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梅乡历史梅是我国的特产,她原产于滇西北,川西南以至藏东一带。大约6000年前分布到了长江以南地区,3000年前即引种栽培。据科学考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脯梅”、“元梅”已有2150年的历史。公元前2世纪引种到了朝鲜,8世纪便引种到了日本。现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也有有志之士在栽培研究,连欧美的友人也开始接受梅花精神,盛赞腊梅的香味是“冬天的甜蜜”。我们进化镇历史悠久,北宋时期,这里属山阴县天乐乡,当地诸坞人开始种植青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950年10月,始划归萧山县管辖。此后,行政区划又数度变更,虽然行政区域不断变更,但当地种植青梅的习俗却得以延续和发展。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青梅的习惯。由于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诸坞青梅以“果大、核小、肉脆、味鲜”闻名遐迩。如今,进化镇青梅基地被农业部列为国内唯一的名特新农产品商品基地。知识角第1课印纹陶窑址我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制陶业已经十分发达。不仅有灰陶、黑陶、白陶、印纹陶等多种品种,而且原始瓷器的生产也大为增加,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浙江是我国陶瓷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我区是省内著名的窑区之一。当时我区的城山、新江岭一带(今进化境内),窑群林立,青烟燎绕,山坡上一片装窑、出窑的喧闹声,道路上车载人挑将陶器运往各地。近几十年考古发现我区印纹陶窑址有十多处,著名的有两处,均在进化境内:茅湾里印纹陶窑址:在大汤坞村与席家村之间的茅湾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烧制印纹硬陶的原始青瓷的窑址。选址较为完整,靠近席家村方向的,以印纹硬陶为主;靠近大汤坞村方向的以青黄薄釉瓷片为主。印纹硬陶的胎色不一,有赫色、深灰色、橙色等;文饰有米字形纹、网格纹、方格纹、雷纹等;部分表面有釉。青黄色薄釉陶片,胎质坚硬、紧密;白色器底较厚,器身较薄器里有规则的螺旋纹,外表素底无纹,但有明显的轮制痕迹。此外,还发现有较多的釉渣和窑具,并有部分窑床暴露。新江岭窑址。古窑址遍及泥桥头东坟山北坡、馒头山两侧,涂川徐家川西坡,马面山东和东南坡,泗化纱帽山峰东南坡,钟家坞城隍山等处。1982年4月,杭州市文物普查工作队普查结果,纱帽山和城隍山的古窑址范围最大,堆积层丰富。该窑址队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陶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价值。活动区陶艺制作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陶瓷制作技艺,那让我们也来学着尝试一下,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做一些精美的陶瓷艺术品吧!制作步骤1、泥条盘筑法:取适量黏土,利用掌心之力,自然转动泥土,使其成柱状;双手用力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将泥条绕圈,依序加高,将内部摊平、压密。加高后可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有变化的装饰。2、手捏成形法:用手捏成随意的形状。我的作品设计图:我的作品设计图:知识链接中国的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发展成为多种风格的制陶技术。你想了解更多的知识么?1、南宋官窑居我国古代五大名窑之首。据历史记载,南宋建都临安(现今杭州),建立修内司、郊坛下窑,生产宫廷专用御品,故称南宋官窑。南宋皇朝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现传世珍品不足百件,散落在世界各地,价值连城,素享瓷器明珠美誉。在嘉德拍卖会上,一件直径仅为11cm左右的官窑葵瓣洗产品,成交价高达2200万港币。2、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史料记载,浙江龙泉南宋时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窑亦称龙泉窑。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鉴定哥窑瓷主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着眼。它的胎质呈黑色,细腻、坚实。釉面浑厚滋润,釉面开有大小纹片。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3、笔架山宋窑遗址我国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笔架山窑场始创于唐,极盛于宋。其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被誉为“广东陶瓷之都”。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碗、盒、盏、灯、炉、杯、壶、盂、豆、釜、洗、枕头、粉盒等日用器皿和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艺瓷,其胎质坚密,别具一格。釉色以影青釉为主,兼有青、白、黄、酱褐釉等,釉质晶莹润泽、如银似玉,多数不开片或只是极细的鱼子纹片;饰纹以划花力主,还有雕刻和镂空的。笔架山宋窑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陶瓷知识,那请点击网站:中国物产——实践场同学们,想去春秋战国时期烧制印纹硬陶的原始青瓷窑址——茅湾里窑址吗?那我们就出发吧。注意!把不同碎片进行分拣对比观察,看看有什么独特之处。知识角第2课青梅种植历史相传宋太祖年间,诸坞人就开始种植青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青梅的习惯。由于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诸坞青梅以“果大、核小、肉脆、味鲜”闻名遐尔。1987年,进化镇青梅基地被农业部列为国内唯一的名特新农场品商品基地。之后,进化镇依托科研所与有关大专院校,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民办青梅研究所,进一步加强了青梅良种的选育和先进栽培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工作,使传统名果更加稳产、高产,青梅基地面积也不断扩大到10000多亩。与此同时,进化镇还加强产后服务,不断扩大梅果的深加工和外销。1996年有引进日本的加工技术与设备,合资新建了一家青梅加工企业,年出口创汇达3000万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青梅果品出口基地之一。进化镇还成立了青梅专业技术协会,以青梅研究为依托,一头连接农业龙头企业和海内外市场,一头牵连着广大梅农,切实开展良种工程、科技兴果工程和服务工程,为推进全镇的青梅产业化进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进化牌”青梅已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进化牌青梅以质脆、果大、汁鲜打出了品牌,深受市场青睐。其中,“盐渍”、“脆梅”、和“半干梅”分别获省优质农产品银奖和杭州市优质农产品金奖,成为深受日本客商欢迎的商品。活动区同学们,我们进化镇已有1000多年的种梅历史,让我们一起去寻访古梅树的踪影,并用相机拍下她的美丽身影吧……地点树龄照片粘贴处序号特征123实践场1、查看不同种类的梅树品种,区分各自的特征和优劣。2、收集整理以梅为题材的剪纸图案,进行剪纸比赛。A踏雪寻梅B喜上梅(眉)梢梅树品种特征花果叶茎其他软枝大粒梅白粉梅大青梅黄枝梅软枝乌叶梅青竹梅知识角三、进化镇行政划分演变历史年代行政划分新石器时期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4000年,今进化镇汤山村和傅墩村境内先后出土了石锛、石斧和石犁。证明此一时期已有人类在这里从事农耕。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00年——公元前221年,今进化镇曾是印纹陶制品产地,现存茅湾里、狮子山、蜈蚣腿、梅园、大坟山、安山、后山等众多窑址。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山阴县设天乐乡。今进化镇为当年天乐乡属地,山阴县设14乡43里,天乐乡辖方山、罄浦、斯里、刹竿等4个里。…………人民共和国时期1950年10月,绍兴县进化区15个乡(包括今进化镇)划归萧山区。1956年3月萧山县进化区的夏履、莲东、莲西3个乡划归绍兴。进化区辖进化、所前、欢潭、城山4乡。1957年,进化区增设新建、青化、岱山乡,改城山乡为临江乡。1958年9月,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将全县改编为政社合一的17个人民公社。原进化、青化、临江乡组成进化人民公社。1959年初,对全县17个人民公社编并和更名为12个公社。进化、欢新两个人民公社合并为进化人民公社,辖富岭、平阳、进化、青化、城山、临江、新建、欢潭等8个管理区。1961年7月,恢复区一级建置。缩小原公社范围。全县设6区、3镇、59个公社。原城山、临江、新建、欢潭等分设公社,进化公社名称不变,属临浦区管辖。1984年5月,改变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权。当时为进化乡、城山乡,乡以下设村。1992年5月,在撤区扩镇并乡中,城山乡并入进化镇。2001年,进化镇合并欢潭乡为进化镇。成为萧山南片大镇。活动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家乡在历史长河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许你还能从中找到一些珍贵的资料。新石器时代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4000年,今进化镇汤山村和傅墩村境内先后出土了石锛、石斧和石犁。证明此一时期已有人类在这里从事农耕。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00年——公元前221年,今进化镇曾是印纹陶制品产地,现存茅湾里、狮子山、蜈蚣腿、梅园、大坟山、安山、后山等众多窑址。三国、吴枢密院事陈筒张子陈合由义乌大陈迁今郗坞肇基。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三年(938),今肇家桥村境内的等慈寺始建。此后屡有废兴,今存殿宇为清道光六年重建。后梁(907—923)高僧白鹤禅师在青化山南岗(今诸坞村境内)习禅30多年,并为环山村民治病。吴越(907—978)王钱镠在青化山麓建功德院,由纯一国师住持。天福七年(942)今大汤坞境内的城山寺(资教寺)始建。后晋(936—946)时期,高僧纯一果师在青化山西坡建广利寺。北宋乾德四年(996),今华家垫村境内的报恩院(曹山寺)始建。现存的后殿为清初建筑。开宝九年(978),柳公训在今诸坞村竟内的青化麓建广;利讲寺。太平兴国三年(978),山阴县设天乐乡。今进化镇为当年天乐乡属地(据1999年5月中华书局版《绍兴县设志》载:南宋-嘉泰元年(1201),山阴县设14乡43里,天乐乡辖方山、罄浦、斯里、刹竿等4个里)。南宋理宗赵昀葬生母明懿夫人全氏于今石柱头村竟内的辅狐尖(皇坟尖)。明永乐三年(1405)进土,〈〈永乐大典〉〉纂修官,河南、山西道监察御史汤云在大汤坞村挖“六角井”(御史井),让村民能喝上青洁水。天顺年间(1457——1464),绍兴府知府彭谊,凿深渍堰山凹部,引浦阳江水北流钱塘江,并筑临浦、麻溪两坝。成化十二年(1476),绍兴府知府戴琥,建成麻溪土坝,阻止浦阳江洪水进入萧绍平原。嘉靖三十年(1587)八月,淫雨,至十二月始晴,害稼不收,盐价腾十倍,岁饥。万历十五年(1588),萧山知县刘会加重修麻溪坝,下开霪洞广4尺,每旱则引水灌溉。崇祯九年(1636)十一月二十六日戌时,山阴地震。崇祯十一年()1638六月十一日,飞蝗入境,山乡田禾颗粒无收。崇祯十六年(1643)经都御使刘宗周倡议,在临浦东侧建茅山闸,时为规模较大的涵闸。萧山、山阴两县均得益。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麻溪坝改为3洞,各宽六尺。光绪十六年(1890)乡贤汤寿潜写成并刊行《危言》4卷,主张变法维新。同治六年(1862)三月初二,萧山、山阴两县地主豪绅纠集乡兵,围攻萧山县城。驻萧太平军与前来救援的浙西各路太平军奋力抵抗,激战十余日,将敌击溃。宣统二年(1910)成立萧山、山阴、会稽塘闸水利会,管理萧绍地区塘工水利事宜。民国时期民国十年(1921)八月二十五日,临浦源元泰纸行向槽农额外征收“盖印费”,激起公愤。天乐乡乡民聚众捣纸行,逼其废规。民国十三年(1924)由浙江首任都督汤寿潜陈情,省议会同意麻溪坝改坝为桥。民国二十四年(1935)大汤坞人汤叙编写的《天乐志》成书。该书分21章,记叙了山阴天乐乡的历史、地理、交通、胜迹、人物、艺文等,并由乡贤蔡东藩等做了校勘,文出有据,为萧山市历史上的第一部乡志。民国二十四年十月,傅墩村陈得明编写的《天乐乡富家墩村志》成书。该书分志陆、志水两部分,是萧山历史上的第一部村志。民国三十八年,5月7日下午4时20分,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队进入绍兴城,绍兴宣告解放。5月8日,该部与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先头部队会师绍兴;5月21日,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22军会师绍兴。人民共和国时期1950年10月,绍兴县进化区15个乡(包括今进化镇)划归萧山区。1952年2月12日,浦阳江茅潭汇截弯取直工程开工,至5月4竣工。临浦、进化等6个区共投工61.7万余工。为本县解放后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1956年3月萧山县进化区的夏履、莲东、莲西3个乡划归绍兴。进化区辖进化、所前、欢潭、城山4乡。1956年年底,在城山乡茅湾里,发现春秋战国时代的窑址。后定名“茅湾里印纹陶窑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进化区增设新建、青化、岱山乡,改城山乡为临江乡。1958年9月,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将全县改编为政社合一的17个人民公社。原进化、青化、临江乡组成进化人民公社。1959年初,对全县1
本文标题:梅乡发展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3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