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丘成桐:论高等教育0912
论高等教育论高等教育丘成桐哈佛大学2009年12月25日在教育的岗位上,本人从来没有担任过行政工作,但是,请我对中国当前教育发表意见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今天,我要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略抒管见,不足之处,先请大家包涵原谅。高等教育的目标(1)西方世界对高等教育的看法Á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和托勒密等古希腊诸贤,当然还有基督文化的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目标(2)Á从历史上看,差不多所有欧洲大学都滥觞于成立于十二世纪末的巴黎大学(稍早的意大利Bologna大学也有差不多的理念)。当时教育皆出于教会。大学里讲授的是神学、法律及医学;文学部则传授逻辑、物理、数学、天文、心理、伦理及政治等学问。而英国的名校,如牛津和剑桥,则直接由皇家督察,而神学还是重要的一环。巴黎大学高等教育的目标(3)Á这些中古大学,它们有世界精神、超国界的性格,它们用同样的语言(拉丁),相信共同的宗教(基督教),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地云游四方,论共通的书,谈共同的问题。后来,因为拉丁语的死亡,宗教的分裂,这种精神才开始解体。Á当时大学的任务,乃是传授一套对上帝及世界的既定看法。真理早就找到了,教育的目的只不过是把它传授给下一代。高等教育的目标(4)Á这种看法一直到了十八世纪初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真理不再被视为既得的了,相反,它变成了被寻求的对象。而大学里的教员,在讲授古籍精要的同时,也开始教授学子追求真理的方法。Á英国的牛津与剑桥在七八百年的变迁中仍然保持了它们的古典性格。在十九世纪的牛津学者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培养绅士的地方,所谓绅士,乃是指通达而有修养与见识的文化人。Á到了十九世纪,德国的大学一支独秀,人才辈出。高等教育的目标(5)Á德国大学的任务,大体而言,有以下几项:(一)通过严谨的教导,把文化知识中的瑰宝传给下一代。(二)为神职人员、法官、律师、医师、中学教员和高级公职人员提供专职的训练。(三)开展科学研究。(四)为独立研究提供训练。高等教育的目标(6)Á德国教授的声誉,端赖于在研究上的贡献。FriedrichPaulson这样写道:“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上课时侃侃而谈,仿佛在座者都是学者教授。他们对这些听众将来只会从事实用性工作即中学教员这一事视实而不见,或者他们并非不知情,而是他们认为为人师表者,所亟需的乃是真正学者的教育。”FriedrichPaulson高等教育的目标(7)Á德国大学的模式对美国近代大学的影响很大。德国许多名教授,其后都移居美国,在彼邦桃李满门。虽然爱因斯坦从未在美国教书,但他的教育观点与这些德国教授无异。(AlbertEinstein,1879-1955)高等教育的目标(8)Á让我引用他于1952年10月5日发表于纽约时报的这段话:“只教授一门专门知识是不足够的。因为如此学者只会变成一台有用的机器,而非具备完整的人格。学者必须才德兼备,与美善为邻。徒有专门知识,只不过像一头训练有素的狗,而非仁人君子。学者必须了解人类的渴求、理想以及痛苦,这样才能在群体与社会当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这些宝贵的经验,只能在与老师日夕亲炙时学到,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过渡强调学术上的竞争,为了立竿见影而过早地专门化,两者只会扼杀了整个文化赖以生存的精神,最后就连专门知识也不能发展了。”高等教育的目标(9)Á美国的大学吸取了德国与英国大学的所长,佛兰斯纳在1930年就提出了大学必须是个有机体,应当探讨物理世界、社群世界及美艺世界的种种知识。他强调大学应该是时代的表征,他不以为大学应该跟随世界的风尚,但他也不认为大学应该是象牙塔,他认为大学应当严肃地批评地把持一些长远的价值意义。高等教育的目标(10)Á在1963年,加州大学校长C.Kerr发表一本书《大学之功能》,指出当代大学必须提供多元化地课程与活动、发挥多元化的需求,因此他提出了将加州的大学分不同的层次,除了现在的加州大学以外,还有比较注重专业发展的大学。这种新的操作对整个美国的大学有很大影响。高等教育的目标(11)Á二次大战后,通讯工具的发展一日千里,实在是非古人所能梦见。电话、飞机、互联网等使世界大大地缩小了。全球化使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知识在人类各种活动中更形重要。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必须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开放思想,循多种角度思考。大学也要有雅量去容纳一些知名学者,虽然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可是他们会对大学作出卓越的贡献。高等教育的目标(12)Á我们必须分清那一类教育是社会要求的,还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很多大学依从政府、工业界或捐款者的“市场需求”而办事。我认为大学应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引领社会,它不应该在政府、企业或传媒的驱使下迷失方向。高等教育的目标(13)Á哈佛大学校长LawrenceSummers2002年在北大演讲时,指出要花一段非常漫长的时间,才能估量一所大学对人类知识的贡献。不仅如此,大学应该高瞻远瞩,诱导培育新的发明,发展可能影响深远的思想,哪怕要等到这些发明和思想开花结果,要花上十年甚至百年的日子。这便是美国大学深信不逾的理念。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它是行之卓有功效的。LawrenceSummers中国的大学(1)Á在孔子之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概由官办,目的是训练贵族子弟治理国家。从孔子到秦始皇这段时期,求学之风大盛,教育以个别名师为中心。在名师门下就学者,成百上千。他们来自社会各阶层,贫富均具。孔子就说过只要能付束脩(学费)的,他都愿意教导。孔子讲学图中国的大学(2)Á孔子的教诲对东方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他主张有教无类,在当时可说是高等教育的革命。六艺之中,除伦理道德(这些理念以孝悌忠义来建立社会的秩序)外,所教授的内容皆以实用为主。他并无刻意揭示对真和美的寻求,而天人和谐共处却视为重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高等教育有不同的看法。孔子(前551-前479年)中国的大学(3)Á在这五百年间诸学蠭起,百家争鸣。我国的学术自由,思想创新,皆臻极致。与古希腊相比,诚然其精神及重点不同,但是其丰硕的成果,与之相比,却不遑多让。诸子百家中国的大学(4)Á诸子百家的学说,有许多为秦汉所袭用。然而自始皇统一天下,政府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始皇焚书坑儒,便是最极端的例子。秦代回复东周以前政教不分,官师合一的局面。焚书坑儒泰誓:「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韩非子:「民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中国的大学(5)Á武帝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培养儒生。有汉一代,太学曾有多达一万多学生,占地广袤。学生之中,亦不乏来自域外者。Á这种教育体系,自汉末衰微,但复兴于唐宋,其建制经历朝至近代而不衰。汉武帝(公元前156-87年)中国的大学(6)Á考试制度则始于汉代。汉代举贤良方正,举孝廉,有射策之法,以品德取士,在魏晋改为九品中正。做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到隋唐以后则盛行科举。中国的大学(7)Á这种考试制度有利于政府广纳良材,乡鄙陇畂有能之士,一朝中举,即登庙堂。这种制度对维系整个国家的大统一及有效管治,功不可没。Á纵然如此,无论科举或太学,其考核教授内容皆局限于朝廷认为有利于治国的科目,故此要追求创新和抽象的思维并不容易。中国的大学(8)Á与此平行共存者,另有一教育系统,由大儒或佛寺道观所创立,学生门徒也不少。他们自发机杼,创门立派。但由于人手资源不足,学生知识面并不宽广,但很多重要的哲学思想,科学成果都由他们得出。中国的大学(9)Á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很多是在官方的机构进行的,这是因为主要的图书典籍都保存在官方。商代的甲骨文就保存在官方,到了最近才发掘出来。从周朝以来,司马迁写史记,和二十四史的写作,基本上都是得益于官方的典籍和官方的系统研究。除了史书以外,还有天文历法(有钦天监),农田水利(有大司农)等等。中国出名的两个最重要的古代数学书籍,《九章算数》和《周髀算经》的写作都是由官方完成的。另外还有贵族和民间藏书引起的重要学术研究,举例来讲,有吕不韦,淮南王刘安等。著名的著作如《吕氏春秋》,《淮南子》,《考工记》等。政府对学术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中国的大学(10)Á到了十九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不足之处显露无遗。而中国亦开始采取欧洲的教育体系。Á然而,传统政教不分的阴影仍挥之不去。教育未能独立于政治。中国大学仍然热衷于把政治跟学术挂钩,很多名校以出了多少个政府部长为荣。中国的大学(11)Á举例来说,某名校创校百年庆典,高潮乃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其中政府高官云集。它的大学手册有如下的句子“大学建立之初,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而且是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Á美国顶尖的学府,同样渴望其学生能当上未来政府的要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与此同时,它们还有很多不同的重要目标,在科学、文学艺术、工程和医学上的创造发明,比培养官员更为重要。中国的大学(12)Á时至今天,我国的大学确是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几年前教育部长就曾对我说,在一段很短的时期,大学毕业生的数目就增加了五倍有余。当然,“大量制造”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良多,但教育的素质却有待改善。中国的大学(13)Á当今有名的学府,大多草创于十九世纪末或廿世纪初。许多政府要员也毕业于这些精英学府。这些学府大部分是国立的,但也有少量由美国的基督教团体和庚子赔款基金所资助,如圣约翰大学和清华大学便是。清华大学圣约翰大学中国的大学(14)Á和美国的私立大学一样,这些私立大学名声卓越,学术自由风气颇盛。抗日期间,名校如西南联大(北大、清华及南开大学)和浙大皆在极度困乏的环境中,做出一流的研究,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中国的大学(15)Á究其因由,实在是由于自北往南颠沛流离,师生历尽艰辛的同时,又得饱览神州大地。是时我国有为日本侵略者灭族之虞,师生痛惜陆沈,故此奋进不已,思为我中华文化集薪传火。虽然薪金低微,但他们努力不懈,诸子争鸣。尤其重要的是,很多教授正当盛年,刚刚从欧洲或日本学成归来。他们热心将其所学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渴望寻求新的研究方向。有如此耽于发现和创新的师生,还有什么能碍礙他们创造顶级水平的研究呢?中国的大学(16)Á解放前由于政局不稳,学术气氛浓厚不再。很多出色的学生教授都离开了中国,到美国去了。Á解放初期,事事以苏联为师,高等教育亦不能倖免,于是局面大变。政府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控制甚严。比如说,为了把教授学者的地盘连根拔起,他们被分派到新的专科大学。以科学、文化和技术超卓的清华和浙大,49年后都转成工科学院。中国的大学(17)Á庞大的科学院建立起来了。科学院里绝大部分成员都不用教书。但不久之后,他们也开办了自己的科学技术大学。这所大学的水平当然很高。Á但直至现在,科学院与各所大学的不良竞争,确是为学术界带来了不少苦果。要解决这矛盾并非易事。在早期大部分出色的研究人员都调往科学院,而他们在科学院也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与此同时,各所大学亦热切盼望它们能与美国的大学一样,成为最前沿研究的中心。科学院和大学相互争夺资源,局面日益严峻。中国的大学(18)Á经过五十年代的几次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教授们的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显然拖慢了很多研究队伍的发展,本来可以是一流的工作没有了。Á事实上,在六十年代初,中国的研究水平与西方比较,在某些方面已愈拉愈近。可悲的是,文革使这些进展付之一炬。中国的大学(19)Á文革结束后,教授已感到韶华不再,他们胆颤心惊,不愿意从事具创造性的工作。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成长的一代,并无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文革时,学生专注于人际关系多于学术成就。文革遗留下来的风气手法,至今余风仍在,尚未完全消失。中国的大学(20)Á另外的困难是对大学的资助不足和对西方教育的理念认识不深。文革后遗的不安全感在大学中影响很大。现在父母都要把孩子送出国。大量优秀的年轻男女跑到美国学习,盛况空前。中国的大学(21)Á当下国内年轻的教授,都以得到海外来访教授的赏识为荣。研究的方向模糊不清,又或者刻意剪裁,以讨好这些来访的教授。创新已经不是做研究的首要目标。Á我想,无论是教授或学生,都要按他们的兴趣去从事创造性的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大学(
本文标题:丘成桐:论高等教育091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21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