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查尔斯·狄更斯一、人物简介代表作品:《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人物生平: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英国,是海军职员约翰·狄更斯和伊丽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个孩子。狄更斯5岁时全家就迁居占松,10岁时又搬到康登镇(今属伦敦)。狄更斯早年家境小康,小时候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但是父母经常大宴宾客,金钱上没有节制,12岁时,狄更斯的父亲就因债务问题而入狱,一家人随著父亲迁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场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或许是由于这段经历,备尝艰辛、屈辱,看尽人情冷暖,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就是描写了自己这一段遭遇。不过由于父亲继承了一笔遗产而令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狄更斯也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15岁时他从威灵顿学院毕业,随后进入一家律师行工作,后来又转入报馆,20岁时成为一名新闻记者。狄更斯并没有接受很多的正规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学。狄更斯后来成为一名国会记者,专门采访英国下议院的政策辩论,也时常环游英伦采访各种选举活动。他开始在各刊物上发表文章,并最终收集成《博兹札记》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传》),全书透过匹克威克与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连串遭遇,描写了当时英国城乡的社会问题,一开始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焦点,第一年只销售500册,到了1837年春天,《匹克威克外传》成为英国社会争相讨论的话题,社会上出现了“匹克威克热”,英国城市的街头出现各种各样与匹克威克有关的商品,最后此书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作。狄更斯一生刻苦勤勉,繁重的劳动和对改革现实的失望,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脑溢血与世长辞,临终时他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也未能完成。他去世后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他的墓碑上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人物评价:弗朗茨·梅林指出狄更斯“对社会生活一切最重大的问题的‘集中注意’”,强调狄更斯“那颗诗人的心……永远和穷苦不幸的人在一起。”二、艺术风格随着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的发展,贵族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中产阶级文化的冲击,中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渐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伦理道德的发展性反映在文化中就是维多利亚时期文化的发展,从而使原有的一元文化价值观被打破。因而可以说,狄更斯在小说中不仅仅是在批判那个社会阶级不平等,而且是在评述那个社会的文化,特别是道德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那个社会何去何从的关注与思考,也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深层思索。三、人物评价高尔基赞扬狄更斯不仅是一位反映了现实,而且还尽力对现实起作用的作家。卢那察尔斯基在《论文学》中指出,狄更斯是英国小资产阶级的痛苦、爱好和仇恨的伟大表现者,他是一个温和的诗人,善于缓和、平衡他的创作里的尖锐刺人的因素,他将《董贝父子》作为狄更斯最优秀的长篇小说。爱尔兰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乔治·萧伯纳指出“狄更斯从来不曾把自己看作革命者,然而他肯定是一个革命者。他对众议院的毫无缓和余地的蔑视……从未动摇过”。同时他也对于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反对工人组织的情节提出了批评,“他就公开地背离了民主,而采取了卡莱尔和罗斯金的理想化的保守主义,认为贵族是人民的主人和上级,同时也是人民和上帝的公仆。”雷蒙·威廉斯指出,狄更斯开城市小说之先河。“只有在城市经验的维度上才能理解狄更斯的天才。”詹姆斯·M·布朗认为,虽然狄更斯的小说中提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但是他不赞同革命。狄更斯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社会观反而越来越悲观。即使他在批判社会罪恶时,狄更斯还是保持了他的资产阶级倾向。虽然狄更斯批判了中产阶级价值观,但他绝没有上升到或者下降到自己所隶属的阶级,也没有在想象中进入更高或更低的社会阶层。四、经典语录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2.世界有阴影,但亮光在对比下显得更强。
本文标题:查尔斯狄更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4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