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语文试卷A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2017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单独招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4页,满分100分,建议用时50分钟。注意事项:1.本科目单选题与“英语”共用一张答题卡,请按照答题纸上的提示填涂答案。2.必须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和考生序号分别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纸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共50分)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竟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地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棋极有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D.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只重“六艺”传统,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2.下列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定起来的。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地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良心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签就签呗!”我默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病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万一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准考证号姓名-------------------------------------------装--------------------------------------订----------------------------------------------线-------------------------------------------------------第3页共4页第4页共4页人——为了良心。我的身世让我震惊。我的狭隘让我羞愧。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3.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小说从父亲紧急手术而我表现冷漠写起,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B.父亲的偏心使我感受不到父亲对我的爱,我一直认为父亲对我没有疼爱之心。C.小说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写出了大哥对父亲的挚爱之情和对我无理的忍让。D.小说中父亲让哥哥顶替自己到工厂上班,已经暗示了父亲真正偏心的是我。E.这篇小说情节发展一波三折,作者用欲扬故抑的手法,先渲染了父亲对大哥的偏心,充分展示了我与大哥的矛盾冲突,最后真相大白,突出了父亲和大哥的高尚品格。4.小说为什么以“良心”为题?请简要分析。(4分)5.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精彩,有人却认为有些画蛇添足,你怎么认为?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王颁,字景彦,太原祁人也。祖神念,梁左卫将军。父僧辩,太尉。颁少俶傥,有文武干局。其父平侯景,留颁质于荆州,遇元帝为周师所陷,颁因入关。闻其父为陈武帝所杀,号恸而绝,食顷乃苏,哭泣不绝声,毁瘠骨立。至服阕,常布衣蔬食,藉藁而卧。周明帝嘉之,召授左侍上士,累迁汉中太守,寻拜仪同三司。开皇初,以平蛮功,加开府,封蛇丘县公。献取陈之策,上览而异之,召与相见,言毕而歔欷,上为之改容。及大举伐陈,颁自请行,率徒数百人,从韩擒先锋夜济。力战被伤,恐不堪复斗,悲感呜咽。夜中因睡,梦有人授药,比寤而创不痛,时人以为孝感。及陈灭,颁密召父时士卒,得千余人,对之涕泣。其间壮士或问颁曰:“郎君来破陈国,灭其社稷,雠耻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将为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请发其丘垄,断榇焚骨,亦可申孝心矣。”颁顿颡陈谢,额尽流血,答之曰: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诸人请具锹锸,一旦皆萃。于是夜发其陵,剖棺,见陈武帝须并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颁遂焚骨取灰,投水而饮之。既而自缚,归罪于晋王。王表其状,高祖曰:“朕以义平陈,王颁所为,亦孝义之道也,朕何忍罪之!”舍而不问。有司录其战功,将加柱国,赐物五千段,颁固辞曰:“臣缘国威灵,得雪怨耻,本心徇私,非是为国,所加官赏,终不敢当。”高祖从之。拜代州刺史,甚有惠政。母忧去职。后为齐州刺史,卒官,时年五十二。(节选自《隋书》)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B.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C.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D.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颁有至孝之心。替父亲守丧期满后,经常穿布衣吃素食,在草垫上睡觉。B.王颁得到皇帝的赏识。周明帝征召他授予左侍上士,后来升迁担任汉中太守,开皇初年,凭借平定南蛮的功劳,被封为蛇丘县公。C.王颁一意报父仇。陈灭亡后王颁秘密召集父亲的部下,找到一千多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挖掘陈霸先的坟墓,打开棺材焚烧了他的尸骨。D.王颁谦逊有礼。灭陈后有司记录他的战功,准备封赏王颁,而王颁认为自己的功劳不足以担任柱国,于是坚决推辞掉了所加给的官职和赏赐。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闻其父为陈武帝所杀,号恸而绝,食顷乃苏,哭泣不绝声,毁瘠骨立。(5分)(2)朕以义平陈,王颁所为,亦孝义之道也,朕何忍罪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岁旦宋伯仁居闲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版随人换,梅花隔岁香。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柏酒【注】何劳劝,心平寿自长。【注】柏酒:柏叶酒,汉族传统习俗,谓春节饮之,可以辟邪。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诗歌的标题“岁旦”,意思是新年的第一天,它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B.居闲在家,无贺客迎门,但诗人不被这种炎凉世态影响,遵照习俗喜迎春节。C.“桃版”句与王安石
本文标题: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语文试卷A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9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