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
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延续数千年的游牧文明延续数千年的游牧文明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东西狭长,幅员广大,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大兴安岭、阴山和贺兰山从东到西横亘内蒙古中部,将全区自然地貌分成南北两大片,北为高原,南为平川;这里草场广阔,宜牧宜农。如果从更广阔的地理范围看历史,这里属欧亚北方大草原东段南部,既是草原牧业历史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华北平原和秦晋山间平原农业历史文化区紧密相连,史称漠南,毗邻漠北,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整个大漠草原历史文化演进的重要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孕育、到夏商时期游牧文明形成、至清代晚期游牧文明衰落的数千年中,这里一直是游牧文明的主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活动的重要地区。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东胡、匈奴、突厥三大系统,其主要民族,如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自春秋战国至元明清时期,次第承接,相继成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统治民族,对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东胡已有成熟的游牧生产;《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游牧业极为发达,仅骑兵良马就达四十万骑;《隋书·突厥传》中说突厥族羊马“遍满山谷”,“随水草迁徙”;《元史·兵志》记录了仅中央牧业管理机构太仆寺治下的马匹多到“殆不可以数计”。有持续发展的游牧经济作为根基,游牧文明也是数千年承续不断,且有着十足的游牧文明特征。《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人“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毡裘”;《辽史·食货志》说“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马逐水草,人食氵重酪,挽弓射猎,以给日用,粮饷刍秣,尽赖于此”;到元代以后的蒙古族,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具游牧文明特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胡王朝,到秦汉时建立统一大漠草原的匈奴;从北朝时数度建立的鲜卑王朝;到隋唐辽宋时的突厥和契丹;终于由蒙古族在建立草原王国的基础上,进而建立了统一全国的元朝。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持续不断,和中华民族整体文明紧密相连,具有数千年经久不衰的历史持续力。春秋战国时期强盛的北方民族--东胡东胡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代(约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纪),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主要活动在当时燕国的北部和东北部,也就是今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东胡从有史记载以来,一直是一个强大的部落,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匈奴的冒顿单于趁东胡王轻敌,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东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如后来退居乌桓山的乌桓族和退居鲜卑山的鲜卑族,就是东胡主要的部落集团。东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很多:如东胡、乌桓、鲜卑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此外还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辽史》中所载的契丹语和蒙古语差不多,“蒙古语与鲜卑语相去无几”,从地域上看,鲜卑起源于今额尔古纳河东南的大鲜卑山,而后来的室韦的活动地区也在额尔古纳河这一带,可见鲜卑、契丹、室韦、蒙古都是属于东胡这一族系的。东胡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后来大漠南北的很多民族都使用它,如现在的蒙古族语言,它就源自东胡语言。建立了草原上第一个游牧帝国的民族--匈奴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区并建立起国家政权匈奴单于国的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共活跃了约三百年。中国境内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带,是我国历史上北方各个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在战国以前,先后曾出现过“荤粥”、鬼方、“猃狁”、“戎”和“狄”的氏族或部落。春秋战国时候,他们相互之间及他们和华夏各族之间,曾不断发生过战争,有的部族消失了,有的部族被华夏各族的诸侯国兼并,有的则发展壮大起来。到战国后期,我国北方许多氏族、部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部落联盟。其中之一就是匈奴族。匈奴的第一个单于是头曼单于。公元前二零九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西汉初期,他建立起一个奴隶制国家--匈奴单于国。控制的地区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到辽河,西逾葱岭。匈奴政权的建立,结束了我国北方游牧部落的分散局面。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匈奴先后征服了许多部族和部落。后来,匈奴受到汉朝的打击而削弱,被其奴役的附属部落如丁零、乌桓等也纷纷起来反抗,属部纷纷瓦解。公元四十八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受到汉朝和南匈奴的联合打击,北单于率部西迁。公元一四零年,南匈奴发生内讧,匈奴奴隶制政权崩溃,分裂为五部。在此后“五胡十六国”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匈奴人仍活跃于历史舞台。西晋时,曾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从公元前二零九年冒顿单于建立政权算起,匈奴在大漠南北活跃了整整三百年。匈奴人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在漠北地区发展了重要的畜牧业经济。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桃红巴拉发掘的七座墓葬中出土的匈奴文物来看,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征,与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存有明显的差异,与东胡文化系统的遗物也有差别。匈奴人喜欢音乐,有自己的乐器,如胡笳等。在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蔡邕(音:拥)之女蔡琰(字文姬)被匈奴兵掳去,后由曹操把她从左贤王手中赎回中原,这就是“文姬归汉”事件。郭沫若老先生当年创作的历史剧《蔡文姬》就是以此为背景的。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在《胡笳十八拍》中说:“胡笳本出自胡中”,由此可以推断胡笳是匈奴人的乐器。[摘自内蒙古在线]北方各民族中建立国家最多的民族--鲜卑匈奴击破东胡部落后,东胡族中一支退居鲜卑山(今通辽市科右中旗西)附近,这就是后来的鲜卑。另一支退居乌桓山,就是后来的乌桓。鲜卑部落集团,可能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而兴起则晚于乌桓,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或又以鲜卑为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山戎。语言与习俗乌桓同。鲜卑族名“鲜卑”一词,在秦汉文献中,以不同的译音形式出现过:“师比”、“犀比”、“胥纰”。鲜卑山比乌桓山靠北。乌桓的衰落及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乌桓人的南迁后,鲜卑人乘机占据了占据了这块地方。这时的鲜卑人仍处在匈奴人的控制之下。北匈奴西迁后。鲜卑占据了广大的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十余万落匈奴人也加入了鲜卑,从此鲜卑开始强盛起来。东汉后期,鲜卑出现了一个著名的首领--檀石槐(?~181)。当汉桓帝在位时(147~167),檀石槐建庭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弹汗山(今商都县附近)组成诸部军事行政联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这个联盟控地辽阔,“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东部管辖地包括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科尔沁草原和呼仑贝尔草原,中部包括今锡林郭勒草原,西部辖地包括今阴山以北的乌兰察布高原、巴彦淖尔高原、阿拉善盟境内的沙漠地区和额济纳河流域等地。檀石槐领导的强大的军事联盟,是继匈奴国家消亡后建立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政权。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随后是被称为“小种鲜卑”的轲比能集团的兴起,他把漠南地区重新统一,再度建立起一个以轲比能为首的鲜卑部落联盟。这个联盟较檀石槐的联盟小,存在的时间较短。轲比能被刺死后,联盟瓦解。鲜卑南迁与西迁后,复与匈奴、丁零、乌桓、汉人等混血而形成许多新的部落。东部主要有宇文部、慕容部;西部主要有拓跋部、秃发部和乞伏部。晋与十六国时期,慕客鲜卑、宇文鲜卑、乞伏鲜卑和拓跋鲜卑,都曾与汉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统治阶级结成雄据一方的政治势力,而慕容鲜卑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鲜卑曾建立西秦,秃发鲜卑曾建立南凉等割据政权。拓跋鲜卑先建立代国,和强大的中原王朝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鲜卑化的汉人高氏,与宇文鲜卑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鲜卑的吐谷浑,自辽西迁至陇上,在羌人地区形成吐谷浑部,鲜卑贵族居统治地位,而被统治者为羌人(见羌)诸部,直到唐代初叶才被吐蕃所灭。乞伏鲜卑部所建立政权,史称西秦(385-431年)。乞伏鲜卑又称陇西鲜卑。大约从公元三世纪中期开始,他们逐渐由北方经今宁夏地区迁到甘肃靖远、陇西一带。十六国时曾臣属于前秦的苻坚。苻坚淝水之战失败后,乞伏鲜卑以其首领乞伏国仁为首,于385年在陇西建立了西秦。到乞伏炽磐时期,西秦达到鼎盛。414年炽磐灭南凉,后又从北凉手中夺得河湟地区。屡次击败吐谷浑,控制了沙洲地区。炽磐死后,西秦被大夏赫连氏所灭。历时46年。秃发鲜卑所建立的政权,史称南凉(397-414年)。397年秃发鲜卑乌孤在广武(今甘肃永登)自立为西平王,并攻陷金城。后迁都于西平(今西宁)。南凉疆域最大时,除西宁一带外,还占据过凉州。414年被西秦所灭,历时17年。337年,慕容鲜卑的慕容皝在平州一带建立前燕政权,后迁都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县)。340年前燕击败后赵的二十万部众。341年高句丽称于燕。慕容皝的第二子慕容俊即位后,定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县)。其辖地扩大到“南至汝、颖,东尽青、齐,西抵崤、黾,北守云中”,占有今中原地区的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广大地区,与关中的前秦政权平分了黄河流域。370年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鲜卑贵族慕容冲称帝,一度占有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史称西燕。386年,迁都长子(今山西长治南)。394年被后燕所灭。383年,慕容皝的第五子慕容垂脱离前秦,在荥阳自称燕王,史称后燕。公元394年,消灭西燕。后燕的疆域“南至琅邪,东迄辽海,西届河、汾,北暨燕、代”。包括今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的一部分。与后秦东西对峙。后为北魏所败,内部纷争,其残余力量退到辽河流域。407年为北燕所灭。北魏兵破后燕国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后,398年,慕容皝的幼子慕容德在黄河南岸的滑台称帝,史称南燕。占据今山东、河南一部分。410年为东晋刘裕所灭。由鲜卑族衍出的,还有一个以慕容鲜卑的首领吐谷浑命名的吐谷浑族。关于吐谷浑的详细描述请参看介绍吐谷浑的专门文章。拓跋鲜卑以前居住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嘎仙洞附近的大鲜卑山,后向西南迁徙,到达今河套及大青山一带。拓跋力微首领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势力开始强盛,公元258年,东移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附近,鲜卑部落都来归服。这样以拓跋部为首,组成了一个成分复杂的部落联盟。公元315年,拓跋猗卢自称代王,建立“代”政权,代政权存在了六十多年,后被氐族首领建立的“前秦”所灭。以拓跋部为首的部落联盟也瓦解了。公元386年,前秦政权灭亡,逃亡在外的拓跋圭乘机收集拓跋旧部,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大会诸部,即代王位,不久迁都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附近),改称魏王。北魏(386~534)建国之初,征服了不少部落,成为塞北地区的一个强大的政权。北魏的统治地区曾深入到晋、冀、豫等中原腹地。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拓跋圭即皇帝位,这就是北魏道武帝。北魏政权后来发展成南北朝时期代表我国北方的一个封建王朝。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称孝文帝。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0年,北齐取代东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580年,北周灭北齐,581年,隋朝建立,后统一全国,南北朝对峙局面结束。当年留守祖籍鲜卑山嘎仙洞的另一支鲜卑部族人,就是今天的锡伯族。鲜卑没有文字。由于鲜卑属于东胡族,所以他们使用东胡语。东胡语属阿尔泰语系,是蒙古等民族语言的祖源。鲜卑和乌桓都是游牧部落,他们的社会经济状况、语言和风俗习惯,基本上是一样的。他们居无常处,随水草放牧。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依靠畜牧和狩猎。冶金手工业和农业在当时也很发达。草原文化传承中重要的民族--柔然当多数鲜卑人走向中原向农业生产逐渐靠拢的时候,柔然人又把草原上的各游牧民族重聚在一起,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特色。柔然成为草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一环。巍巍的柔然汗国,历时一个半世纪......柔然如同乌桓、鲜卑一样,属古代东胡民族系统,与鲜卑同源。西方学者通常把柔然族称作“阿哇尔”(Avars)。南北朝对峙期间,公元四世纪末时,柔然还处于氏族公社末期,过着逐水草以居的游牧生活,“东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无城郭、居穹庐毡帐,无文字。“柔然”是柔然
本文标题: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8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