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分析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分析2020年5月GB/T17766-2020提纲一、标准修订背景二、标准修订原则三、修订的主要内容四、标准条文解读1一、标准修订背景(一)分类标准的作用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是我国矿产资源领域的基础性、纲领性技术标准,涉及矿产资源管理、勘查开采活动、资本市场筹融资活动,对掌握矿产资源家底,制定矿产资源规划、战略、政策,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保障矿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矿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活动,维护矿业权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一、标准修订背景(二)分类标准修订的动因1.问题导向。1999分类标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术语内涵不清,采用三轴体系表达过于复杂,经济意义划分过细,部分类型实用性不强,国际认可度不高等问题。2.需求导向。党中央、国务院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矿业发展、“放管服”改革、“两统一”职责履行等。简政放权创新监管高效服务自然资源生态保护23二、标准修订原则(一)统一标准,满足国家资源管理、资本市场和企业生产的需要。(统一性)(二)简明实用,易于国际对比。(国际性)(三)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经济规律。(实际性)(四)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易于新老衔接。(继承性)4三、修订的主要内容(一)调整标准名称。资源储量之间不再加“/”。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储量资源量5三、修订的主要内容(二)合理调整勘查阶段。四阶段调整为三阶段。原标准新标准有没有有多少可采多少6三、修订的主要内容(三)不再采用“三轴”的表达方式。依然考虑地质可靠程度、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等因素。三大类,16项两大类,5项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经济意义经济意义7三、修订的主要内容(四)调整了资源量和储量的内涵。资源量明确为预期可经济开采的,不再包括1999分类标准的预测的资源量、次边际经济量。原标准新标准81999分类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331)92020分类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示意图资源量10三、修订的主要内容(四)储量在1999分类标准的基础上,考虑了“贫化”。111121122证实储量可信储量原标准新标准约等于!11三、修订的主要内容(五)简化经济意义划分。保留了经济的概念,增加了预期经济的概念,分别对应储量和资源量,不再使用“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以及“内蕴经济的”术语。(六)简化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由三大类16个类型,简化为资源量和储量两大类5个类型。(七)简化调整了可行性评价阶段条文的相关内容。只做原则性要求,为行业规范的编制留有余地和接口。12三、修订的主要内容(八)调整了资源量转换储量的依据。1999分类标准将可行性评价阶段作为资源量转换为储量的依据。2020分类标准以可行性评价和转换因素的可靠程度为依据。原标准新标准132020分类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预期可经济开采可经济采出预/可+转换因素预/可转换因素+转换因素:采矿、加工选冶、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转换因素?:转换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该不确定性当前不至于影响项目的经济开发。14三、修订的主要内容(九)调整了地质可靠程度的评价依据。去除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阶段全局性的研究内容。原标准新标准15三、修订的主要内容(十)明确资源量和储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停产多年、政策性关停或者处于闭坑残留状态等无法正常开采的矿山仍然保留“储量”状态,不合理。16四、标准条文解读(一)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的统计和发布,矿产资源管理和规划、政策制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以及资源量和储量估算、评价及信息披露。解读:明确分类标准适用于政府矿产资源管理、资本市场筹融资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17四、标准条文解读(二)术语和定义。1.固体矿产资源在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固态自然富集物。解读:该定义依据矿法实施细则。包括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包括能利用矿产资源和尚难利用矿产资源。18固体矿产资源类型示意图19四、标准条文解读2.普查矿产资源勘查的初级阶段,通过有效勘查手段和稀疏取样工程,发现并初步查明矿体或矿床地质特征以及矿石加工选冶性能,初步了解开采技术条件;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提出可供详查的范围;对项目进行初步评价,作出是否具有经济开发远景的评价。解读:(1)普查阶段目的是“找矿”。(2)鉴于我国探矿权管理实践对探矿权全区实施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要求,去除了1999分类标准中“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3)提交普查报告时,估算推断资源量。实践中预测了潜在矿产资源的数量,也不应以“资源量”表征。20四、标准条文解读3.详查矿产资源勘查的中级阶段,通过有效勘查手段、系统取样工程和试验研究,基本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矿石加工选冶性能以及开采技术条件;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提出可供勘探的范围;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储量,作出是否具有经济价值的评价。解读:(1)明确详查对象为矿床。(2)详查报告不应估算探明资源量。(3)可根据需要,开展预可行性研究和更为详细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是通过详细的可行性研究为有获取储量需求的用户,提供较为可靠的储量数据。21四、标准条文解读4.勘探矿产资源勘查的高级阶段,通过有效勘查手段、加密取样工程和深入试验研究,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矿石加工选冶性能以及开采技术条件,开展概略研究,估算资源量,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储量,详细评价项目的经济意义,作出矿产资源开发是否可行的评价。解读:(1)明确勘探对象为矿床。(2)无论是否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勘探报告应先行估算资源量,再根据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从探明和(或)控制资源量中转换储量。矿床地质特征矿石加工性能开采利用条件22普查详查概略研究勘探有效工程取样试验研究基本查明矿体稀疏系统加密深入详细查明发现、初步查明预/可研推断控制探明可信证实详查勘探转换《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2020备注:个人解读23四、标准条文解读需要强调一点:普查、详查以及勘探阶段的英文名称与1999分类标准有所不同,使用中应注意。勘查阶段1999分类标准2020分类标准普查ProspectingGeneralexploration详查GeneralexplorationDetailedexploration勘探DetailedexplorationAdvancedexploration24四、标准条文解读5.地质可靠程度矿体空间分布、形态、产状、矿石质量等地质特征的连续性及品位连续性的可靠程度。解读:与1999分类标准的定义比较,有显著差异:(1)未与勘查阶段直接挂钩,以避免再次出现“地质可靠程度对应勘查阶段还是块段”之争。(2)地质可靠程度由低到高,三分为推断、控制、探明,分别对应三级资源量。(3)考虑到“矿石加工选冶性能和开采技术条件”是勘查阶段要求的内容,一般对应的是全局和总体,而地质可靠程度对应的是块段,因此在地质可靠程度的定义中没有提矿石加工选冶性能和开采技术条件的要求。25四、标准条文解读矿产资源勘查阶段(以详查为例)与地质可靠程度定义的比较详查:矿产资源勘查的中级阶段,通过有效勘查手段、系统取样工程和试验研究,基本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矿石加工选冶性能以及开采技术条件;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提出可供勘探的范围;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储量,作出是否具有经济价值的评价。地质可靠程度:矿体空间分布、形态、产状、矿石质量等地质特征的连续性及品位连续性的可靠程度。26四、标准条文解读6.资源量经矿产资源勘查查明并经概略研究,预期可经济开采的固体矿产资源,其数量、品位或质量是依据地质信息、地质认识及相关技术要求而估算的。解读:该定义提出了两个门槛一个手段,地质可靠程度的门槛放到了“推断”,经济性门槛放到了“预期经济的”,即能看到经济开发的前景,经济性是通过概略研究的手段判断。27四、标准条文解读7.推断资源量经稀疏取样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以及控制资源量或探明资源量外推部分;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和连续性是合理推测的;其数量、品位或质量是基于有限的取样工程和信息数据来估算的,地质可靠程度较低。解读:(1)“稀疏取样工程”包括工程间距大以散点状分布未形成网状的取样工程;也包括在基本工程间距基础上放稀后形成了“稀疏”网状取样工程。(2)控制资源量或探明资源量外推部分仍然归到推断资源量。(3)之所以称之为推断资源量,不在于有没有形成取样工程网,也不在于工程间距的大小,而在于工程之间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测的,没有把握。28四、标准条文解读8.控制资源量经系统取样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和连续性已基本确定;其数量、品位或质量是基于较多的取样工程和信息数据来估算的,地质可靠程度较高。解读:(1)控制资源量要求有“系统取样工程圈定”,取样工程之间“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和连续性已基本确定”,连续性有一定把握。(2)系统取样工程一般对应详查阶段论证布设的基本工程间距。29四、标准条文解读9.探明资源量在系统取样工程基础上经加密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和连续性已确定;其数量、品位或质量是基于充足的取样工程和详尽的信息数据来估算的,地质可靠程度高。解读:(1)探明资源量要求在控制资源量的工程间距基础上经加密控制,取样工程之间“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和连续性已确定”,连续性有足够的把握。取样工程之间矿体的连续性如果确定不了,不应归为探明资源量。30四、标准条文解读10.转换因素资源量转换为储量时应考虑的因素。注:转换因素主要包括采矿、加工选冶、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解读:(1)资源量和储量均为矿产资源,这一点对我们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至关重要。资源量是储量的前身。(2)二者之间的转换是矿产资源开发“状态”的转换。(3)资源量转换为储量不意味着它已经被采出了,论证当时仍然处于原地。(4)转换因素中“社区”是指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项目所在地居民、宗教等对项目正常推进的负面影响等。31四、标准条文解读11.储量探明资源量和(或)控制资源量中可经济采出的部分,是经过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充分考虑了可能的矿石损失和贫化,合理使用转换因素后估算的,满足开采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解读:(1)推断资源量不应转换为储量。(2)资源量转换储量的手段为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3)“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理解为,正常生产矿山可以通过采矿设计、采矿计划等实现资源量和储量的转换。(4)估算储量时除了考虑设计和采矿损失外,还应考虑采矿过程中混入的顶底板围岩或矿体中的夹石引起的贫化。32四、标准条文解读12.可信储量经过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基于控制资源量估算的储量;或某些转换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时,基于探明资源量而估算的储量。解读:储量的可靠程度(风险程度)不仅仅由地质可靠程度决定,还由采矿、加工选冶、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转换因素确定程度决定。当转换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该不确定性不至于影响项目的经济开发时,探明资源量应转换为可信储量(图中以虚线表示)。如果转换因素不确定导致项目无法经济开发时,资源量不应转为储量。33四、标准条文解读13.证实储量经过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基于探明资源量而估算的储量。解读:证实储量只对应探明资源量。控制资源量不能转换为证实储量。34四、标准条文解读(三)资源量和储量类型划分按照地质可靠程度由低到高,资源量分为推断资源量、控制资源量和探明资源量。解读:资源量的定义已界定了经济性门槛—预期经济,因此,资源量类型划分时只考虑了地质可靠程度的高低。351.资源量和储量之间可以相
本文标题: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36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