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战前经济学分支的重要发展
第八讲战前经济学分支的重要发展一、管理经济学(管理科学)二、制度经济学三、福利经济学四、计量经济学五、国际贸易理论六、垄断竞争理论一、管理经济学(管理科学)1、产生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型垄断企业纷纷出现,以往仅靠资本家个人经验管理企业的方式已经落伍;劳资纠纷事件也增多。需要有专门研究企业管理的学科。(书p.283)管理科学是从20世纪初F.W.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发展起来的,在西方企业管理改革、工效提高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1920年代后期经哈佛大学宣扬传播,企业管理(管理科学)正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2、管理科学创始人泰罗泰罗(F.W.Taylor,1856~1915),美国工程师,“科学管理之父”。1875年在费城一家工厂当学徒,后来当技工、工长、绘图室主任、总工程师。经过业余学习,于1883年获机械工程学位。1906年出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长,同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荣誉科学博士。著有《工厂管理》(1903)、《科学管理原理》(1911)等。3、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原则:①高工资、低成本原则——破除传统经济学中的高工资高成本观念,提出:高工资=>高效率=>低成本“三赢”——对工人、资本家和消费者三方面均有利。②职能式的组织管理方式③劳动过程的时间和动作分析三原则必须相互联系才能生效(详见书p.284-285)。4、泰罗制泰罗根据上述原则首创一种新的企业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劳动方法标准化、制定标准工作时间、有差别的计件工资、用科学方法选择和培训工人、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和分工等,这一套新制度被称为泰罗制。企业实行泰罗制后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因而很快在欧美各国得到推广。5、古典管理理论的其他成就20世纪初至1930年代初,可谓管理科学的“古典管理理论”时期。这一时期,法国的H.法约尔提出一系列管理原则,美国的F.B.吉尔布雷思夫妇发展了动作研究的理论和方法,H.福特首先在汽车制造工业中运用流水生产线。这些对当时美、德等国的产业合理化运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6、管理科学的“行为科学”时期1927年,美国西部电气公司邀请哈佛大学副教授梅奥(E.Mayo)参加在该公司所属霍桑工厂有关生产效率的实验。梅奥1933年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发表《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对传统的“经济人”假设提出批评,认为应代之以“社会人”,认为人所要满足的需要中,金钱只占一部分,而更多的是感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提出生产率的升降主要决定于“仕奇”,要重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除了“正式团体”外还应注意“非正式团体”等。管理科学发展开始进入“行为科学”或“人际关系研究”时期。二、制度经济学1、创始人凡勃伦及其主要观点最早以“制度经济学”命名的学术专著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康蒙斯(J.R.Commons,1862~1945)1934年发表的《制度经济学:它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而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讲师的凡勃伦(T.Veblen,1857~1929)。凡勃伦主要著作有《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1899)、《工商企业论》(1904)、《工程师和价格制度》(1919)等。他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有两个主要制度,一是生产技术制度,另一是私有财产制度。在现代社会中,两种制度分别表现为“机器操作”和“企业经营”,前者的特点是大规模生产,提供充裕的产品,后者的特点是只关心盈利。于是“机器操作”和“企业经营”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弊病来源于二者的矛盾,即来源于“企业经营”对“机器操作”的统治。由于这种统治,企业力图把价格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限制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采用,由此导致经济萧条。凡勃伦进而指出,现代社会也就相应地分为两个阶级,即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企业家占有企业,经营企业,追求商业利益。技术人员管理“机器操作”,管理生产过程,但受制于企业家。因此,应当对现代社会的弊病负责的,不是管理生产过程的技术人员,而是支配技术人员的企业家。这个矛盾将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得到解决,这是因为,技术人员的重要性将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日益增大,他们不仅能联合行动对付企业家,而且有必要这样做。凡勃伦预言技术人员的掌权是社会进化的必然趋势。凡勃伦被看成是“离经叛道者”,受到多方面的排斥,但是他在美国也有一些追随者,其中重要者有康蒙斯和米契尔(W.C.Mitchell,1874~1948)等。2、康蒙斯的理论康蒙斯主要著作有《财富的分配》(1893)、《工联主义和劳工问题》(1905)、《劳工与管理》(1913)、《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1924)、《制度经济学:它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1934)等。康蒙斯把制度看成是人类社会经济的推动力量。他所说的制度,是指约束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而在集体行动中,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他认为,法律制度不仅先于经济制度而存在,并且对经济制度的演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认为,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交易,整个社会是由无数种交易所组成的一种有机的组织。由于参加交易的任何一方都有自己的利益,所以在交易过程中将会有双方的利益冲突。法律制度的任务在于调节这些利益的冲突,充当双方利益的公正的仲裁人。而人们之所以会接受法律制度,承认法律的仲裁,就在于交易双方除了在利益上有彼此冲突的一面外,还有相互依赖的另一面。正是这种相互依赖性,使社会得以继续存在,使法律得到尊重,使经济得以发展。因此,康蒙斯主张完善法律制度,确立可以保障劳动者的法律制度,并运用法律制度来管理美国经济。3、米契尔的观点米契尔长期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并主持全国经济研究局工作。主要著作有:《绿背纸币史,特别是1862~1865年发行的经济后果》(1903)、《绿背纸币本位下的黄金、物价与工资》(1908)、《经济周期》(1913)、《零用钱的回流办法》(1912~1936)等。他除了从事经济理论的研究而外,还以对美国经济史、国民收入统计的出色研究而著名。米契尔声称经济学研究不应当以抽象演绎方法为主,不应当先有理论的概念,然后再用它们来整理事实材料,而应当先对事实进行经验统计的分析,然后归纳出原理。他也同T.凡勃伦一样,强调制度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但他认为,制度因素对任何经济过程的重要性都应以经济统计的分析作为依据。4、对制度学派的评价凡勃伦及其追随者被称之为制度学派。但是它不是一个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凡勃伦、康蒙斯和米契尔各自的著作也很难说究竟哪一本(包括康蒙斯的以《制度经济学》命名的著作在内)概括了制度学派的主要经济观点而成为本学派的“经典作品”。他们的共同点在于:①采用历史归纳方法和历史比较方法,强调每一个民族或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活动或发展起来的。从方法论上可以说是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②强调把经济作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部分来看待,希望把社会科学各学科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提倡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③认为市场经济具有较大的缺陷,使社会无法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方面协调,强调有必要调整资本主义各种经济关系,对之进行改良,预言美国资本主义的唯一出路在于社会改良。④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缺陷和弊端。主要贡献:①开创了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制度研究方向和方法,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有着重要影响。②对市场经济及资本主义制度缺陷的许多批评,对世人具有一定启迪作用。所提出的诸如增发贫困救济金,向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等社会改良主义主张后来也被西方国家采用。三、福利经济学1、福利经济学的产生福利经济学——从福利(welfare)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主张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产生背景:19世纪末帕累托已提出有关福利经济理论,20世纪初J.霍布森提出要以社会福利为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等,但是当时都不受重视。(书p.33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首先是英国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导致福利经济学的产生。1920年皮古(A.C.Pigou,1877~1959)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2、皮古的主要福利经济学理论皮古1908年继A.马歇尔担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是马歇尔之后新古典学派的领头人。著有:《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工业波动》(1927)、《财政研究》(1928)、《失业论》(1933)、《静态经济学》(1935)、《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1937)、《就业与均衡:理论探讨》(1941)等。他提出一整套福利经济学理论,闻名于世。皮古认为,福利表现为人们对商品边际效用的心理满足。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它可用消费者对于最后所增加的单位商品所愿付的价格来计量。同时,人们之间的满足总和也就可以比较,社会各个人的经济福利总和也可以计算出来。个人经济福利总和决定于各个人的收入水平,如果各个人收入增加了,他的经济福利也必然增加。皮古的福利经济学包含两个基本命题:①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②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他用边际效用理论论证了这两个命题。他认为,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皮古从第一个基本福利命题出发,提出社会生产资源最优配置的问题。他用“边际私人纯产值”(个别企业在生产中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从全社会来看,在生产中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值)的概念来说明“最适度”生产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它在各生产用途的边际社会纯产值都相等,而产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就意味着资源的利用达到了最适宜的程度。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国家可采取征税或补贴措施调节生产。例如,冒黑烟的工厂虽能获利,但却污染环境,其社会产值小于私人产值。对于这些生产,应通过征税政策加以限制。又例如,海上的灯塔,虽成本不多,却使过往船只安全航行,其社会产值大于私人产值,因此,应通过补助政策,鼓励这类企业的生产。还有更重要的一种情况:制造业中,厂商往往由于扩大经营,充分利用设备,使平均成本递减,收益递增。同时,这种经营也使企业中购买这种产品的其他厂商的成本随之递减,国家对于这种企业应给以奖励。而对成本递增,收益递减的企业,如废旧的煤矿,则实行征税,使其缩减生产。皮古指出,市场机制的自由运转并不一定会导致传统理论探讨所设想的那种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完美”结果,因为收入分配中自由竞争模式的假设与实际情况之间有差异。他认为,任何能增加穷人的实际收入而不减少国民收入的措施,就会增加社会经济福利。他以人际间可比较的基数效用假设和边际效用递减律为基础,主张采取征收累进所得税、遗产税和举办失业补助与社会福利事业等办法,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通过这些“理性”的经济政策来最大化社会福利。3、新福利经济学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罗宾斯(1935)以效用不可用基数度量为据,对皮古的认识论基础提出严厉的批判。之后,希克斯(1939)等人以帕累托的边际序数效用论为基础,引入帕累托1913年发表的成果(即帕累托最优配置),主张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作为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他们建立在帕累托理论基础上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作新福利经济学。四、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又称经济计量学——是把经济理论、数学方法和统计技术相结合,研究经济关系具体数量关系的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关系的实际统计资料进行计量,加以验证,并为经济理论关于经济变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定性叙述提供定量资料,以便预测未来,为制定经济规划和确
本文标题:战前经济学分支的重要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6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