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
11、课标解读领悟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结合具体实际,表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2、学情分析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够列举一些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已经理解。3、分析教材(如何实现课标要求,本节内容的地位,与前后内容的联系,教材的取舍、重组等)本节教材是全册书的最后一节,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这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本章也是对模块一与模块二的总结。通过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城乡规划”、“旅游”“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4、重点、难点的确定,确定的理由、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重点: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本节课的难点:结合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突出重点:结合中国国情,利用数据、图片等资料举例说明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得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突破难点:列表比较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别,以印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5、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法、启发讲授法第六章第二节第一学时课题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课标解读领悟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2、学情分析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列举一些环境问题,并具有一定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已经理解。3、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从三方面: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不合理利用、深刻的环境危机说明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教学目标(1)结合中国国情,利用数据、图片等资料使学生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2)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3)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5、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6、教学方法启发讲授法37、教学过程课标要求/指导意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导入新课]讲述: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情况又该如何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板书)。[新课教学]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板书)教师出示中国人口状况资料(见补充材料1)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以下问题:(1)目前我国存在哪些人口问题?(2)人口众多给发展带来哪些影响?(结论)1、庞大的人口压力(板书)教师出示中国自然资源总体特征及土地、森林、水资源状况的材料(见补充材料2)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以下问题:(1)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的状况学生分析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得出结论学生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压力是促使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之一。培养学生根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均资源短缺的状况及其原因。培养4(2)结合教材及材料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短缺的原因?(结论)2、资源短缺和不合理利用(板书)(过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给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并且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教师出示我国环境问题材料(见补充材料3),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结论)3、深刻的环境危机(板书)(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唯一必然的选择。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点评;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集约型经济,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过渡)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哪些理论指导?(结论)2、《21世纪议程》(板书)得出结论列举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的哪些不合理活动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阅读教材“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学生读图6.13学生准确表述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行为进行反思与评价。进一步明确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学生根据6.13,了解本议程是指导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行动方案,通过了解5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对这些战略框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8、板书设计9、课堂检测(1)我国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有()A.以农村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迅速蔓延B.庞大的人口压力C.自然资源总量少D.自然灾害频繁(2)有关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我国必须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8倍的人口②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约占世界21%的人口③我国有高达1/3的新增产值来养活新增加的人④我国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6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中国D.俄罗斯(4)有关《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②该书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③该书提出的“人口与人类住区消费与社会服务”的内容,主要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范围④该书提出的“团体与公众参与”“立法与实施”等内容,主要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范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5)关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②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蔓延③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的④中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补充材料1、据统计,199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3.4%,这意味着我国必须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6倍的人口。尽管我国自1978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由于人口总量的基数过高,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高,约为1300万,这样,我国每年有高达1/4的新增产值被每年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国目前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有资料表明,从1994年到2000年,每年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仍然保持在1亿多人,边远地区育龄妇女人数还在增多,部分推迟生育的妇女今后还将生育,再加上流动人口增加,使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在我国,面临人口数量过多的压力的同时,还有待于提高人口素质。我国目前没有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估计有7000万,他们势必乱垦荒地、湿地,乱采滥伐林木,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我国15岁及15岁以上半文盲、文盲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5%左右,其中80%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这又构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补充材料2、我国的自然资源虽然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加上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落后、人口数量过多,使得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着资源的相对短缺。从土地和森林的状况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500万公顷草场受到沙漠化的影响,风蚀和水蚀面积分别达到179万平方公里、188万平方公里;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又使得湖泊和海洋的富营养化加重以及渔业资源种群的生活环境恶化。从水资源状况看,我国的水资源以及降水量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其中,19%的水资源分布在淮河及其以北地区,81%的水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7地区。加之又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以及由此导致的较低的水资源储蓄能力,使得每年一到汛期,不得不以导洪安全入海为目标,从而浪费大量的淡水资源。还有我国在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污染河段,而其中尤以淮河的污染状况为最。补充材料3、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等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随着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例如: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酸雨危害加重。如今我国2/3的地区已遭受酸雨的威胁,并且还在扩大。大城市中汽车尾气污染日趋明显,个别城市出现了光化学烟雾现象。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远不能适应城市扩大、发展的需要,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各大江大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城市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全国各主要城市地下水普遍超采,近海城市海水入侵现象严重。此外,由于生态破坏,风沙侵袭事件频发。2001年春季,甘肃中东部、内蒙古西部、宁夏、陕西及山西西部的黄土高原,受来自蒙古的冷空气影响,刮起了六级以上大风,上述地区正是中国三北风沙线所在地域,生态环境恶劣,土地沙化严重,沙随风起一直刮到几千米的高空,形成沙暴,向东南方向移动,经过一夜漂浮,在北京、天津地区及长江中下游附近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北京、济南的浮尘与降雨相遇相合形成“泥雨”。大兴五中舒京海臧红梅大兴区旧宫中学孟宪忠林辉王焕荣
本文标题: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5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