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6章幼儿心理的发展•幼儿期是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幼儿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时期。为了保证各年龄幼儿都能受到适宜的教育,幼儿园依年龄分为小班(3-4)岁、中班(4-5)岁和大班(5-6、7岁)等年龄班。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叫学前期。•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最好形式。•在整个幼儿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幼儿的认知活动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但是,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开始发展。•第二,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第一节幼儿生理的发展•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身高每年增加约为4-5厘米,体重每年增加1.5-2.5公斤。由于生活条件的不同,同年龄儿童在身体发育上有一定的差异。•幼儿骨骼的发育•肌肉的发展•心脏的发育•呼吸系统的发育二、神经系统的发育•1.大脑结构的发育•脑重量继续增加,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脑电波的变化表明,儿童大脑各区域成熟的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我国心理学家对儿童脑电的研究表明,在4-20岁这一时期内,脑电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时期:一个在5-6岁左右,一个在13-14岁之间。•2.大脑机能的发展第二节幼儿的游戏•幼儿的游戏•一、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2、游戏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游戏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游戏在幼儿个性形成中的作用二、游戏理论1、经典游戏理论精力过剩说•代表人物:德国的席勒(Schiller);英国的斯宾塞(Spencer)机能快乐说•代表人物:彪勒复演说•代表人物:霍尔(Hall)“集体无意识”娱乐—放松说•代表人物:拉扎鲁斯(Lazarus);帕特瑞克(Patric)生活准备说•代表人物:格罗斯(Gross)成熟说•代表人物:博伊千介克(Buytenclijk)2、当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发泄论(补偿说)•埃里克森-----掌握论认知动力说•代表人物:皮亚杰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三、游戏的分类1、创造性游戏2、教学性游戏3、活动性游戏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点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规则游戏阶段(7---11、12岁)帕腾的社会性发展观点无所用心的行为袖手旁观的行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结伴游戏合作游戏第三节幼儿言语的发展•幼儿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一、语音的发展•特点有二:•1.发音的正确率岁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2.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一、词汇的发展1、词汇数量的迅速增加3---6、7岁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研究表明,7岁儿童所掌握的词汇大约为3岁时的4倍。2、词类范围不断扩大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其他实词虚词:连词、介词等数量较少,没有明显增加3、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词内容涉及的领域变广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增加4、积极词汇的增长二、语法的掌握1、简单句到复合句简单句:•主谓结构句“积木掉了”“宝宝睡觉”•谓宾结构句“坐车车”“找妈妈”•主谓宾结构句“宝宝坐车”“姐姐喝水”•主谓双宾结构句“妈妈给我糖”复合句:•联合复合句出现较早“姐姐吃了,我也吃了”•偏正复合句较晚“我个儿大,我(站)在后面”2、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2个娃娃玩积木”•“老师昨天带我们去动物园看猴子了”3、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陈述句最早,疑问句次之,祈使句……三、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2、从情景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3、语言功能的发展语言交际功能的发展语言概括、调节功能的发展内部语言的发生发展“口头报告法”与“出声思维”第四节幼儿认知的发展一、记忆的发展记忆的概念: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的过程1、记忆容量的增加短时记忆、工作记忆、M空间(记忆空间)2、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的发展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3、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形象记忆优于语词记忆•4、自传式记忆的发展•对新异事件的自传式记忆常常相当好•对事件的记忆非常容易被误导5、记忆策略与元记忆的形成记忆策略的形成弗拉维尔Flavell对记忆策略发展的划分:(1)没有策略(5岁以前)(2)不能主动使用,需诱导(5—7岁)(3)能主动使用策略(10岁之后)策略:复述、系统化元记忆的形成(1)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2)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3)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二、思维发展•(一)幼儿思维的特点•1.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而不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抽象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言语在幼儿思维活动中,最初只是行动的总结,然后能够伴随行动进行,最后才成为行动的计划。•思维活动最初主要依靠行动进行,后来才主要依靠言语来进行,并开始带有逻辑的性质。(二)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2-7岁儿童属于前运算阶段表象性思维:相对具体性、不可逆、自我中心和刻板性•(1)前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这里的“运算”有“操作”、“运行”、“运作”的意思。•思维的运算,就是思维活动的实际运行过程。“运算”代表高级思维功能的真正运用。•“前运算”是指儿童无能力进行思维运算活动。•前运算阶段的思维就是在一个个感知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了“象征”的功能——用一件事去代表另一件事,如用一块积木当饼干去喂娃娃等。•(2)前运算思维的局限性•①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表征世界,不认为别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相信任何人的观点、想法和情绪体验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皮亚杰的“三座山测验”•皮亚杰的“泛灵论思维”(animisticthinking)。即儿童认为非生物客体也具有各种生命客体的特征,如有思想、观点、愿望、意图和情绪感受能力等等。•②不能完成守恒的任务•“守恒”是指客体的外观虽然改变了,但客体的某一物理属性(如数量、质量、长度、重量、面积、容积或体积等)仍然保持不变。••③不能解决分类任务•属性相同的许多事物共同组成的一个群集称为类,如麻雀、燕子、乌鸦等可统称为鸟。鸟就代表事物的一个类别。客观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其中的一个关系就是类别关系。•④转导推理(transductivereasoning)•由于幼儿的思维缺乏可逆性,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往往将两件没有关联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事情联在一起。皮亚杰把幼儿的这一思维特点称为转导推理,即从一个特殊事件推论出另一个特殊事件。•博克的“农场景观”模型“警察小偷”实验守恒体积守恒数量守恒类包含•(三)最初概念的掌握•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的形成”与“概念的掌握”含义不同。•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直接受他们概括水平的制约。幼儿概括的特点是:•①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②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③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2.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1)小班儿童•(2)中班儿童•(3)大班儿童•在正确的教育下,大班儿童也有可能初步地掌握某一实物概念的本质特征,但这要取决于这些实物是否为儿童所熟悉,也取决于儿童是否掌握进行抽象概括时所需要的词。•3.最初数概念的掌握•数概念和实物概念比较起来,是一种更加抽象的概念,因而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掌握数概念总比掌握实物概念晚些,也比较难些。•掌握数概念包括理解:•①数的实际意义;②数的顺序;③数的组成。•林崇德的研究表明:儿童形成数概念,经历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等四个发展阶段;2—3岁、5—6岁是儿童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年龄。•刘范的研究认为:幼儿数概念发展大约经历三个阶段:①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3岁左右);②数词和物体数量词建立联系的阶段(4—5岁);③数的运算的初期阶段(5—7岁)。•4.类概念的掌握•学习概念时,在对事物或现象的意义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则可以进行分类。分类时,主要是依据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分类儿童可以逐渐掌握概念系统。同时,分类也是心理学研究儿童概念水平常用的方法之一。•维果斯基的研究:“链概念”•皮亚杰的研究:儿童概念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主题概念→链概念→充分必要概念。•刘静和、王宪钿的研究:儿童由不能分类→依感知特点分类→依生活情境分类→依功能分类→依概念分类。(四)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判断推理的发展•杨玉英(1983)对3~7岁儿童推理过程发展的研究采用四步实验法,要求儿童:(1)归纳游戏规则;(2)分析形成规则的机制;(3)运用规则认识具体的事物和现象;(4)运用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结果表明,3~7岁儿童的推理活动表现出四种不同水平:•0级水平,儿童不能进行推理活动;•I级水平,儿童只能根据较熟悉的非本质特征进行简单的推理活动;•Ⅱ级水平,儿童可在提示的条件下,运用展开的方式逐步发现事物间的本质联系,最后作出正确的结论;•Ⅲ级水平,儿童可以独立而声速地运用简约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推理活动。•3岁基本不能进行推理活动;•4岁推理能力开始发展;•75%的5岁幼儿的全部6~7岁幼儿可以进行不同水平的推理活动。•5~6岁是推理过程发展的“转折时期”,是推理过程由展开至简约的迅速转化时期。理解的发展•小结:•(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或具体动作理解事物,发展到开始依靠概念理解事物。•(3)从对事物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4)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到逐步能理解事物的辩证关系,但对幼儿知识范围外的、复杂抽象的问题仍无法理解。第五节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的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理论•对身体的自我感觉(1岁)•对自我同一性的意识(2岁)•自我尊重的意识(3岁)•自我扩展的意识(4岁)•自我意象的形成(4---6岁)•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12岁)•追求自我的形成(12岁到青春期)•作为理解自我的形成(成年)1、自我概念的发展“客体永久性图式”与“我是一个……的孩子”2、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3、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4、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缓满足延缓满足实验——早期的自我控制可以预测以后的生活发展•马歇尔等人进行了10年的跟踪研究,让参加过学前儿童延迟满足实验的对象父母在10年后对其子女的能力和缺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学前阶段不能延迟满足的青少年,父母也常说他们没有耐性,不能等待满足。•在10年前能延迟满足的青少年在学业能力,社会技巧,自信应对等方面也获得最好的评价。他们在学术性向测验中得的分数也是最高的。二、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认知品德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一)国外关于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研究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幼儿处于第二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阶段(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阶段(道德相对论阶段)研究方法:对偶故事2.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水平1:前习俗水平——幼儿处于该水平•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工具性取向水平2: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取向•阶段4:“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水平3: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良心或原则取向研究方法:两难故事三、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一)侵犯行为——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1.侵犯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生态学理论新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2.侵犯行为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但敌意侵犯攻击却略有增加。3.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攻击行为4.侵犯行为
本文标题:幼儿心理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8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