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希腊、罗马考试说明•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朱熹理学思想•(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古代中国思想1、2009年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思想界的变动提供了深厚的土壤;而社会思想的发展又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前进。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诸子百家思想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3、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都成功地把儒家学说和西方文明有机结合起来,被称为“儒家资本主义”的典型,这为我们今天正确对待儒家思想提供了借鉴。许多儒家思想家的名言警句,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对新时代“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有着重要价值。4、理学也是儒学,它是儒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势更新的特点,也充分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人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如何区分这种具有民主启蒙色彩的思想是一个很好的命题视角。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原因(背景)、表现4、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主张,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贡献。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认识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5、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6、从诸子百家思想中,你认为哪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有借鉴意义?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概念解析: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兴起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盛“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文化贡献1、孔子“仁”(核心)、“礼”、“中庸之道”“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优则仕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孔子对后世的影响1、大思想家: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3、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4、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朝以后)5、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明清以后)2、孟子1)“仁政”思想2)提出“民贵君轻”3)性善论4)重义轻利3、荀子1)“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2)性恶论4)“君舟民水”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3)“礼”“法”并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异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特点:1)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2)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3)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儒学思想的现实意义1、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2、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义利观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3、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4、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5、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思想评价(贡献)道家1、老子1.道是万物的本源2.朴素辨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主张:看不到事物转化的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悲观思想主张:(1)、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即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这充分反映了没落贵族完全丧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2、庄子韩非子观点主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发展趋势作用(贡献)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法家墨翟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特点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思想主张墨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墨子战国老子春秋庄子战国韩非战国提倡“仁”和“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性恶论”“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齐物论;乐天安命、顺从自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变法革新从诸子百家思想中,你认为哪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有借鉴意义?“依法治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董仲舒新儒学形成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2、儒学确立为正统学说的过程。3、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总结思想选择的一般规律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实质:文化专制(2)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秦汉文化政策的实质及原因:董仲舒的新儒学背景:(1)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土地兼并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这些都要求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2)强悍的西汉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专制统治。政治的统一要求思想的统一内容:(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3)“仁政”:限民名田、薄赋敛、省徭役——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兼采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具有神学色彩。影响:(1)对当时:对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2)对后世:①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②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关键人物:董仲舒汉武帝1、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建立新儒学体系1、重用儒生2、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3、创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目的、教学内容、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目的——实质——影响——文化专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不同点相同点原因对儒学态度手段作用目的实质作用秦刚刚统一;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排斥、打击尊崇简单粗暴倡导、劝勉、教化儒学发展陷入低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1、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3、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思想选择的一般规律:思想选择通常是由学术文化自身发展变化、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统治者需要三个方面起作用的。尤其注意将思想发展与社会政治形势和统治者需要联系起来考虑。概括理学兴起的原因和条件(1)儒学的权威性严重削弱,并遭到佛学和道家的冲击。(2)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理学创立的先声。(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儒学复兴提供条件。(4)北宋尖锐的阶级矛盾需要强化君权意识。三.宋明理学:朱熹理学思想宋明理学特点:1、儒家思想为主、兼收道教、佛学思想2、最注重理想境界的追求1)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2)以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原理3)以“存天理,去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3、《四书》为其主要经典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1、“理气论”:世界由理气构成,先理后气2、“道统论”: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天理”的反映3、“心性论”(修养论):“存天理,灭人欲”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评价: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1、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背景)2、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对其思想进行评价。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各自的思想主张,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4、经世致用的含义、内容。5、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背景)1、政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封建制度陷入危机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3、思想----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李贽的反正统意识思想: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道学”先生,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②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④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1)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2)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3)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4)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本文标题: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29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