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8年一轮复习第二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①产生:19世纪60、70年代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后)③短暂春天(一战期间)(1)较快发展(1927—1936):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②实现了国家的基本统一。(2)日益萎缩(1937—1945):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和野蛮的经济掠夺);②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官僚资本的压榨)(3)陷入绝境(1946—1949):①美国经济侵略加剧。《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②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③国民政府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1)背景:①甲午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为其发展提供客观条件。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影响: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②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④曲折发展(1927—1949)(1)背景“春天”:①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短暂”:①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②军阀混战,政局动荡;③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影响:“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E.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根据图列,指出ABCDE分别属于哪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外资经济、洋务经济、民族经济、官僚经济)B.洋务经济C.外资经济A.自然经济史学界对此持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民族资本主义不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和发展,它们被外国资本主义摧残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背景下产生的,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另一种观点认为民族资本主义就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和发展。受欧美列强侵略影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它只是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并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受空前的洗劫和破坏“冬”——解放战争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观点】中国百年巨变走过的道路是极为复杂和曲折的。……大致说来,半边缘化是近百年社会演变的关键性因素,它加速了内部衰败的速度,并使现代化被扭曲甚至断裂;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推动依附性发展。而革命化则是抗议内部衰败和阻止半边缘化的关键性因素,它为现代化扫清障碍;但单纯的革命暴力并不能导致现代经济增长。各种不同方向的社会冲击最后都要归结为以发展现代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只有形成这一共识才可能使传统中国在向现代中国的大转变中找到明确的世界坐标。——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罗荣渠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评论。他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向有半边缘化、衰败化、革命化、现代化,其中现代化是最主要的,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即“各种不同方向的社会冲击最后都要归结为以发展现代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只有形成这一共识才可能使传统中国在向现代中国的大转变中找到明确的世界坐标”。当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观点】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万人,增至战后的200万人……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解读】本段材料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政治的推动作用。具体解读如下:(1)可得出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2)可以得出中国出现了五四运动。以上两个运动出现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总之,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2)积极作用:①实业救国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具有进步性;②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主义精神;③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④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知识拓展——“实业救国”(1)含义: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资产阶级思想。它主张通过创办资本主义近代厂矿企业发展社会经济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它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挤压,实业救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张謇卢作孚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字季直,号啬庵,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材;1925年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卢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并且在几个方面都各有成就。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年)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有哪些?(l)整顿税务。(2)控制金融。(3)改革币制。(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即为防止白银外流,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使货币发行和使用权集中于四大银行,一律使用四大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如何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评价:(1)积极方面:①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②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对经济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整顿税务”,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也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控制金融”,使国民政府形成了对全国金融的垄断和控制。“改革币制”,使币制混乱局面得以改观,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工农业、交通运输业也有所发展。(2)消极方面:官僚资本的形成,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民族工商业受到压制。
本文标题:2018年一轮复习第二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77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