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程名称行政管理教研组长意见签名任课教师黄鲲日期月日编写日期授课日期月日节月日节月日节月日节年月日授课班级班班班班题目第九课行政效率目的要求掌握行政效率的基本知识和对行政机构进行测评的常见方法和程序。重点难点学习本章重点掌握:理解行政效率的含义、特点和意义;掌握行政效率测定的方法;了解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及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途径。组织教学第九章行政效率第一节行政效率概述第二节行政效率的测量与评价第三节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教具及电化教手段等板书、讨论法作业布置课后记事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衡量行政管理措施有效性的行政效率是一个矢量,它不仅仅能对行政管理的力度和强度进行衡量,同时还判断行政管理路向的正误。因此,如何提高行政效率和如何进行行政绩效评估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本次课采用了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及课堂讨论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第九课行政决策新课讲授第一节行政效率概述一、行政效率的涵义和特点。1、行政效率的涵义狭义的行政效率认为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产出同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的比率。广义的行政效率认为:行政效率不仅体现在时效、速度、理想的产出投入比率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效益上,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价值和功效的统一。西方学者多从狭义上理解,我国学者多从广义上理解。但单从广义上理解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社会效果较产出而言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难以对行政活动进行及时评估;二是行政活动与产出有直接联系,而与社会效果没有直接联系,从而使产出很难与社会效果直接联系;三是社会效果的实现并非一个或几个行政组织产出的结果,而是整个行政系统产出的结果。个别产出的提高并不一定能提高社会效果,社会效果的提高也并非各个产出都提高。产出具有局部性,社会效果具有整体性。再从可操作性的方面看,如果单从广义角度理解,那么在测定行政效率时就应当设立产出与社会效果相连的指标体系。由于存在着上述问题,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对产出的测定则是容易的。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应从广义和狭义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行政效率。注意掌握以下特点:方向性——指行政效率必须与行政管理的目标相吻合,必须符合国家意志和人民要求,并给社会带来积极的成果。偏离了方向的效率是毫无意义的。关联性——指行政效率与行政效益虽然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而应相互联系起来考察。效益是讲求效率的前提,效率是实现效益的必要条件。社会价值性——指评价行政效率必须以社会价值为根本标准。因为行政投入可以用金钱或时间度量,而行政产出无法用同样的方法度量,只能通过行政产出与行政目标的关联来判断。但行政产出与行政目标往往没有同质可比性,故需要借助社会价值判断。相对性——指行政投入与行政产出之间不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更没有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来限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因此,行政效率是相对的,只能通过几个方案或投入的对比来判定行政效率的高低。2、效率、效益、绩效之间的关系英国政府用“绩效”概念衡量政府行政活动的效果,它包括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三项主要内容。“经济”涉及成本和投入之间的关系,“效率”涉及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效益”涉及产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我国台湾学者认为:绩效与生产力的概念相同,是效率和效益的综合评量。“效率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较情况,着重数量层面;效益则指目标达成的程度,着重品质层面。二、行政效率的类型1、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微观行政效率即具体行政单位管理和服务活动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比率。宏观行政效率可以用不同国家中不同的制度安排所引起的总体发展速度来解释。总体发展速度既包括经济增长率,又包括文化、教育、社会道德水平等方面的社会发展速度。2、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导致无效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投入未得到充分利用,因而在投入为定值时,产出未达到最大可产出值。这种无效率称为技术无效率。换言之,技术效率关注的是各项投入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配置效率:导致无效率的第二个原因是多种投入要素未调整到最佳比例,由此引起的无效率称为配置无效率。配置效率关注的是各项投入是否达到最佳组合或最佳比例。提高技术效率的方法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产出,而提高配置效率主要靠调整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3、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静态效率关注的是,在特定时点上能否有效利用资源进行管理和提高服务。测定静态效率即测定特定时点上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率。动态效率指在不增加投入的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提高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即投入产出比率在一定时期的变动率。4、组织效率与个人效率。个人效率指特定行政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体现的时效、办事速度等。组织效率指特定的行政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和提高公共服务的时效、办事速度、投入产出比率等。三、行政效率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1、行政效率是衡量行政管理活动优劣的综合指标;2、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3、行政效率是行政改革的准绳;4、提高行政效率始终是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题和宗旨。①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是社会追求行政效率的产物。②行政管理学在追求行政效率,并不断探索提高行政效率的新途径、新方法过程中得以发展并日趋完善。③行政效率是当今行政管理学各流派研究的中心内容,也是现代行政学体系的核心。第二节行政效率的测量与评价一、测量行政效率的必要性。1、测量行政效率可以明确行政目标的实现程度。2、测量行政效率可以明确行政权力的实现程度。3、测量行政效率可以明确行政职能的实现程度。4、测量行政效率可以明确人、财、物等资源作用的发挥程度。5、测量行政效率可以为实施奖惩提供客观依据。二、行政效率的测量标准行政效率的测量标准应是质的标准和量的标准的统一。行政效率测量不仅需要定性分析,同时需要定量分析。测定行政效率的量的标准1.量的标准是指行政管理中投入的人、财、物、时间等资源的数量以及各种资源在实际利用中耗费的数量界限。最基本的评价方式是以实际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同工作成效进行比较,并参照一定的标准作出分析,以确定行政效率的高低。行政效率测量的量的标准主要有:行政组织量化标准;行政人员量化标准;行政决策量化标准;行政执行量化标准;行政监督量化标准。测定行政效率的质的标准2.质的标准,是指行政管理体制的科学化、合理化程度,行政管理方向、目标是否正确,以及行政管理作用发挥得如何,最终表现为社会效益的大小,行政效率测量的质标准主要有:行政目标的合理程度;行政职能的合理程度;行政体制的科学化程度;行政法制的完善程度;行政文化的现代化程度。三、行政效率测量的方法。1、直接测量法。是指通过评价主体的综合判断或对行政管理某一要素作用大小的测定,以衡量行政效率高低的方法。它又包括:①直观判断法。这是一种由评价主体凭借自身的专业、学识、经验等,依据行政管理所形成的各种资料,综合判断行政效率高低的办法。②标准比较法。这是以既定标准与行政管理的实际成效相比较,判断行政效率高低的一种方法。③行政费用法。这是一种以行政费用开支与使用是否合理,是否收到实际成效为依据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行政效率测量:一是单位费用测定;二是件数费用测定;三是人均费用测定。④时效法。某一特定行政活动,减少或缩短时间消耗,就等于提高了行政效率;反之,增加时间消耗,拖延了完成任务的时间,就等于降低了行政效率。2、综合测量。是指对影响行政效率的各要素分别作出评定,对评定结果予以综合的测量行政效率的方法。第三节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一、影响行政效率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国内环境包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与平等程度、国家政治形势的态势、法律制度等政治环境,还有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2、体制因素。包括行政职能配置、行政权力划分、行政组织设置等。3、人员因素。包括行政领导人员和一般行政人员的因素。4、决策因素。5、法制因素。6、方法因素。二、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1、增强现代效率观念。①从转移思想观念入手、努力增强行政组织及其人员的现代效率观念。②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行政效率,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③必须增强行政效率责任观念。2、完善行政管理体制①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行政职能。②依据全面落实行政职能的要求不断调整行政权力关系。③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调整行政组织结构。3、建设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①建立科学的人事选拔、录用制度,把好行政人员队伍的入口关。②加强行政人员的培训工作,努力实现培训工作法制化、科学化,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③完善行政人员的考核、监督、奖惩、升降等制度,督促行政人员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4、努力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①完善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充分发挥决策体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②坚持行政决策原则,把行政决策原则落到实处。③灵活运用行政决策方法。5、健全行政法制①加强行政方法建设,完善行政法制体系。②通过严格执法、维护行政法制的权威和尊严,努力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③健全行政法制监督制度。6、实现行政管理手段的现代化。7、改善行政环境。
本文标题:第九课--行政效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1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