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张军扩:“十二五”六大对策促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军扩李扬:到了需要全面分析、重新调整财税制度的时候了杨志勇:个人所得税比重偏低不利于收入分配调节张斌:“十二五”税制改革目标是多方面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十一五”实现了三大目标“十二五”将实现五大规划杨宜勇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前瞻“十二五”规划编者按:据新华社报道,即将在今年三季度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集中听娶讨论和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而“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五中全会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通过“十二五”规划,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十二五”的五年中能做些什么事,会做成些什么事。笔者就“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等问题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军扩研究员进行了专访,畅想“十一五”规划,展望“十二五”愿景。“十二五”五大战略任务: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审视记者:从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角度看,我们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差距?“十二五”面临的战略任务是什么?张军扩:从国家现代化进程看,我国已经取得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我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和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在看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发展水平总体上依然较低,在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明显差距,现代化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这些差距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战略任务。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这要求“十二五”期间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二是我国虽然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很不相称,与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也不相适应。这要求“十二五”期间必须提高全面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不仅表现为区域之间发展和收入水平差距大,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区域之间居民的生活和福利水平差距大,尤其是表现为各地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城乡差距大。这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努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四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社会保障水平偏低;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也相对滞后。总体来讲,我国国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甚相称。这要求“十二五”期间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社会发展水平。五是在环境和生态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明显。这要求“十二五”期间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十二五”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记者: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与世界无法分割,如何看待“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所带来的压力和机遇?如何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迎接机遇、化解压力?张军扩: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国际方面将面临如下五个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一是世界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阶段。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年增长率可以达到3%,低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根据历史经验,每次大的经济危机之后几年往往会再度爆发局部性危机。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出现局部动荡。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逆转,但贸易摩擦会不断增多。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史表明,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而保护主义只是短暂的逆流。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不仅不会逆转,而会在新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三是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将进一步延续,且内容更加丰富,形态更加复杂。从转移内容上看,传统加工制造业持续减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区域性研发中心等持续增多。从转移方式上看,直接投资方式持续减少,项目外包方式转移不断增加,特别是服务业外包进一步增加;整个产业转移减少,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和多个国家共同承载成为重要形式。四是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若干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信息技术(比如传感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云计算)等若干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五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将不断增大,同时也隐含着机遇。减排将促进能源及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增强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内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归纳起来主要也有五个方面:一是总需求潜力巨大,但有待释放。我国巨大内需潜力的释放,受到一系列制度和结构矛盾的制约。目前,内需相对不足、内需中消费相对不足已经成为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二是供给方面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的同时新的优势正在孕育和显现。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优势又呈现出高素质劳动者数量多、成本相对低的特点,这使得我国有可能在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高素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面,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因此,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我国后发优势的新特点,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增强。在能源和其他资源约束加强的同时,水资源不足的约束更具挑战性。另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正赶上世界范围新一轮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印度等一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使我们面对的资源环境挑战更为严峻。四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和基本保障水平差距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形成挑战。经济体制具有独特优势,但深层体制矛盾依然突出,深化改革任务更为迫切,难度也更大。五是经济体制具有的独特优势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深层体制会进一步凸显,深化改革任务更为迫切,难度也更大。我国发展方式存在的诸多矛盾,都与深层体制问题相关。要把发展切实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保障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改革,除了对传统体制进行改革外,还需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十二五”的六大政策选择:实现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记者:中国经济结构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内容?如何科学规划“十二五”发展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主线,以实现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张军扩:综合以上对国内外发展环境,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今后一个时期要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一是着力解决好内需潜力巨大与释放受阻的矛盾。关键是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二是着力解决传统竞争优势减弱和新优势形成缓慢的矛盾。关键是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中高端竞争力。三是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等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矛盾。关键是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力度。这四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可归结于一个主要矛盾,即现行经济发展方式与新阶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要解决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就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推进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的根本途径,是推进资源价格、社会性规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企业制度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因此,科学规划“十二五”发展,要求将“构建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作为“十二五”规划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线。围绕这个主线,要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对策。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努力释放发展潜力,争取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二是以提升产业中高端竞争力为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初步研究成果,有可能、有潜力形成中高端竞争优势的产业主要有以下四个领域: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具有竞争优势提升空间的产业、具有系统集成能力的产业、国家直接大量投入支撑的产业。当然,哪些产业能够形成长期竞争力,最终将取决于市场竞争。三是以完善社会保障和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改善民生。这既是发展的宗旨,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及有效扩大内需的需要。重点解决覆盖不全、碎片化、难接续、水平低等问题。建立全国联网和功能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四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两个轮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现代化达到更高水平。在当前情况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要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统一市场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完善土地制度,加快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五是夯实“三农”基础,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六是进一步增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力度。这既是应对国际压力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制定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行动纲领和分阶段实施方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道德规范等手段,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责任体系,形成节能减排增效、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完!谢谢观赏,转载请注明出处!彩尊网
本文标题:张军扩:“十二五”六大对策促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72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