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最近十年电脑技术发展史
2000:速龙和毒龙AMD从未如此给力过年复一年,在IT业界,每天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新产品、新技术应用而生,庞大的数量群也产生了数以百万亿的价值。但是,真正能够称得上改变业界的产品或技术一年会有几个?2000年的毒龙/速龙、2001年的ipod、2002年的Radeon9700、2003年的Opteron……,十年过去了,是时候回顾一下那些曾今改变业界的产品和技术了。在很多人眼里,这些让人记忆犹新的IT产品/技术彻彻底底的改变了业界,对IT产业带来了非同寻常的革新意义。是的,IT产业需要这样的产品和技术,越多越好。●2000:速龙和毒龙AMD从未如此给力过第一代Athlon产品很棒但市场表现一般长久以来,AMD只能算是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x86处理器制造商,一直是活在巨头Intel的阴影下。它给人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模仿、模仿、再模仿,而且在高端CPU领域,AMD总是被强大的Intel牢牢地压制着。不过,10年前的一天,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AMD的公司规模比Intel小很多,但是却在产品端和Intel展开了针尖对麦芒的竞争。早期的AMD总是在模仿、模仿、再模仿AMD是在1969年由JerrySanders领导的7位前仙童公司的雇员联合创办的,公司一开始主要做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业务,RAM是一种相对较为简单的逻辑芯片,不过到了1982年,在IBM的帮助支持下,AMD开始正式涉足x86微处理器业务,当时AMD与Intel签署了授权协议,允许“克隆”Intel的处理器产品。但是到了1986年,Intel拒绝给AMD提供80386微处理器的详细技术资料,两者因为此时还闹到了联邦法庭。最终,AMD不得不逆向开发“自己的”80386和80486系列微处理器。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处理器的设计流程需要变得越来越短,逆向开发的模式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了。AMD此刻意识到,是时候开发自己的微处理器芯片了。AMD的前两代微处理器分别为K5和K6,虽然在性能上难以与Intel的产品相抗衡,但是其优越的性价比以及与对手相同的接口设计,让AMD抢了Intel不少市场份额。后来,经过不断的努力,AMD的第七代为处理器不仅在与Intel的Pentium竞争中占据上风,而且还使得很多主板制造商开始生产只兼容AMD处理器的主板。到了90年代中,本着“以人为本”的AMD创始人之一兼首席执行官JerrySanders开始大量招兵买马,1996年,DirkMeyer来到了AMD,一个极具天才气质的研发团队就此形成。经过3年的研发工作,1999年6月23日,AMDAthlon(速龙)登场了。第一代Athlon1999年8月份,Athlon处理器开始在全球商家开售。很快,人们发现,同频下,AMD的Athlon在性能方面要优于Intel的PentiumIII处理器,而且Athlon处理器的超频潜力更大。对Intel而言,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与PentiumIII处理器的820芯片组主板采用昂贵的RDRAM显存(由Rambus提供生产),但是事实证明,RDRAM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产品。自此,AMD的处理器性能高、性价比高、稳定性高的美誉开始名扬四海。不幸的是,AMD的Athlon处理器采用插槽式接口设计,这就意味着与之匹配的主板成本较高。此外,AMD的750芯片组性能算不上很好,而且第三方方案威盛KX133的数量又很少,这些都制约了Athlon处理器的发展。更糟的是,当时的主板制造商们都不愿意为Athlon处理器设计主板,因为他们怕得罪Intel。总之,AMD的Athlon单就产品而言绝对是顶呱呱,但是由于与之搭配的主板芯片组不给力,再加上主板厂商们的不作为,Athlon在市场端的表现并不好。但是无论如何,Athlon都让AMD看清楚了一件事:AMD的处理器不比Intel的差,甚至更好。第二代Athlon——毒龙让Intel吃尽苦头Athlon让AMD明白了很多事情,也让他们有了足够的底气。2000年中,AMD推出了第二代Athlon处理器,代号为Thunderbird。①首先:Thunderbird采用传统的插槽式接口设计,兼容性高②其次:整合L2高速缓存,确保了处理器的运算性能具备了线性时钟频率的可延展性③最后:Thunderbird诞生之时正是威盛新一代KT133主板量产之日,这确保了Thunderbird的迅速普及。毒龙事实上,AMD不仅推出了性能更佳的第二代Athlon处理器——Thunderbird,而且还推出了赫赫有名的Duron(毒龙)处理器。毒龙可以是缩水版的Thunderbird,不具备L2高速缓存,成本自然更低。毒龙不仅让Intel的Celeron(赛扬)吃尽苦头,而且在面对昂贵的PentiumIII时也毫不示弱。socketA接口平台的推出也为AMD带了不小的成功。这让终端消费者更加青睐AMD以及AMD的处理器。当时有很多一线PC制造商开始采用AMD的速龙和毒龙处理器。而且很多软件开发商们也开始倒向AMD阵营,纷纷着手优化各自的产品。另外,主板制造商们也不怕Intel翻脸纷纷针对AMD平台推出了各自的高端主板。2000年,AMD的Athlon处理器获得了70多个来自全球各大权威IT媒体的奖项——AMD真的从未这么给力过啊。产品卖得好,收益自然就有了。2001年1月初,AMD公布了2000年年度财报——营收额达到了46.4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净利润为9.83026亿美元。2000年可以说是AMD腾飞的一年,尽管现在看来这是昙花一现或者是Intel太轻敌打了个盹,但是无论如何,从那一年起,很多用户才算是真正接受了“世界上有两大x86处理器提供商”的说法。2001:苹果iPod数字音乐领域的革命●2001:苹果iPod数字音乐领域的革命1977年,一家极具颠覆性的IT公司成立了——Apple,从那一年期,一件件极具创新的科技产品被带到了这个世界。Apple是一家具有魔力的公司,它总能够用一些神奇的技术和设计征服你,让很多人心甘情愿的掏腰包。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Apple一直都未能改掉品牌议价高的习惯,再加之旗下PC产品不愿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Apple在各领域的市场份额开始极具萎缩,濒临破产。但是,当乔大爷1997年重返Apple后,一切都变了(除了产品售价),并且苹果在乔大爷的带领下开始了神奇的12年之旅。在乔布斯乔大爷的英明领导下,从1997到2001这5年间,Apple推出了大量很有趣儿的电子产品,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iMac、iBook以及PowerMacG4等等。所有的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外形具备出色的美学设计以及融入了新技术,比如说在当时竞争对手一个都没有的Wi-Fi。不过,在很多人看来,让Apple的真正王者归来的非iPod个人数字媒体播放器莫属。上世纪90年代末,可以从网上轻松下载音乐的MP3音乐格式在时尚一族中风靡一时。尽管如此,MP3还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传入MP3播放器里的音乐文件都是非法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国外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比较好,在中国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就导致了符合MP3格式的音乐文件,特别是新流行的音乐唱片是很难再网上找到的。而且,即便是MP3网店的存在,也缺乏足够的音乐格式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音乐格式转换软件也非常少,这都大大阻碍了MP3播放器的发展。随着文件分享软件的迅速流行,移动式MP3播放器开始在个人消费市场出现。但是消费者很难再市场上找到一款称心如意的MP3,因为消费者不能在产品体积大小、电池续航能力、功能特色以及外观设计等等因素之间找到平衡。比如说,大量第一代MP3都采用了CD存储介质,这让MP3看上去非常臃肿;而采用NAND存储的产品不仅存储容量有限而且价格有高不可攀。很显然,如果用现在的审美观去看当时的MP3市场的话,没有一件是出色的。事实上,当时MP3的市场表现确实很一般。iPod在这种情况下,乔布斯很坚定的看到了这个机会,任命公司内部的JonRubinstein带队研发自己的MP3播放器,而且不到一年时间,Apple的首款MP3诞生了。这款MP3基于PortalPlayer的技术,但是在存储介质方面,Apple应用了全新的便携式硬盘,而非传统的闪盘或者CD光盘,并开发了一套非常易操作的界面(实际上是抄袭CreativeNomad,两家当时对此还争论了很长时间),外形设计也非常简约但极具吸引力。这就是iPod的雏形。2001年10月份,Apple首款iPod正式发售,报价为399美元。它的成功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证明:第一代iPod从10月份发售到2002年新年这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一共销售了12.5万台。五彩六色的iPod在iPod正式发售之前,Apple开发了一套非常特别的软件——iTunes(实际上在2001年初就发布了),该软件可以非常轻松的将其他格式的音乐文件转换成MP3格式,并且具备很多实用功能,比如说组织管理音乐文件、创建播放单等等。该软件可以说也是iPod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大关键。2002年,在一代的基础上,Apple推出了第二代iPod,在各方面都做到了精益求精。而到了2003年5月份,第三代iPod在众多粉丝的翘首以待下正式发布,加入了对USB接口的支持,与此同时,iTunes音乐商店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MP3音乐商店。和其他MP3一样,2001年第一代iPod并不完美,但是它确实让Apple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是数字音乐的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2002:DX9的明星之作Radeon9700Pro●2002:DX9的明星之作Radeon9700Pro1985年,ATI正式成立,虽然公司一直坚持创新理念,但是给人的感觉还是相对较为保守。在经过了无数次“业界首次”和无数次“市场冷淡”后,终于在2002年,ATI深深的触动了整个DIY独显市场。ATI这面旗帜已经不复存在了但至少曾经辉煌过多少年来,ATI的独立显卡不是卖给OEM厂商就是贴上自己的牌子卖,市场策略不够统一。此外,ATI对于PC厂商的需求也是一再妥协,以至于他的第一代3D显卡加速器在与对手3dfx的竞争中总是雄不起。另一方面,和其他友商一样,ATI也是一再扩展自己的产品线:它推出了全球首款支持3D加速的移动版GPU芯片;首款整合了TV调谐器和视频输入/输出功能的显卡适配器;为移动手机开发了全球首款显卡加速器。公司一直坚持并购路线,壮大自己,直到有一天被收购。比如说,2000年初,ATI买下了小有名气的ArtX,这家公司之前一直是Nintendo64以及NintendoGameCube的显卡提供商,它的市值为4亿美元。此项收购后来证明非常超值。但是尽管ATI也具备了与生俱来的创新DNA,但是有件很重要的事情ATI却总是很失败:及时为游戏玩家提供新的3D显卡加速器。反观对手,NVIDIA自从1999元8月底推出第一代GeForce显卡后就一直都是业界领航者,总是率先发布新一代具备新DX协议的、性能更加强大的显示芯片。得益于GeForce、GeForce2,NVIDIA成功的打垮了对手S3和3dfx。到了2001年初,随着GeForce3的登场,NVIDIA成了ATI的头号敌人。GeForce2让NVIDIA彻底打垮了S3和3dfx眼看着支持DX8的GeForce3春风得意,ATI深知规划中的Radeon8500(R200)已经来不及了。为此,ATI放弃了加快R200进度和加强性能研发的策略,转而在DaveOrton的带领下,开始集中力量开发代号为R300的新一代显示核心。一代神话:Radeon9700有人说R300的成功完全要归功于ATI并购的ArtX,也有人说R300的成功要感谢DaveOrton带领的新的研发团队(原来R200的研发团队有Markham带领),才最终创造了今天人们还在津津乐道的一代神话——Radeon9700(基于R300显示核心)。但是不管怎样,R300不仅赏给NVIDIA的一记重拳,而且也为大量的高端玩家提供了非常精良
本文标题:最近十年电脑技术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4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