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读《大国大城》有感:理想城市-读后感-模板
读《大国大城》有感:理想城市_读后感_模板理想城市——读《大国大城》有感陆铭的《大国大城》是城市建设版的《理性乐观派》。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的理想国;没有罪恶只有欢乐的天堂是基督徒的理想地;多数人口集中于大城市并公平的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利益就是作者的理想城。网上有种说法:读书的作用之一就是在看到美景不只会说“我操,好美呀!”,还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么读陆铭的《大国大城》就是在骂政府时不只会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还可以说:①户籍制度严重的遏制了劳动力流动和人口红利。②用行政干预经济发展只会让中西部每个县拥有一个产业园空壳。③建筑用地指标不可跨区域配置只会让经济发达地区地价愈高,欠发达地区土地荒废。④省份之间的市场分割完全是制度造成的问题。⑤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是过快,而是严重滞后。⑥城市的人口规划总是严重滞后,人口规模是城市的生命力。⑦现行公共政策设计缺少公正性。最后还可以高屋建瓴的总结到“制订政策习惯性的考量局部利益而忽视全社会的公众利益是得不偿失的”。书中作者指出了他自己认为的城市发展的理想状态,并用大量的数据、事实证明此状态是可以实现的。虽然书中的经济学理论我只是一知半解,虽然作者自己也知道“既有利益”很难触动,甚至作者自己就是“既有利益”的享用者,可这并不影响我喜欢这本书,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乐观总给人无限希望。作者相信“每一点努力都能够改变一些···最终有一天,歧视的言论和行为会被认为是可耻的。”连岳说“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舒服阶段”(不然他也不会推荐这本书)。城市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教育医疗、干净卫生的环境着实让我们舒服并舍不得离开。所以虽然农村地厚情浓,可每次返乡时的限时供水、垃圾堆砌、蚊虫叮咬,以及买菜、取钱、上厕所的诸多不便总能让我们连夜逃离。所以家乡只能出现在梦里,终不会再出现在今后的日子里。平安小果果写于2017年9月19日读《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有感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好朋友张小琼老师的书架上,看到它时有一种相见很晚的感觉,爱不释手,一口气读了大半部分。”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是解放,是发现,是选择,具体表现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学的教育方法。”看到大号黑体的这一行字,使作为教师和母亲的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借阅一年之久,期间和家人共同品读了好几遍。最后买了同样的书后又再次阅读了此书,感受颇深。这本书的作者孙云晓,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1993年7月,他采写的报告文学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引发一场各界参与的大讨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12集专题片《改革开放20年》,介绍《夏令营中的较量》,并称此文推动了中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孙云晓是当代中国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如:”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等等。在这本书中,作者称”所谓真爱,就是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将对孩子本能的爱升华为”纯粹的爱,科学的爱,理智的爱”.这本书有五章共101条建议明确的教育建议,中肯而精辟,给人警醒,发人深思。其中包括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做人(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空间(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权利(捍卫孩子的权利);信任(人人能够成功)。为人父母,培养孩子是为人父母的首要任务作者建议:按照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关注学生需求和爱好,要放下架子向孩子学习。照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父母和教师培养孩子,首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怎样按照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提出下列建议:1.首先要了解孩子,要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2.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他的选择。3.对孩子的天性给予认同。4.承认差别的存在。向孩子学习,怎样看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提出下列建议:了解时代的变化。今天的孩子成长在视听时代,而成年人们却成长在读写时代,所以,两代人对事物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了解了这一点,当您再看到孩子那么喜爱看动画片的时候,也许您就不会对孩子发火了。2.欣赏孩子的优点。成年人需要改变自己的眼光,需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还小,有时会认不清自己,因此成年人在评价孩子的时候要特别慎重,不要让失败的语言充满家庭和学校。3.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孩子,实事求是地评价孩子。4.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父母和教师常常习惯了自己的教育角色,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伙伴关系。5.与孩子平等对话。教师首先是人格之师。我非常赞同作者的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必定是人格的教育。真正的教师或父母,首先应该是人格之师,其次才是知识之师。”我想如果做好了做人的教育,那么学习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所以书中的”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更是让我倍感亲切,它正是我在教育教学中所想的,现在正试图在实践的。常听老师们说:”如果不看学习成绩和分数,每个孩子都很可爱!!!”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为人父母者、一些为人师者却总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督促孩子学习上和分数上,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就什么都好了,就是成功者。以至于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遇到解决不了或想不开的问题时,采取极端的做法,究其根源往往是父母和老师忽略了做人的教育。在教育,德育是灵魂,是根本。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一定要把教育孩子做人放在首要位置。教孩子学会爱父母、爱他人,教育孩子有责任感等。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责任心是做人的基础,要想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应当教育他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人自身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来自于明确的责任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责任感是成功的基础。进取精神、科学态度、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但离开了责任心,这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聪明才智,只有建立在责任心的基础上,才可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责任感是一个人受别人尊敬与喜欢的条件,也是社会健康的营养液和净化剂。作为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同学负责;作为父母,要创造条件、给与锻炼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责任感的教育应当渗透在一时一事中、一言一行中。教孩子心中有他人。未来社会是一个共同发展的社会,人才应该是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能为社会、为集体着想、为他人着想的人,因此,要从小教育孩子做到心中有祖国、有父母、有他人。这样的培养应从孩子出生开始,一直伴随他到成人。做父母的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首先想到父母长辈的习惯,然后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心中有他人。进入小学以后,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可以从小事做起,随时随地、任何小事都是教育的契机。从一年级开始,教导孩子进出楼道、上下楼梯时,脚步放轻,保持安静,不要影响老师办公和其他同学上课。教室搬到二楼、三楼以后,在教室里不要推晃桌凳,凳子要轻拿轻放,不要影响楼下的同学。这样,使孩子养成习惯,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孩子做事都会考虑到他人。做人教育还包含诸多方面,但我认为最基本的还是责任心和心中有他人,有了这两点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培养都会轻松而就。为了社会,也真正为了孩子,就努力使自己做人格之师吧!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将以我的热情和思考去努力实现一名老师朴素的理想,让我的每位学生和我的真爱一起在课堂上追求真知,实现自我,感受成功和欢乐。把最真的情感带进课堂,带给学生。有了真情的投入,我们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有思想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教材的内涵,忘我地进入角色,使学生如闻其声、如睹其色、如临其境。读《悲惨世界》有感——三山0119世纪的法国文坛风起云涌,涌现了一大批璀璨耀眼的文学大家,而维克多·雨果则可被称为最杰出的、最才华横溢的小说家之一,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悲惨世界》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写法,塑造了众多经典底层人物,描写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巨著,也是雨果最重要的代表作。《悲惨世界》叙述了以让·瓦让为主的故事。普通工人让·瓦让为了几个侄子免于挨饿铤而走险偷面包而被抓进监狱,19年的苦役犯生涯令让内心充满着对社会的仇恨,恩将仇报地偷了留宿他的米里埃神父的银制餐具再次被捕。面对警察的调查,神父慈悲的说这一套餐具是送给让的,甚至把没有拿走的银烛台也送给了让,拯救了让的灵魂。从此让成为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一个高尚的人。19世纪的法国是天主教国家,小说的主人公让·瓦让是天主教信徒,米里埃也是天主教神父,全本小说乃至整个法国几乎没有佛教存在的痕迹,那《悲》和佛教有什么关系?和佛子行什么关系?粗看的确是没关系,如果读完整本小说,相信众多的虔诚佛教信仰者能被书里众多善良而坚定的人物,如米里埃神父、让·瓦让、甚至芳蒂娜“圈粉”了,即使拥有不同的信仰,但是他们伟大的品质与坚定的善行都是佛子学习的榜样。之后将为各位读者娓娓道来几个重要人物的故事。米里埃神父负责一方多山地少平原的穷教区,巡视教区身体力行,克服山地交通不便等条件,待人宽容而温和,很少说教,从不把任何品德放到不可攀登的高度,也从不舍近求远去寻找论据和榜样。比如有些地方的村民漠不关心穷人,就举周边的某村是如何善待穷人的例子。神父为了布道方便入乡随俗,学会了当地各种方言,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慈祥而平易近人地讲着没文化的农民都能听得懂的教义,缺少实例就运用比喻,令人心悦诚服。法国的天主教地位崇高,主教往往有笔很高的收入,而且也能收到很多捐款。但是神父从来不中饱私囊,一笔笔巨款经他的手而丝毫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方式,他只保证基本生活需要,从不增添多余的东西。南怀瑾先生也有如同主教一般高尚的品质与行事风格,先生主讲的《南禅七日》,课堂生动而活泼,亲自示范指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很少在故纸堆里寻找案例,并善于运用比喻,令人捧腹的同时,却记忆深刻。南老师成名后稿费也随之增多,却也过着如米里埃神父一般节俭的生活。神父高贵的品质已经冲破了不同宗教信仰的束缚,也成为众多后人学习的一座高峰,有些师兄刚接触佛教书籍时,动辄高高在上,如卫道士一般双眉颦蹙冷冰冰地宣讲教义,用“业障”“般若”等专业名词来说教唬人,往往忽略了对方真实的心理感受与需求,仿佛了解了几个名词就能熄灭自己内心的烦恼与解决别人的疑惑一样。作为佛子尽量做到用双方能懂的语言来互相交流,用朴实真诚的语言来沟通,深奥的专业名词用易懂的比喻、浅显的语言讲述出来如同神父布道谈话方式一般,这也是米里埃神父给佛子的借鉴意义。神父的教义也很有学习意义,因此特意的摘录出来:“人的肉体既是重负,又是诱惑。人拖着它,屈服于它。”“人应该监督、约束、抑制自己的肉体,不到最后关头决不服从。即使这样,人仍可能犯错误,但这种错误是可以宽恕的。这是一种失足,但这是跪着的,可用祈祷来赎罪。”“做一个圣人,是例外;做一个善人,是规定。可以徘徊、失责、犯错误,但要做一个善人。”“尽量少犯罪,这是人的戒律;绝对不犯罪,这是天使的梦想。尘世间的一切都有罪。罪恶好比是引力。”2在肉体的观念上佛教和天主教是有差别的,佛教认为“人身”是有优势的,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根据佛陀的教导,比其他形态的众生更容易解脱。而神父说的第一条教义还是很有道理的,人们的很多欲望都是屈服于肉体的诱惑,因此要克服这些诱惑,念念向善,时常忏悔改正。普通的绝大多数人都会被智慧和毅力限制着,因此做圣人很难,做个善人这是最基本最底线的要求,如同《增一阿含》经中阿难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神父所说的犯罪并不是法律学上所定义的犯罪,而是更接近基督教中所定义的“原罪”,作为佛弟子,更倾向于“造业”来解释这个犯罪,也就是说“尽量少造业,这是人的戒律;绝对不造业,这是诸佛菩萨的梦想”,如高僧所说的“消除旧业,不造新殃”。当警察把偷了
本文标题:读《大国大城》有感:理想城市-读后感-模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54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