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先秦道家的自然无为政治思想
先秦道家的自然无为政治思想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对老子的“道”要有正确的理解。使学生掌握老子的无为政治、弱用之术、小国寡民说。第一节道家概述一、道家流派(一)“道家”之称“道家”之称是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开始的,称之为“道德家”和“道家”。此后,“道家”遂成为传统的称呼。(二)道家的自我意识第一,他们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第二,思维方式和使用的范畴、概念基本一致第三,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三)外界眼中的道家——“党”“隐者”“贵生之士”(《韩非子·六反》)倡导“全生之说”二、道家的理论特点(一)讲道“道”是他们整个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也是他们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二)讲因道或法自然道家研究事物的规律与运动,意在引导人们的行动要符合道,符合自然。《老子》“法自然”《庄子》“与天合一”,“与天地为一”《管子》“随天”三、道家中的不同的政治派别(一)道家共同点是“无为而治”。至于如何“无为而治”,又有不同的理解或侧重点,于是在政治上表现为不同的流派,从而形成派中之派。(二)不同派别与主张《老子》1最早提出了“无为政治”的模式和框架2对阴、柔、弱在政治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杨朱1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主2牧童放羊的政治理想《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自然主义的政治主张发展到了极端:人是大自然一部分,自然性与社会性根本对立,回到大自然《管子》中以《内心》《白心》《心术》为代表的道家派1天和人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既要顺天,又要从人2“静因”之术3社会上通行的义、礼、法与道是统一的4道、儒、法三家合流的倾向,积极主治的一派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道家中最热心于政治的一个流派四、道家的政治倾向积极参与政治,出谋划策《老子》、《管子》中的道家,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积极地参与政治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较多地论述了政治哲学问题,广泛的适应性反对一切政治,不合作主义杨朱和《庄子》既反对一切政治,又宣传不合作主义,还对当时所有的统治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劳动人民投以同情从总体上看,它不是教人去抗争,去争取生存的权利,而是引导人追求精神的满足和超脱。第二节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一、老子与《老子》——学界难解之谜(一)老子1早在战国就已不清楚。司马迁的《史记》给老子立传,讲的也是含混不清。2近代以来的几种观点,(1)历史上根本没有老子其人;(2)历史上有其人,具体看法则大相径庭:东周后期的老聃(郭店竹简),又名李耳,为东周的守藏史,孔子曾经向他学过礼。战国时期东周的太史儋(郭沂:今本的作者)。楚国的李耳(老莱子)。上述三人本为一人,流传中分为三。(二)《老子》1作者有的说是上述人的作品;有的说书中的思想是春秋末老聃的,但成书于后;有的说书与人无关。2成书时间春秋末期说,战国初期说,战国中期说,战国末期说等。大体上讲,书中的思想大约是老聃提出来的,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一书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3内容与特点(1)全面揭示了柔弱在事物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吕氏春秋·不二》:《老子》的中心思想:“老聃贵柔。”(2)以论哲理称雄,哲学与政治融为一体,人君南面之术的经典。二、道与政治(一)“道”的概念:多层次性第一,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管子·内业》“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老子》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都归于一个最高范畴之下,这个最高范畴就是“道”。所以,“道”不仅反映了老子本人的宇宙自然观,也反映了他的社会人生观。第二,是规律性的“道”;“反者,道之动。”(四十章)①对立转化的规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塞翁失马)②返本复初——循环运动的规律,老子哲学的归结点“有物混成……周行(与‘返’和‘复’同义)而不殆……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三,指生活准则的“道”。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就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处世的方法了。当“道”落实、作用于万物,而内化形成各种事物的属性或特性,这就是“德”;同样,落实到人生层面而作为我们生活准则的“道”,也是“德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道”的方法论意义“道”教导人们去分析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以及人们怎样对待这些关系和规律。(二)“道”的政治特点1老子的宇宙自然观既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又是其政治理想的最后归宿。因而,“道”也是一个融哲学、伦理、政治为一体的概念2混沌这种混沌和“忠”、“孝”、“仁”、“义”、“法令”以及各种规范形成鲜明的对立。“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3政治与自然的一体化因自然、因道,即因循、顺应、效法自然法则而推行无为政治。三、无为政治:少忧民与愚民(一)《老子》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无为政治”1“有为”“为无为”“有为”是产生祸乱之源,“为无为””首先就是要把这一切祸源铲除。无为决不是纯因自然或消极的观望,无为是一种政策,用于实际叫做“为无为”。2主旨——“无为政治”“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十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无为无不为”(三十七章、三十八章、四十八章)(二)“无为政治”内容1是劝统治者减少活动(1)总的原则是“三去”——“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2)具体要求薄税敛:“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七十五章)“朝甚除(朝廷非常败坏),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饱足)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强盗头子)。”(五十三章)轻刑罚:“法令滋章,盗贼多有”(五十七章)慎用兵:“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十章)“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四十六章)尚节俭“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要治,二要谨慎(3)“无为”的结果“我无为而民自化(感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自己走上轨道),我无事而民自富(自求多福),我无欲而民自朴(自然朴实)。”《老子·五十七章》2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把引起有为的社会条件,用行政、政治等办法加以消除。经济上:“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三章)政治上:‘’不尚贤,使民不争。”(三章)精神上:“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十九章)。制造禁区,使人不敢为欲求利:“罪莫大于可(当为‘多’之误)欲。”(四十六章)“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七十四章)老子“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无为政治,首先不能理解为老子一派要取消政治,让统治者放弃权力,解除对人们的一切束缚。相反,老子正是企图以“无为”这种更为迂回的手段,来实现其“治世”的目的;更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权力;把人们更有效地束缚在自然经济这块“老死不相往来”的土地上,以实现统治的稳定和功利。《老子》谋求的不是通过统治者的赤裸裸的严刑苛法或温情脉脉的仁义说教来维护统治,而是要造成一种人民的自我智能不发达的环境,实行以智治愚,最终导致“圣人”对广大的群氓(meng)的安稳统治。四、弱用之术(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是《老子》的一个基本思想(二)《老子》中的弱用之术1静观:“静为躁君”(二十六章)2守弱用柔:“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借为‘途’),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物壮则老。”(三十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二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二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3知盈处虚:4居上谦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百谷即百川,王即归往)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善用人者为下。”(六十八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三十九章)5不争:一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二是,争众人之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三是,迂回曲线之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四是,不争之争更为特殊的方式是设法使对方不争,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满足对方的要求,即使不合理,也要迁就、宽容,如“报怨以德”(六十三章)6知微、治弱(防微杜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7创造条件使对方失败:“将欲歙(敛、合)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8以曲求全:“曲则全,枉则直”(二十二章)9深藏不露:“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10精神满足:“知足者富。”(三十三章)“知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知足不辱。”(四十四章)(三)正确认识老子的弱用之术贡献与缺陷五、《老子》的小国寡民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ba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消灭一切技术,消灭一切文化,把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小国寡民说主要不是反对压迫与剥削,而是反对文明与技术进步。六、结语《老子》是一部奇书,它把真、善、美、伪、恶、丑融为一体。在许多格言式的论断中,既有深邃的思想,又有浅薄的空论;乍然看去,充满了辨证思维,揭开另一面又露出了形而上学;看起来荒唐,细琢磨其中又包蕴着真理的成分。作者对许多丑恶的现象进行尖锐的批判,使人感到痛快,可是借助批判又把人引向歧途。这部书给人以智慧,更教人以权诈(关于老子是不是一个权术阴谋家,有不同的看法,不过从其学说的效果上看,权术阴谋家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你相信它,那一定会上当;如果把它抛到一边,那就又抛掉了智慧之花。所有这一切都同政治思想连在一起。(刘泽华)作业讨论辅导怎样理解老子提出的“道”这一概念的含义和政治特点?老子政治思想的主旨是什么?参考资料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简体横排版,“本论”部分第八、九章。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编第五章。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七章。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五章。《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七章。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第五节。经典原著:《老子》(《道德经》)
本文标题:先秦道家的自然无为政治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0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