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食品质地学基础质地(texture)一词原本是指织物的编织组织、材料构成等概念。随着对食品物性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食品从入口前到接触、咀嚼、吞噬时的印象,即对口味口感,需要有一个语言的表现,于是就借用了“质地”这一用语。质地一词目前在食品物性学中已被广泛用来表示食品的组织状态、口感及味感等。研究食品质地的表现、质地的测定和质地的改善等,也逐渐成为一门科学,称为食品质地学。第一节食品质地的概念一.食品质地的定义较早对食品质地进行定义的是Matz,他认为“食品的质地是除温度感觉和痛觉以外的食品物性感觉。它主要由口腔中皮肤及肌肉的感觉来感知”。后来Kramer又提出手指对食品的触摸感也应属质地的表现。近来比较统一的见解是,食品的质地是与以下三方面感觉有关的物理性质,即:①用手或手指对食品的触摸感;②目视的外观感觉;③口腔摄入时的综合感觉,包括咀嚼时感到的软硬、粘稠、酥脆、滑爽等。二.食品的食味与质地一提到食品的食味,人们通常联想到酸、甜、苦、辣等,这些由化学组成所决定的因素。然而,近来一些研究表明,决定食品食味的因素中,食品的物理性质甚至占有更重要的位置。松本等人对16种常见食品进行了消费者的心理调查。把食品的食味影响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包括:软硬、粘稠、酥脆性、滑爽感、形状、色泽、温度等;化学因素包括:甜、酸、苦、咸、涩、香气等。结果发现:除了酒、果汁、腌渍菜等少数几种食品外,约占2/3的大部分食品,决定食味感觉的主要是物理因素。尤其是米饭、豆腐、汤圆、饼干等主要食品,化学因素对食味影响的比重只占20%左右,而物理性质的影响占70%左右。物理性质中主要是这些食品的质地。对于食品的质地,原本是一个感觉的表现,但为了揭示质地的本质和更准确地描绘和控制食品质地,仪器测定则成为表现质地的方法之一。把对食品质地的感官评价称为主观评价法(subjectivemethod);把用仪器对食品质地定量的评价方法称为客观评价法(objectivemethod)。第二节食品质地的感官评价食品的感官评价,主要是以消费者的嗜好为设定标准,通过由人组成的评审组(panel),对食品观察品尝,并给以嗜好性的评价。由于食品的嗜好性日益成为食品品质管理和开发的重点,而且影响嗜好性的因素中,食品质地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感官评价也成为研究食品物性的一个重要内容。感官评价是人的感觉器官(sensor)对接触食品时各种刺激(stimulus)的感知,还有对这些刺激的记忆、对比、综合分析等理解过程。所以,感官评价还需要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一.感觉的种类表3-2-1感觉的种类感觉种类感觉器官感觉内容1.视觉眼色、形、大小、光泽、动感2.听觉耳音量、音频、咬碎音3.嗅觉鼻香气4.味觉舌酸、甜、咸、苦等5.触觉口齿感牙齿弹力感、坚韧性、脆、硬、软口舌感口腔、舌等软硬、滑爽、粗细等温度感口腔、舌等冰、凉、热、烫6.平衡感觉耳加速度感7.固有感觉肌肉运动及用力感8.内脏感觉内脏、体腔膜饥饿感、干渴感人的感觉大体上分为8类,如表3-2-1所示。通常所说的五感是指表中所列的前5类感觉。嗅觉和味感都是由化学刺激引起的感觉,因此称为化学感觉。味感通常分为酸、咸、甜、苦4种基本味。柠檬酸、食盐、糖、奎宁,可以认为是这4种基本味的代表。除了以上4种味以外,在食品中还有常说的一种味,是氨基酸(谷氨酸钠)、核苷酸等表现出的美味。这种美味在我国专业书中还没有相应妥帖的词条。有些文章称此为“鲜味”,可能出自“海鲜”的联想。考虑到“鲜味”易与水果、蔬菜的鲜味混淆,故此将“鲜味”称为旨味。随着食品品味的提高,调味料科学的进步,旨味成为味感的重要内容。目前对旨味的定义还存在着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旨味是独立于其它几种基本味的特有味道;也有人认为,它是由以上4种基本味合成的感觉。辣味和涩味也是人的重要味觉。但一般认为辣味、涩味是由于刺激舌表面神经末梢而引起的痛觉综合反应。例如,葱、蒜、辣椒等辣味不尽相同。而且在英语中,辣味——“hot”。除了以上化学感觉之外,物理感觉也很重要。例如,吃米饭、面条、饼干时,这些食品质地给口腔的适口感成了判定食味的重要因素。这些物理感觉包括对食品破断强度、粘稠性、流动性、颗粒大小和形状、弹性等的感觉。因此,探明以上感觉的机理及其敏感性,是感官评价研究的重要基础。二.感觉的敏感度人的感觉敏感程度可以用识别阈(differentialthreshold)来表示。所谓识别阈,就是人的感觉可以识别的两个不同刺激差别的最小程度。由于食味的感觉包括不同因素,所以,有各种不同的感觉识别阈。(一)味觉识别阈对于4种基本味觉,用浓度识别阈表示。即以盐酸或柠檬酸、食盐、砂糖或葡萄糖、氯化奎宁作为酸、咸、甜、苦4种基本味的代表物质。用口腔感知这些物质的最小浓度,作为各种味的识别阈。具体做法是,把以上物质分别配成尝不出味的低浓度溶液,然后逐渐增加浓度并品尝。把开始能够感到味时的浓度作为上识别阈;反之,把感知程度逐渐减少,直至开始尝不出味的浓度,称为下识别阈。取上、下识别阈的平均值作为人的味感识别阈,如表3-2-2所示。表3-2-2人的4种基本味识别阈味代表物质味道浓度(mol/L)酒石酸酸味(1~10)×10-4食盐咸味(1~5)×10-2葡萄糖甜味(2~7)×10-2氯化奎宁苦味(2~20)×10-6由于旨味、辣味、涩味目前尚无明确的代表物质,其识别阈还没有统一的见解。即使对于4种基本味,在口腔的不同部位,其感受敏感性也不同。感受味的神经主要在舌。舌尖对甜味感受敏感,舌根对苦味感觉较强,酸味的敏感部位在舌的侧面,而咸味除舌中央外,其它部位感受程度基本相同。(二)触觉识别阈对于食品质地的判断,主要靠口腔的触觉进行感知。口腔的触觉可分为以舌头、口唇为主的皮肤触觉和牙齿触觉。皮肤触觉识别阈主要有2点识别阈、压觉阈、痛觉阈等。1.皮肤的识别阈皮肤的触觉敏感程度,常用2点识别阈表示。所谓2点识别阈,是对皮肤或黏膜表面2点同时进行接触刺激,当距离缩小到开始要辨认不出两点位置区别时的尺寸。从而得到能够清楚分辨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显然这一距离越小,说明皮肤在该处的触觉越敏感。人的口腔及身体部位的2点识别阈如表3-2-3所示。表3-2-3人的口腔黏膜及身体部位的2点识别阈部位纵向(mm)横向(mm)舌尖0.80±0.550.68±0.38嘴唇1.45±0.961.15±0.82上颚2.40±1.312.24±1.14舌表面4.87±2.463.24±1.70齿龈4.13±1.904.20±2.00颊黏膜8.57±6.208.60±6.04前额12.50±4.269.10±2.73前腕19.0042.00指尖1.800.20从表3-2-3可以看出,口腔前部感觉敏感。这也符合人的生理要求,因为这里是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关,需要敏感地判断进口食物是否可食?是否需要咀嚼?这也是口唇、舌尖的基本功能。感官品尝试验,这些部位都是非常重要的检验关口。口腔中部因为承担着用力将食物压碎、嚼烂的任务,所以感觉迟钝一些。从生理上讲这也是合理的。口腔后部的软腭、咽喉部的黏膜感觉也比较敏锐,这是因为咀嚼过的食物,在这里是否应该吞咽,要由它们判断。口腔皮肤的敏感程度也可用压觉阈值或痛觉阈值来分析。压觉阈值的测定方法是,用一根细毛,压迫某部位,把开始感到疼痛时的压强称作这一部位的压觉阈值。痛觉阈值是用微电流刺激某部位,当觉得有不快感时的电流值。这两种阈值都同2点识别阈一样,反映出口腔各部位的不同敏感程度。例如,口唇舌尖的压觉阈值只有10~30kPa,而两腮黏膜的阈值在120kPa左右。2.牙齿的感知功能通常,对食品质地的判断是通过牙齿咀嚼过程感知的。认识牙齿的感知机理,对研究食品的质地有重要意义。牙齿表面的珐琅质并没有感觉神经,但牙根周围包裹着具有很好弹性和伸缩性的齿龈膜。用牙齿咀嚼食品时,感觉是通过齿龈膜中的神经感知。安装假牙的人,由于没有齿龈膜,所以比正常人的牙齿感觉迟钝得多。正常人不同部位牙齿的咬合压力阈值中,门齿的感觉非常敏锐,而后面的臼齿要迟钝得多。据测定,假牙的感觉比正常牙齿要迟钝10倍。3.颗粒大小和形状的判断在食品质地的感官评价中,试样组织颗粒的大小、分布、形状及均匀程度,都是很重要的感知项目。例如,某些食品从健康角度出发,需要添加一些钙粉或纤维质成分。然而,这些成分如果颗粒较大会造成粗糙的口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把这些颗粒粉碎到口腔的感知阈以下的尺寸。口腔对食品颗粒大小的判断,比用手摸复杂得多。在感知食品颗粒大小时,参与的口腔器官有:口唇与口唇、口唇与牙齿、牙齿与牙齿、牙齿与舌头、牙齿与颊、舌与口唇、舌与腭、舌与齿龈等。通过这些器官的张合、移动来感知。在与食品接触中,各器官组织的感觉阈值不同,接受食品刺激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很难把对颗粒尺寸的判断归结于某一部位的感知机构。一般在考虑颗粒大小的识别阈时,需要从两方面分析。①口腔可感知颗粒的最小尺寸;②对不同大小颗粒的分辨能力。以金属箔作的口腔识别阈试验表明,对感觉敏锐的人,可以感到牙间咬有金属箔的最小厚度为20~30μm。而感觉迟钝的人这一厚度要增加到100μm。对不同粗细的条状物料,口腔的识别阈大约在0.2~2mm之间,门齿附近比较敏感。有人用三角形、五角形、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十字形等小颗粒物料,对人口腔的形状感知能力作了测试,发现人口腔的形状识别能力较差。通常三角形和圆形尚能区分,多角形之间的区别往往分不清。4.口腔对食品中异物的识别能力口腔识别食品中异物的能力很高。例如,吃饭时,食物中混有头发、线头等很小的异物,往往都能感觉得到。某些果酱、糕点类食品中,由于加工工艺的不当,产生的糖结晶或其它正常添加物的颗粒,有可能作为异物被感知,而影响对食味的评价。因此,异物的识别阈对感官评价也很重要。Manly曾对10人评审组作了这样的异物识别阈试验。在布丁中混入碳酸钙粉末,当添加量增加到2.9%时,才使全体评审成员感觉到了异物的存在。对安装假牙的人,这一比例要增加到9%以上。Dwall把不同粒度的钢粉,分别混入花生、干酪和爆玉米花中,让10人评审组用牙齿感知。试验发现钢粉末粒度的感知阈约为50μm,而且与混入食物的种类无关。以上说明,对异物的感知与其含量和尺寸大小都有一定关系。总之,人对食味(包括质地)的感觉机理十分复杂,它不仅与味觉、口腔触觉有关,还和人的心理、习惯、唾液分泌,以及口腔振动、听觉有关。深入研究感觉的机理,对设计感官评价试验和分析食品质地都有很大意义。三.感官试验的种类食品的嗜好性和风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滋味的要求,它还包括由触觉感知的流动性、粘稠性、均匀性,以及外观色泽等要求。平尾等人对蒸炊好的米饭美味度(嗜好性)进行了一系列感官调查:刚蒸好的热米饭入口时,首先由嘴唇、牙齿和舌头感到一种柔软、滑爽的感觉,咀嚼时有一种紧绷的弹性感,随着咀嚼唾液的混合,饭粒逐渐破碎、磨细,不再发黏,并且变得细腻爽口。仔细品味还有一点油香的感觉,最后在咀嚼中吞噬。对于以上过程,按照人的五感(视、听、嗅、味、触)分门别类量化表示,作为调查结果列入表3-2-4中。表3-2-4米饭感觉的量化评价感觉类别感觉项目感觉性质感觉量x1视觉形状、大小、色彩白色、光泽、米粒齐整0x2听觉咬断(碎)音无咬断音0x3嗅觉香气大米清香+x4味觉滋味无异味,稍甜0x5触觉①口齿感软硬、柔韧富有弹性感++②舌触感松散或滑爽柔软滑爽+++③温度感热、凉适温(70℃)+++可见触觉在美味度的评价中占有很大比重。一般认为美味度f是五感的函数:f=f(x1,x2,x3,x4,x5)式中,x1为视觉;x2为听觉;x3为嗅觉;x4为味觉;x5为触觉。对于米饭,以上关系可用下式表示:f=f(x5)可见,米饭的美味度几乎可完全用触觉表现。虽说视觉目前在美味度中的位置大幅上升,但触觉的决定性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有些感官试验需要按这五感分项对食品的美味度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有时还需要对每个项
本文标题:食品感官评价(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52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