制度差异角度对我国日益加剧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首先,由于初始阶段条件的差异,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博弈中,针对两类不同的地方政府,中央会做出不同的针对性政策安排,两类地方政府也会采取不同的均衡策略,由此形成了制度变迁路径的不同选择,最终造成了区域间制度差异的产生。其次,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各地区经济绩效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它们在制度状况上存在的差异。由此表明,制度的差异对各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造成了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分担制度创新成本能力的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差距发生的根本制度原因。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博弈中,由于地方政府分担制度创新成本能力的差异,中央会支持支付能力强的地方政府进行制度创新,从而使分担能力不同的两类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激励产生差异,由此形成了制度变迁的不同路径,最终导致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两者之间互相推动,使得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2)本文尝试应用一个三方有限策略博弈模型,证明了不同地区产生制度差异的微观机制,这有助于更为清晰的了解差异产生的过程,及其间各种因素所发生的作用,为分析宏观层面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奠定了微观基础。这一方法不同于很多既有研究将制度差异作为己知事实,或者只是对制度差异状况进行描述的方法。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阐述了文章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对国内外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成因的研究成果和现状进行评述。此外,还对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制度差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分析了区域间制度差异的产生过程。指出各区域之间的制度差异主要体现在制度运行机理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所有制结构的差异、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等。论述区域间制度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针对各地区的不同政策措施。由于初始阶段条件的差异,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博弈中,针对两类地方政府,中央会做出不同的针对性政策安排,两类地方政府也会采取不同的均衡策略,由此形成了制度变迁路径的不同选择,最终造成了区域间制度差异的产生。第四部分,构造了一个反映各区域制度状况的指标,依据这一指标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制度差异造成区域经济差距这一结论进行实证检验。实证表明,各地区经济绩效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它们在制度状况上存在的差异。区域间的制度差异对各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造成了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第五部分,就以政府为主导,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第六部分,结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基本观点和结论,对本文写作进行总结,指出了研究中仍需注意的问题。4.期刊论文连恩德.马艳红从制度变迁理论看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在此坚实的基础上,要继续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必须下大气力重点解决好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课题难题,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不争事实与关键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整体进程,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文章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5.学位论文龙飞改革开放三十年辽宁、山东、广东三省经济增长差异研究2009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区域间的不平衡问题突出,一些开放之前发达的省份开放三十年之后逐渐落后,而另一些开放之前不发达的省份三十年过后俨然已成为经济大省,这其中固然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但不同省份要素生产率的显著差异也是构成区域差距的主要因素。本文从要素贡献的角度对辽宁、山东、广东三省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增长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经济增长中劳动、资本、技术各要素的贡献,并对TFP(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比较分析(广义)技术进步对各省经济增长作用的不同,试图从要素生产效率的角度来解释区域经济差距,并分析差距形成背后的原因。全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序言,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现状,并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述。第二章主要介绍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首先回顾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阶段,重点分析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转型条件下的影响因素,对要素投入影响因素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详细讨论,概括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本深化、经济运行机制、结构变动、需求波动、制度变迁五个方面。第三章主要介绍模型设定和数据处理方法,回归得出三省经济增长经验研究的分析结果。对三省1978-2007三十年各要素投入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分别进行测算,并对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进行了数量分析。第四章分析三省经济增长过程中各要素投入的差异及三省要素使用效率的不同,并分析构成这种效率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辽宁在三十年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总量逐渐落后于山东、广东两省的主要原因,并对辽宁未来的经济赶超提出建议。6.会议论文李健.范祚军区域金融发展梯度推进的理论推演2008区域经济发展将不可避免地涉及金融层面,从金融角度考察区域经济差距的成因进而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也就成为逻辑的必然。而且,不同类型的制度安排对于地区金融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路径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将更多地考虑制度因素,从国家制度变迁的视角,从理论上分析制度变迁、区域金融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互动机理,借鉴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试图创新区域金融发展梯度推进理论,以在理论层面探讨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区域金融结构和特色化的地区金融发展模式的可行性与实现路径,促进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和谐,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7.学位论文金芝FDI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200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国民经济增长迅速,然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却出现了不一致,并且差距日渐悬殊。而90年代正是FDI大规模涌入中国的时期,FDI作为开放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利用效率的变动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资本的积累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东部地区在这一时期成为吸收FDI的最大受益区的同时,东部地区不仅在FDI规模上远远多于中西部地区,在FDI的利用效率方面也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国是投资驱动型的国家,FDI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FDI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中国改进利用外资的政策和协调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FDI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br ⑴对FDI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特别是FDI的资本效应和外溢效应的作用机制。直接和间接的资本效应促进地区资本的形成,溢出效应则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技术外溢和制度变迁等方面。在资本效应和外溢效应的共同作用下,FDI发挥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br ⑵利用泰尔指数来测度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在经济差距扩大时期,外商直接投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无法单纯用FDI的投资数量的差距来解释,应同时考虑其利用效率的差异性。通过分析各区域FDI增长贡献率和利用菲德模型来研究各区域FDI的外溢效应,证实区域间的FDI利用效率确实存在着差距。br ⑶运用对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扩展测量国内投资和FDI投资的边际生产率,接着通过建立模型来评价FDI数量和利用效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各自的重要性。实证结果表明:FDI区域差异是继国内投资差异之后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利用效率上的差距,将在今后发展中成为区域经济差距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br ⑷根据模型分析得到的结论对中国中西部吸引FDI和提高FDI效率的政策提出建议,包括调整引资方式,优化外资的投向结构;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加强金融发展,深化金融改革;建立完备的FDI绩效考核体系等。8.期刊论文周晓唯.张平.ZHOUXiao-wei.ZHANGPing区域经济差距成因的制度分析-商洛学院学报2007,21(1)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间的经济差距问题日益严重,形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间的制度差异.而制度差异目前主要反映在所有制结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针对各地区的不同政策措施.同时,各地区不同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行为,及非正式制度差异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为减少制度差异应当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推动市场化进程,改变原有的阻碍经济发展的意识形态.9.学位论文姜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区域差异分析200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和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西部农村地区成为两大矛盾聚集的焦点.十一五时期中国政府面临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任务的难点也在于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西部农村地区如何摆脱落后的发展现状,缩小与东部发达农村之间的差距,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农村公共产品的角度出发,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认为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之间客观上存在累积循环因果效应,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相对落后不仅是造成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中人权平等实现的障碍.文章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变迁的脉络,并分析了目前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及原因,进而提出了西部地区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思路.本文的主要框架包括四部分.第一章导论开宗明义,阐述了选题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动态,并指出贯穿全文的研究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历史纵向比较与区域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第二章中,研究定位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历史变迁,分三个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实施家庭承包责任制至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税费改革后至今)分析了新中国成立至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沿革.历史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研究农村公共产品区域差异现状及成因提供了制度背景和历史根源.此外,这一章还总结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体存在的问题,这为具体的区域差异研究提供了宏观背景.第三章将研究视角转向现实,以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村基础设施为例,实证分析比较了东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差距.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西部农村公
本文标题:硕士论文-制度变迁进程与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