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改出一片新天地-嫩江县教育发展纪实(活力杂志社)
1改出一片新天地——嫩江县教育改革发展纪实陈磊本刊记者史维学素有全国“大豆之乡”、“北国粮仓”、“产粮大县”和全国教育“两基先进县”这一美誉名称的嫩江县,座落在松嫩平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抓好全县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同时,特别重视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把全县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工作日程,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谋划教育发展新思路,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实现教育新跨越。使全县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嫩江县教育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嫩江县委、县政府从未有向今天这样高度重视全县教育的发展;从未有向今天这样想教育、抓教育、办教育。因为在新兴市场经济发展中,他们清醒的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县委召开的常委会议,还是县政府召开的工作会议,乃至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全县工作会议,都做到了会会讨论教育工作的发展、会会研究教育工作的改革、会会部署教育工作的安排。为此,“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拉动城乡一体化,城乡学校实行集中办学,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办高质量教育和建高规格、现代标准化学校在全县已达成共识。为了办好教育,嫩江县委、县政府在续写着全县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篇章……。2为了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嫩江县委、县政府在向全县人民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教育发展里程中的感人故事……。2008年的春天,嫩江县的教育改革已拉开大幕。向全县人民吹响了教育大发展、教育快发展的战斗号角。科学谋划,着眼未来,制定嫩江教育未来发展规划嫩江县委、县政府在谋划全县教育发展中,不断用科学的视角看待嫩江县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用科学的理念研究嫩江县教育未来发展的创新;用科学的战略部署嫩江县教育未来发展的做法,用科学的方针指导嫩江县教育未来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教育已成为嫩江县当今与未来的工作主题。而对嫩江县过去教育工作诸多不利因素和深层次矛盾的凸现,县委、县政府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研究和探讨。对全县网点布局不合理,造成资源的短缺和浪费;师资力量配备不均衡,多余与短缺的矛盾突出;经费投入分散,整体看效能发挥不好又显资金投入不足;教育管理体制落后,无竟争意识,导致责任弱化;教育出现断层,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特殊教育一直以来是空白,这部分儿童无法获得同正常儿童一样的教育权力,同在一片蓝天下,却无法享受同样的教育,消灭特教空白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工作任务,为残疾儿童开辟接受教育的新天地已刻不容缓。职业教育学校分布不尽合理,条块分割严重,多家职业教育学校,分属不同部门,各自为政、互相排异,整体活力不强,办学理念不新。以上存在的问题既是阻碍教育自身发展的问题,也是嫩江县社会3进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瓶颈问题,如何解决好社会进步与教育发展、教育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关系,真正实现两者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县委、县政府以超前的理念、创新的举措来构建优势,进一步打造教育新强势,拉动全县社会和经济快发展。前瞻思维选准定位确定嫩江县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拉动嫩江县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必须把教育的发展置身于全县社会和经济整体发展之中,站在全县发展大环境、大目标的高度,审势度势,末雨筹缪,超前规划,加快发展嫩江县教育事业。县委、县政府把教育发展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县成立了嫩江县教育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教育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局、城乡建设局、环保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15个委办局为成员单位,召开多次会议,集中研究教育未来发展规划,解决教育资源整合的难点问题。结合县情,科学谋划,优化配置整合教育资源。针对全县教育的实际情况,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以遵循教育规律,最大限度配置好教育资源,在大量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整合资源、确立教育强势的规划。合理规划城乡各学校网点布局。根据嫩江县城乡的规模布局,在城镇内构建五个具备相当规模的现代化教学区域。即:一小、一中、中心幼儿园教学区域;二中、二小、标准幼儿园教学区域,把现职教中心校址合并给二中;高中、四小、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幼儿园教学区域,第四小学与第六小学合并,校址迁移到高级中学南侧,新建一4所特殊教育学校;三中、三小、标准幼儿园教学区域,第三小学与第五小学合并,校址迁移到第三中学现址;铁东学校、职教中心、标准幼儿园教学区域,职教中心整体搬迁到原铁西学校,进行改扩建,随着老城镇改造和工业区东移,铁东学校逐步实行小学、初中分离办学。在农村乡(镇)集中优势建设一所寄宿制标准化小学和一所中心幼儿园,靠近农场的乡(镇)学校向农场整合,形成“一乡一校、一园”的教育新格局。通过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调整学校网点布局,消除农村薄弱学校,撤并大部分农村乡镇初、高中学校。城镇教育区域的形成,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新建学校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的优化组合,学生基本可以享受到无大差别的教育天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择校所造成的学位紧张、资源紧缺的问题,并且能满足农村学生进城入学要求,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继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高中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扩大招生规模达到3600人。扩建第一中学,建成标准化完全中学可容纳初中学生3000人,艺体特长高中学生1300人。加强职业教育,需整合其它职业教育资源,在城内建设一所现代化程度较高,以人力资源转移培训、服务三农为主,学科设置齐全的职教中心学校。将职教中心整体迁移到原铁西学校校址,扩大校区面积、建设规模较大的实习实验基地,将全县其他职教学校整合到县职教中心学校,统一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力争办学条件达到国家级重点职教学校标准,可招收容纳3600名职业高中学生(现移地重建计划已被列入规划,并开始实5施。)这些规划的实施,嫩江县将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成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招生1:1的目标。将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解决学前幼儿教育问题,使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链接,成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拟将第四小学原校园全部划拨给县中心幼儿园,扩建成一所一类标准化幼儿园,在其他四个教学区域各新建一所一类标准化幼儿园。同时,依靠乡镇一贯制学校每个乡镇建设一所中心幼儿园,提高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普及水平。这一规划得到了社会有识之士的赞许,也引发了对教育关注的一些人士的思考。新建、再建、拟建的学校完全是标准化、花园式学校,够用、实用、耐用、好用,符合现代学校办学要求。预计到2015年,将投资5.8亿元构建县城五个现代化教学区域。百年大计,质量为本,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五大教学区域城乡教育资源整合、打造县城五个现代化教学区域,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地避免了各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确保了全县教育均衡、协调和快速发展。城乡教育资源整合和县城五个教学区域的建设工程,被县委、县政府连续两年列入10大惠民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民生工程。为此,县委、县政府在工程实施中,努力做到了立足长远、投入优先、确保质量。实行“三个优先”保投入校舍安全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嫩江县6地处黑龙江省西北端,属于高寒地带,地理条件复杂,面临洪涝、雷电等众多地址灾害的威胁,很多中小学的校舍以砖木、砖混结构为主,地域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努力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嫩江县多次分别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教育资源整合和县城五大教学区建设工作,一直认为:切实抓好教育资源整合和县城五大教学区建设,换来的是全县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和全县广大师生的平安幸福,必须坚持百年大计、质量为本。作为一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如果不能确保新建校舍的安全,就是对党和人民的不忠,就是对事业的不负责。因此,必须将教育资源整合和五大教育区建设作为惠民工程,特事特办、好事快办。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全力抓好工程推进,成立了各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教育资源整合工程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了“三个优先”,强力推进工程建设。一是人员优先保证。专门成立了校安工程办公室,在其它部门编制“零增长”的情况下,教育内部调剂编制5人,招聘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负责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二是服务优先提供。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教育资源整合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及时办理多项手续;强化项目建设中的质量监理、安全管理,保证工程顺利推进。三是经费优先落实。尽管全县财力紧张,但教育资源整合资金优先保障,一分不少。工程设计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一律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或减免、减缓收取,据统计共减免240多万元,占应收费的50%以上。2007-2010年全县投入资金29,629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930万元,省财政535万元,其余都由县财政7通过多种渠道自筹解决,新建和改扩建了15所学校,拆除、改造D级危房10121平方米;同时还对全县所有校舍进行排查鉴定,抗震加固改造。县级财政投入资金之多、力度之大,工程进度之快、质量之高前所未有。坚持“三个结合”促建设在教育资源整合和五大教学区工程建设过程中,把握县情,立足长远,坚持“三个结合”,积极推进校舍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与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消除薄弱学校。按照“合理布局、均衡发展”的原则和“一个乡镇办1所寄宿制完全小学和中心幼儿园”的思路,2008年以来,全县撤并了全部乡镇中心校和123所村小学及教学点,集中优质教育资源,设立一所寄宿制学校。彻底消除了“盲目建、建了闲、闲了拆”的现象。2008年将第四小学与第六小学合并异地新建第四小学,新建学校占地面积3.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2009年竣工投入使用。2009年第二小学原地扩建,校园占地面积5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866平方米,2010年1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扩建第二中学,职教中心学校整体迁移,将原职教中心校园校舍划拨给第二中学。2010年将第三小学与第五小学合并异地新建第三小学,新校园占地面积4229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9700平方米。职教中心整体搬迁到原铁西学校,新建了实训楼,学校扩建完成后,校园占地面积可达647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9000平方米。此外,新建特教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也已经完工交付使用。这些资源整合工程的实施使县城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有效缓8解了农村进城就读学生的压力,减少了择校和大班额现象。城乡教育资源整合最大限度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避免了重复建设,提高了办学效益和质量。二是与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相结合,将全县每一所中小学建成标准化安全学校。将教育资源整合工程纳入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整体规划,按照“农村学校优先、边远山区学校优先、薄弱学校优先”和“建设一所、达标一所”的原则,着力打造县城五个教学区,办好县域每一所中小学,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9年全面启动了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伊拉哈中学、第一中学通过省检验收,2010年又申报两所省级标准化学校,积极完善硬化建设,确保验收通过。随着教育资源整合工程和县城五大教学区建设的逐步完成,嫩江县80%以上的学校可达到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基本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三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把农村学校建设成花园式学校。把农村通乡通村畅通工程、农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泥草房改造、小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项目建设与教育资源整合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安排,优先落实,大力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学校校舍、供水、教学设备、安保设施进行了改造;把农村党员教育、农民技术培训与农村远程教育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在农村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投入远程教育经费和更新设备经费873.8万元;把新农村建设与校安工程结合起来,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努力把农村学校打造成乡村花园。到目前为止,通过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平台,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9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抓住“三个环节”保久安嫩江县教育资源整合工程覆盖面广、牵涉部门多、工作难度大。重点抓住了关键环节,用最短的时间办更多的事,用最少的资金办更好的事。一是建立责
本文标题:改出一片新天地-嫩江县教育发展纪实(活力杂志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