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复习提要本章介绍了学生的本质属性、社会地位以及教师的人格特征、职业性质与特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论述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人格和社会道德上的相互关系。知识点梳理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2.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并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作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当然,学生负有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义务。3.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1)学生的受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2)学生的人身权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并要求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是:第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二,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三,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第四,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4.学生的义务一是遵守法律、法规。二是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是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5.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6.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7.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师要具有学科知识素养、广泛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1)敬业。敬业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质量观。(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8.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个性的品质特征,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一名称职的教师或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人格特征: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心胸开阔,兼容并包。9.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识记学生的本质特点和教师的职业特点,理解学生的权利、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和重要性,难点是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来分析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第五章课程复习提要本章介绍了课程的一般概念、类型和主要制约因素,分析了课程设计中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详细论述了小学课程的性质、课程设计及发展趋势。知识点梳理1.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问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的制约因素有:(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3.课程类型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根据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可分为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4.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这实际上即指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5.课程计划(1)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2)课程计划的内容①教学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3)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一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二是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三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注重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4)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6.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7.教科书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8.我国小学课程(1)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①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②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的为最终目的③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④贯彻幼儿、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衔接的原则⑤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等等(3)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①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②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③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识记课程等相关概念,理解制约课程的因素和课程计划、教科书编写的原则,难点是结合小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分析如何合理安排小学课程。第六章教学(上)复习提要本章介绍了教学的概念、意义以及小学教学的任务,着重论述了教学过程的概念、特点和结构。知识点梳理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教学的意义第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第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3.小学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4.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学生个体的认识具有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是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这是其特殊性。5.教学过程的特点(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即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两者的辩证关系,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6.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即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包括技能与各种认识能力)五个阶段。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教学和教学过程的概念,理解教学的意义、任务以及教学过程的特点和结构,难点是运用教学过程的理论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第七章教学(下)复习提要本章概述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概念,重点论述了小学的教学原则、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并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作了介绍。知识点梳理1.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2.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有:(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
本文标题:学生与教师考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52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