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四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第八单元第四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2.理解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能力目标:1.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理解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组织学生经常收集新闻、影视、图片资料,以我们常发生的新闻事件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最新动向。德育目标:1.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对以后的发展,更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我国现存的一些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教学重点我国目前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教学难点我国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然性和惟一性。●教学方法1.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我国的环境问题,了解我国的人地关系问题,以具体的事实来说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然性。2.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用,了解我国的环境状况以及环境治理好的城市与地区,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文字、影视资料,把现实生活中的环境状况加以对比,使学生得到更直观的感受。●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惟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四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板书)。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板书)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板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永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如:(以下资料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放给学生,并解释、翻译,让学生了解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和一些实践行动。)多媒体放映:(1)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译文:做一国之君却不能严格管理山川、沼泽和土地,不能立他做天下的帝王。(2)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译文:砍伐栽种不失季节,所以山林就不会没有草木,百姓也会有多余的木材。2(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首时》)译文:抽干湖水而捕鱼,哪有得不到鱼的?然而第二年也就没有鱼了;焚烧草木而打猎,哪有无收获的,而第二年也就没有野兽了。(4)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译文:只用一个钩而不用多钩的鱼杆钓鱼,只射飞鸟而不射巢中的鸟。(5)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译非时,不入网膢,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文传解》)(6)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反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篇》)……由此可见,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的法令。春秋时的管仲(管子),就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十分注意保护山林川泽及其生物资源,反对过度采伐。战国时的荀子也把自然资源的保护视作治国安邦之策,特别注重遵从生态学的季节规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保存和永续利用,北魏时的贾思勰(《齐民要术》语),也明确地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思想。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发掘出1100多枚竹简,其中的《田律》清晰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环境法律之一。“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生态意识的目标和理想,这对于当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2.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板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着约占世界21%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现在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严重。对于这些问题或生存压力,我们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新闻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制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进行分析讨论。(1)庞大的人口压力(板书)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根源。据统计,199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3.4%,这意味着我国必须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6倍的人口。尽管我国自1978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由于人口总量的基数过高,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高,约为1300万,这样,我国每年有高达1/4的新增产值被每年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国目前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有资料表明,从1994年到2000年,每年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仍然保持在1亿多人,边远地区育龄妇女人数还在增多,部分推迟生育的妇女今后还将生育,再加上流动人口增加,使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在我国,面临人口数量过多的压力的同时,还有待于提高人口素质。我国目前没有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估计有7000万,他们势必乱垦荒地、湿地,乱采滥伐林木,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我国15岁及15岁以上半文盲、文盲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5%左右,其中80%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这又构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总之,人口这一沉重的负担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一大障碍。(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板书)我国的自然资源虽然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加上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落后、人口数量过多,使得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着资源的相对短缺。例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耕地和草场共有400多万平方千米的面积缺水,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一半。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而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20%~30%,单位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再看黄河,则是另一番让人心碎的景象: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黄河每年平均断流达102天,1997年断流时间竟达226天,一年中的2/3时间,黄河下游是无水的、干涸的,成了一条季节河。由于缺水,我国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全国干旱受灾面积3亿亩,农业减产粮食250多亿公斤,耕地资源短缺矛盾也十分突出。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年减少。现在,我国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数的1/3。森林资源更不容乐观。我国人均森林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我国在林业方面的工作重采伐,轻抚育,使林木生长率低,另一方面滥伐林木、毁林开荒的现象仍未杜绝,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也不时发生,使我国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此外,我国能源供需结构矛盾加大,油气短缺问题严重,大宗矿产储量的耗损速度远大于年增长速度,现有矿山生产能力将有较大消失;浪费资源严重,矿业开发秩序混乱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治理。(3)深刻的环境危机(板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方面,以3城市为中心,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等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随着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例如: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酸雨危害加重。如今我国2/3的地区已遭受酸雨的威胁,并且还在扩大。大城市中汽车尾气污染日趋明显,个别城市出现了光化学烟雾现象。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远不能适应城市扩大、发展的需要,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各大江大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城市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全国各主要城市地下水普遍超采,近海城市海水入侵现象严重。此外,由于生态破坏,风沙侵袭事件频发。2001年春季,甘肃中东部、内蒙古西部、宁夏、陕西及山西西部的黄土高原,受来自蒙古冷空气影响,刮起了六级以上大风,上述地区正是中国三北风沙线所在地域,生态环境恶劣,土地沙化严重,沙随风起一直刮到几千米的高空,形成沙暴,向东南方向移动,经过一夜漂浮,在北京、天津地区及长江中下游附近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北京、济南的浮尘与降雨相遇相合形成“泥雨”。补充材料1:西安市下达“禁烧秸秆令”据《中国环境报》2001年10月9日报道,为防止在秋收期间因抢农时,出现随意在农田地头焚烧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的现象,避免造成大气污染,依照国家有关部委颁布的禁烧和综合利用秸秆的规定,西安市环保局等政府职能部门下达了此令。要求各区县人民政府对禁止焚烧秸秆工作高度重视,向农民作好宣传。提倡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开发、秸秆气化、秸秆微生物高湿快速沤肥等项目,指导秸秆综合利用的实施工作。补充材料2:治理大气不能“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引起了参加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的委员们的高度重视。无论是从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和总量收费的规定来说,还是从排污收费单位排污就收费、超标就违法的条款来说,这次修订草案都可以说是走在了我国污染防治法甚至整个环境法的前列。在草案中,法条由原来的50条增至72条,原有法条仅有23条没有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不仅是修改,而且是大改,是超前的修改,这体现了我国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和信心。委员们普遍认为,近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特别是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针对我国污染现状进行修订大气法,加大防治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在修订时,更应当强调的是如何治本,从源头抓起,“标本兼治”中以治本为主,“防治结合”中以防为主,实现大气污染的综合整治,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将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规划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工业企业,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到控制城市的规模,发展无污染的城市交通和节能的建筑材料,推广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委员们纷纷提出了良好的建议。比如,修订草案中对大、中城市保护得多,对农村保护得少,大气污染法在内容上应涵盖城市和农村,农村的大气污染同样应引起重视,如秸秆燃烧,要防止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加强燃煤污染和机动车污染治理的同时,城市扬尘控制也应得到加强。自然环境恶化造成的大气污染,如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沙尘暴的防治,和对现在已出现的光污染、热污染的防治也应在修订案中有所反映。总之,委员们对如何完善条款提出了十分具体的审议意见。对于这样一部迈向21世纪的环保法律,委员们希望这部法律在实施中不能再成为“软法”,能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摘自《中国环境报》1999.8.31补充材料3:哭泣的草原位于乌兰察布草原西端的达茂旗,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家乡,20年前,这里还是水丰草美的地方。但今天我们极目所见,夏日里的草原竟是满目赤野,草色难觅。汽车挟尘而走,漫天乱飞的蝗虫,把前挡风玻璃撞成了“花脸”。偶见一丛绿草,但牧民告诉我们那是有毒的狼毒草,据说这是草原退化的标志性植物。草原不长草,牛羊不上膘,成群的山羊骨瘦如柴。的确,持续的干旱使本已脆弱的达茂草原进一步“病入膏盲”,而近些年人为的过度垦殖,过度放牧,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内蒙古林业科学院副院长杨文斌认为,表面上看是由于超载过牧、不堪重负的草地无力固土蓄水,其实真正的祸首并非牛羊而是人。日益膨胀的牧区人口需要更多的牛羊来养活、奔小康,因而追求“头数畜牧业”成为牧区一贯而无奈的做法,但这种以掠夺资源为基础的粗
本文标题: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四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