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新农村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我中国进入到农业发展的新时期之际,我国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在得到加强的同时又展现出了更多的受市场调节,更全面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崭新姿态,那么对于占据全国大部分人口数量的农民来说,更需要迫切解决的就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能够改善民生,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换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合理化发展,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业合理化发展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本文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现状分析,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那就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坚持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新农村建设中的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推进城镇化的普及,再辅以农村经济发展区域性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使得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由传统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也能够使可持续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积极的反作用逐步凸现出来,并且在实践当中能够收到预期的实际效果。在城镇化的问题推进过程中,本文也着重研究了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配合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配合。也就是说在新农村建设的条件下,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契机,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手段,从加快国内二三线城市周边乡镇﹑县城的发展建设入手,使得城市规模的适度扩大的重点倾斜到中小城市及其附近的县﹑乡﹑镇,从而能够更好的集中优势资源,形成一个以县﹑乡﹑镇为中心的小范围经济辐射区域,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把城市化进程划分为城市化和城镇化,并且今后的发展重点是城镇化建设,以此来更有效快速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城镇化1前言1.1研究背景著名农业经济史学家帕金斯曾说,中国创造了世界农业史上的一个奇迹---以不到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之所以称之为奇迹,就是因为它的来之不易,倘若要把这奇迹保持下去,而且是要在新时代下赋予其更鲜活的内容,就更是实属难得。于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从2006年开始中央1号文件就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作为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而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的农业,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供求矛盾的变化,再加上外部竞争压力强有力的冲击,也产生了从改革体制到转变发展方式,从更新观念到主动参与竞争等一系列的变革。特别是当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科教文卫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困难;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并未齐头并进;加上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大,使得一些“三农”问题的解决出现了边缘化和极端化的倾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是以农村环境的恶化和农民收入并未显著提高为代价的,城市以农村资源的低成本为起点换取了自身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在为国内的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还要接受虎视眈眈的外国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挑战等等。无疑在此前提下,就要求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要顺应新时期的召唤,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2研究意义对于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符合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推动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先进的文化正确引导和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增强农村发展的后劲,使得农业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维护了土地﹑水﹑动植物资源,建立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同时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发展方式,追求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就本文中提到的乡镇企业发展和城镇化的若干问题,更是连接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一条纽带,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稳定和更快的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是一剂强心针。通过对本论题的研究使人们普遍认识到新时期坚持农村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建立一整套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和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富民富村的长效机制结合国家的扶持政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具体说来:第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性)。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科技含量仍然不高,资源约束力强,基础设施薄弱,劳动生产率低下,地域性差异明显的现状能够加快其改善的速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改变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第二,有利于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持续性)。众所周知,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容小觑,通过以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拓展农村市场,增强消费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使经济进入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轨道,进而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合理有序发展。第三,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社会持续性)。通过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城市对乡村的带动,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民主的范围,提高村民自身素质,打破二元体制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对农村的局限性,使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第四,有利于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生态持续性)。在环保的前提下,以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重点,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降低生产加工过程的污染指数,使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将当下“低碳经济”的一些适用模式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1.3研究方法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新时期条件下农村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入手,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途径。运用对比法,演绎归纳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农村经济现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上世纪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是随着公害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80年代逐步形成。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就是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贯穿整个农业生产生活过程的始终,使农村经济的迈进不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分离。2.1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论2.1.1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定义基于当今社会无论是农业的生产﹑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的合理使用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不能把各个环节当做独立的部分彼此分离割裂,而是应该把它们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系统当中,互相促进﹑此消彼长,以农业的生产作为保障经济的稳步增长的基础,以资源环境的合理使用作为社会进步的支撑。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发表了其划时代的著作---《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强有力地指控了农业化学化的弊端,首次引起全球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在8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世界各个国家中引起的强烈反响和共鸣,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在198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提上了日程,并在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的《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波斯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把其定义为“持续农业”---即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的改革方向,以确保获得和满足当代与后代人的需要。这种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而且社会能够接受。”进入到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使持续性的农业从一种构想逐步转向世界各国的实践。进入到新世纪,随着农业经济进一步拓展深化和延伸到农村经济的范畴,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也不仅仅局限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土地经营效益的增强,而是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看作一个动态的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自然环境相促进的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基础地位牢固,农村人口比重偏大的现实更是要将整个农村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有机融合。2.1.2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就整体而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农产品本身外延的持续扩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农业生产本身而言,不仅能够在横向上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使其产品种类由单一化迈向多元化,而且能够在纵向上与工业﹑第三产业和日常人们的生活消费紧密连接,解决当前存在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更多更高的需求同落后的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商品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商品经济持续增长,农村经济也是如此:重视农产品的质量改善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在生产中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农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不断的满足,这是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要求。三﹑自然生态环境持续平衡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使社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资源能够青山长在﹑永续利用,这不仅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保障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向前发展的客观支撑点。四﹑社会持续进步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社会持久的生产能力,保证全社会发展对各种产品和劳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实行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消除贫困,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综合统一为前提的,因此,单就发展农村经济而言,也离不开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与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等的相互协调补充。2.2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和趋势2.2.1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关于这个目标,已在《丹波斯宣言》中明确提出:(1)积极增加粮食生产,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同时,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稳定粮食供应和使温饱线以下者获得粮食的机会,妥善地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实现以点带面的多种经营,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符合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一目标解释为:农业生产安全目标、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目标。其中农业生产安全目标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第二,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步骤与实现方式。《登博斯宣言》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定义提出了“采取某种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和“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指明了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自觉的管理和良好的保护以及技术的革新和社会体制的变革等四个方面。第三,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实施原则。以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持续进步、人类的自由发展、资源永续支撑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评价准则,建立一个合乎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标准的框架,使一些符合标准的步骤和措施能够得以保留并更好的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不符合现行发展状况,有悖于发展规律的要摒弃。同时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谐性原则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和统领下,能够采取最环保﹑便捷且有效的方式实现符合评价体系标准的一系列实践活动。2.2.2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及趋势对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美国因为其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再辅之
本文标题:新农村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