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原文]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注释]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⑤户牖:门窗。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引语]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评析]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冯友兰先生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篇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老子哲学讨论集》第117页)[我读道德经]不想讨论什么辩证法的问题,感觉好像一谈到什么辩证法,什么读音,什么结构,就有些头大。倒不是说这个没用,大概是我还没读到这种深层次的咬文嚼字吧,我只想从整体上去看待这一段。说实在的一直以来我就很喜欢这一章,用简单的东西表达一个很深层次的道理。这里面讨论的并不是有和无哪个好,那个不好,因为它在“用”这个结果当中是缺一不可的,没有了“有”的部分,纯粹的无什么也就是真的什么也么有了,没有任何意义,而过分的“有”又会变的无用,把握中间的度,大概才是最值得去研究的问题。回头来看“有”的评价,利。上面说“利”是便利,我觉得不对,利这个词应该理解为有利条件,工具,比较合适。因为“有”是用来让“无”发挥作用的,对“有”发挥得越充分,“无”就越有“用”。这个有无之间的腾挪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工资制度制订问题。以前,我总觉得有就可以了,一开始就把工资定的高高的,以为这样人才就会喜欢,结果用来用去发现,高高的工资带来的是把人才变懒了,把积极性变没了。所以单纯的有,是死的,是一成不变的,是不可行的。这时候就要引入“无”,无也并不就是平时总在说的什么业绩挂钩体系,我觉得真正的“无”应该是高于纯粹的浮动工资,他的形态应该是既能让员工有一定的优越感,满足感,又能给他们制造出想要的气氛,只要有了欲望,员工就不再是死的。期待自己的想法变成一套可以实行的酬薪体系……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大意】:踮起脚跟难以站立,迈开大步反而不能远行。表现自己的人不是真聪明;自以为是的人难以昭彰;自我夸耀的人反不得功;自高自大的人难成领袖。从大道的角度来说,以上浮躁炫耀的行为都是残饭赘瘤,让众人厌恶,所以体道的人不会去做也不愿与之相处。【评述】现在踏实诚实的人太少了。不知有多少人靠投机取巧,瞒上欺下窃取了别人的机会和成果。现在是老实人吃亏。中国几千年来怪现象啊。现在是有法不执,执法不严,严而不当。归根结底是,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区分不清。法律上也存在二义性,一条法律可能有多少条解释。处罚范围过大,力量不明确。有志的人,爱国的人,有责任的人一起来完成这个神圣的工作吧。祖国呀,同胞们,祝你一切都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点用的人,能多帮点别人,做小事一件件事做好,好待家人,亲朋。希望积小成大,为更多的人提供希望的平台,成长的机会。【引发】——身无挂碍:不受名利情意的迷惑人的求道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淡化、放弃外物的过程。外物的表现林林总总,却都不会超出名利、情意的范畴。人重名利与情意,本是人的常态。上天与诸神对于尘世的安排,要求的就是常人的状态,并借名利、情意等等要素,来将人心迷惑,来使人体困苦,来使人世纷乱。天下太平,只是人类的良愿。天下究竟太平与否,却待上天与诸神的意志定夺:天欲使人世太平,任何力量想乱,都乱不起来;天欲使人世大乱,任何力量求治,都治不下来。声名远播、家财万贯、情深义重、志得意满等等,常人当然要去追求,这不仅是人心使然,更是出于上天与诸神的设计。人就是人,人就只能活在与外物生死纠缠的焦灼境况里。高级生命不同。比人高级的生命,比如神佛、天人、天国世界的众生等等,他们的物质环境远比人类美妙、壮观,他们的道德标准远比人类纯正、超拔,他们的能力智慧远比人类强大、高超。从他们的高度来看人类,地球只是一个垃圾场,万物只不过是一团稀泥或粪便,人类都生活在瘴气弥漫、臭不可闻、泥泞处处的肮脏角落;尘世没有任何美丽可言,没有任何清新可言,没有任何希望可言,没有任何境界可言;人所津津乐道的名利、情意等等,都是粪便中的毒瘤,更使人类执迷、堕落,而无翻身、出头的指望。美丑、高低之间,天道早已确立生命上升、堕落的标准:如果神亦产生私念,最终不能符合神的标准,神就一层层下降,直至人间;如果人亦产生正念,且循修行的途径层层升华,人就足以抵达神的时空或位置。因此,有了求道之心以后,关键就看如何将人的执著看轻、看淡,如何将寻常人的观念抛弃、救正,如何从寻常人的追逐、享乐与痛楚之中拔出。人舍弃不了常人所看重的外物,人就永远不可能回到天上。【反思】——心有百结,足为一针一线牵累人生世间,到底需要些什么?求道者会说,需要的是偿还罪业,磨砺心性,一身轻捷而勇猛精进。寻常人会说,需要的是巨大声望、巨额财富与强健体魄,足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前者,纵是丰功伟绩、金山银山,都不足以将他惊动。所以后者,纵是一颦一笑、一针一线,都可将他俘虏。然而,无论两者有着怎样的差异,能够填饱他们肚子的食量,都不过两三碗;能够容纳他们栖身的床板,都不过三五尺;能够帮助他们保暖的衣物,都不过七八件;能够抚慰他们心灵的关键物什,只能是太阳、幸福与真理。求道者不贪求外物,是因他本来就不需要多少;寻常人贪求外物,他却从来都消耗不了多少。至于关键物什,阳光、春风与秋月,谁都可以平等的拥有;幸福的终极感觉只能来自真理,与真理相关的因素却不在外物,而在对于天道与多重时空、多重生命的悟会。今人多将自己收缩:目光从天外收缩回地面,心眼从百窍收缩回一窍,胸量从天海收缩回枯井,愿望从乾坤收缩回针线。收缩到极处,他们的眼中所见,只是一尘一沙的有无;心中所想,只是一分一粒的得失;腹中所容,只是残羹冷炙的杂碎;愿望所及,只是此时此刻的快感。即如炒股一族,他们生命中的一切,都在围绕一个屏幕、几条曲线、几个数字转动,此外再也没有其他。如果仔细观察,他们的头脸、眉眼、口耳、发肤、脏腑、手脚及衣裤等等,无不同于股票的颜色、形状与属性。他们孜孜以求,求取浩翰时空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只苍蝇,即使耗尽心血与生命,也在所不惜。他们不知道,苍蝇虽小,却是一粒毒药,先是毒化他们的视野,接着毒化手脚,进而毒化肺腑,最终毒化其生命从古到今、从上到下的全部根基。4、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简译]:知道别人的是智慧,知道自己的是贤明。战胜别人的靠实力,战胜自己的靠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战胜自己顺道而行的人有志气。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长久。形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长寿。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不失“道”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而能够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的长寿。5、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道德经·第63章》【翻译】体道的圣人,一切顺其自然,是以事事无为,更不制造事端,也不会有自己的意见,是以无不、无事、无味。以小观大,以少见多,所以一切无所事,虽有仇怨也以德报之。解决困难的事,要从最简单的着手,做大事,也要由细微的地方开始。所以真正体道的圣人,不自以为了不起,谦虚容人,故反而能成大事。审慎小心,不轻易承诺,故能坚守住其诚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经常会陷入失败,遭遇因难。像圣人这样把任何事都当作困难事,小心地去进行,反而不会发生真正的困难。【译文】:实施行动要本着自然顺畅的原则;执行事物要本着不造作生事的原则;体味人生要能够味出冲淡平和的滋味。大的事件要当作小的问题来处理,多的财物要当作少的彩头来对待,就不会失却平常心了。用道德仁爱去对待仇恨怨咎。解决问题应该从最容易处入手,处理大事件必须从最细微的角度去分析。这是因为天下困难的事情总是起源于简单的小事,而任何艰巨繁复的工程往往都只是由许许多多的小事组合而成。所以上乘的智者从不固步自封,才能成就他真正的伟大。随意的许诺往往会因为难于实现而使自己丧失信用,总是玩世不恭、游戏生活的人也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挠。因而智者总是认真地对待所有的问题,所以就没有任何事能困扰他,终其一生不会有任何困难。【点评】:本章重点谈的是为“道”的基础
本文标题:有无相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91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