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没有政府的治理》,[美]詹姆斯·罗西瑙主编,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二次印刷。本是一本包含九位国际顶尖专家所撰写论文的论文集,由研究治理问题的知名学者罗西瑙主编。这些论文虽然是由许多作者分别所写,但仍然能共同构成一个主题,即探讨超越权威性统治的治理,力图研究有关国际治理的理论。本书主要考察了“没有政府的治理”的核心特征,探讨了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采取的不同治理模式及其哲学基础、行为模式和制度安排,共十篇。第一章是罗西瑙本人所写,可以看作是对“治理”的概念厘清,以及本书的内容介绍。他首先指明了治理与政府统治并非同义词,与政府统治相比,治理是一种内涵更为丰富的现象。“政府统治意味着由正式权力和警察力量的支持的活动,以保证其适时制定的政策能够得到执行。治理则是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的,这个目标未必出之于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的职责,而且他也不一定依靠强制力量克服挑战而使别人服从。换句话说,与统治相比,治理是一种内涵更为丰富的现象。它既包括政府机制,但同时也包括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随着治理范围的扩大,各色人和各类组织等得以借助这些机制满足各自的需要、并实现各自的愿望”(书中作者序言第5页)“治理值得是任何社会系统都应承担而政府却没有管起来的那些职能”。(书中作者序言第5页)这种意义更为广阔的治理,既可以存在于国内社会,又可以存在于国际社会,而本书主要是从后者的角度进行论述的。作者还阐明了国际社会或者说世界社会是一个无政府的社会,这种“无政府状态”,“并不是以普遍的混乱和动荡为标志,而是在描述世界政治中央权威这一意义上使用的一个术语,这种权威凌驾于各国政府之上,并有能力指挥各国的行动。”(书中:译者的话第3页)事实上在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高于所有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更高权威对各种行为主体进行规制,这就需要相关行为主体相互合作,建立相关制度,以构建国际社会的良好秩序,来处理共同的问题。同时书中治理涉及到全球秩序的三种基本层次,即观念的主观层次、行为的或客观的层次、集团和政治的层次,所以全球治理需要在这三个层次进行相关活动,以实现构建良好全球秩序的目标。“维持全球秩序的众多模式于三种基本层次上展开:1、观念的主观的层次,在这一层次上人们对各种处理事务的制度性安排或者有模糊的感觉,或有敏锐的洞察,或是通过其他方式加以解决;2、行为的或是客观的层次,在这一层次上人们规律性的或者程式性的行为常常无意中维护了现行秩序的全球制度安排;3、集团的和政治的层次,正式在此层次上治理得以出现,统治导向的制度以及政权得到确立,观念和行为模式基础上的政策得到执行”(书中第一章第14页)第二章可谓是提纲挈领的指明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即没有政府的治理这一全球性问题。第一章的后半部分引出变革和秩序、体系变化和体系内变化的话题,之后的几章,分别围绕着某一方面予以论述。国际社会或者说世界社会是一个无政府的社会,它没有一个高于所有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更高权威对各种行为主体进行规制,这就需要相关行为主体相互合作,建立相关制度,以构建国际社会的良好秩序。接下来的第二章,K·J·霍尔斯蒂主要是研究19世纪欧洲盛行的治理问题。19世纪的欧洲主要表现为一种多头政治,由五大国共同运作一个不完善的体制,比如在发布规范、批准政策、阻止行动、确立国家地位等行动方面。这些行动之所以能得以执行是以某国的强大实力为后盾的。接下来作者直接挑战了“霸权稳定论”,论述了这种机制其实是不稳定的,它最终会因为结构性变化、技术革新和战争态度的变化而导致治理体系的解体,作者论述了多国管理即将在世界政治舞台中兴起的必然性。在第三章中马克·W·赞奇从历史比较方法分析的角度探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衰落,指明17世纪以来,这一体系的衰落正体现着世界政治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受到主权国家体系的限制,这一体系是一个主权国家构建的体系,而这一体系的衰落则正体现着对没有政府的治理的需要,它意味着主权的地位受到削弱,而国家也不再是全球秩序的独霸。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已经不能再拒绝用自主权换取其他有价值的事物,而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则会不断加强。他认为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则会不断加强,世界政治格局对“没有政府的治理”的需要越来越强。“对于国际关系专家来说,现在似乎正是这样一个时期,有可能判断世界正处在从高度资自治的国家体系向另一种体系转变的过程中。在这个新的体系里,国家逐渐被限制在一个由相互依存和规制编制成的网络中。国家不会用自主权来换取其他有价值的事务以及所有的重要变化都植根于权力分配的变化。”(书中第三章96页)赞奇认为制度、规制、相互依存以及共同管制的增强,迫使人们承认当代世界政治中出现治理体系的必然性。国家正在日益陷入合作架构与政权制度的网络之中,而这些架构与制度正在将国际政治塑造成为与近一个世纪存在的完全不同的模式。当国家越来越愿意用其他价值与自治权进行交换,赞奇认为,世界政治依附于处于中心位置主权国家的假定正变得越来越不可信。“所有的迹象表明,经济和环境领域的国际相互依存将会进一步增加,因而建立了对其进行管理的更多更强有力的规制将是十分必要的。只要军事暴力不会再度作为国际舞坛的主要特征出现,强有力的由相互依存和规制编织的网络就有可能得以在全球层面上存在。”(书中第三章97页)第四章中托马斯·比尔斯德克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政治的体系内和体系外政策,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些国家兴起了新古典经济学。治理的存在是以秩序的存在为前提,而秩序可以区分为三种形式,即观念体系、行为趋同体系、为一定目的服务的体系,从这三个体系中可以辨识出三个跨越国界范围的问题:世界秩序的观念、实践趋同和制度化的或被治理的规制。托马斯认为观念趋同往往先于行为趋同。“假设经济政策改革能够成功地长期执行,当前的经济政策趋同就会在自由的制度化过程中产生出国内的既得利益集团。这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未完成的任务,尤其是在这些国家里,支撑改革的要么来之于独裁政权,要么是对多年失败的经济政策之后过度政权和或脆弱而不稳固的民主制度到底能带来什么持耐心观望态度的民众。但最终,一旦他们开始取得可见的成果,当前的经济政策就将开始从影响人们关于秩序的更深层的共有观念,生发出对共同利益的新认知并增进对意义的一致认识,而这些都是国际合作和没有政府治理所必需的。”(书中第四章142页)
本文标题:《没有政府的治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28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