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如何消除两极分化摘要:教学过程中两极分化普遍存在,很多人就会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属于正常现象,人是有差异的,比如智力、心理、家庭、教材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其实这种观点在我看来是不正确的,分化固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是可以缓解的,如果分化过于严重,并不断恶化的话,我们就必须找出消除两极分化的原因了。关键词:自信心两极分化兴趣师生关系一、正确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一定能力实现一定愿望的心理状态,是人们采取自觉行动的心理动力源泉。我采取正确的导向,向学生宣传“入世”的大好形势,用生动的事例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了英语之后大有用武之地。通过正确的导向,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自信心大增,长期压抑的潜在动力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二、激励诱导,刺激学生的上进心有些学生成绩差原因有许多方面。一部分学生固然有智力因素,但是绝大部分学生成绩差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用功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得尽量少使用“高压政策”,多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激励原则。对成绩拔尖的学生在表扬的同时,还应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对于中等生要相信他们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差的学生更应倾注爱心,不歧视,不打击,多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如,尽量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提问内容不要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当他们回答正确时,要给他们及时的鼓励。同时对于差生的作业评语也要多鼓励,多表扬,尽量不批评、不责备,以此来刺激他们的学习上进心。特别是由于非智力因素所致的差生,我们要倍加激励,让他们在学习中尝到甜头,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满腔热情地继续学习。三、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愉快教育、情景教育等等。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尤其要多给差生这种机会,一旦学生有了实践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才能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讲,最终达到巩固的目的。因为现在的教材注重语言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要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情景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适量使用实物、图片、情景、手势等直观感知语言信息,然后,再引入概念,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大部分学生就更便于接受。同时,在因材施教过程中要兼顾优、中、差等生的兴趣差异,要抓住共同的兴趣,把握好教学难度。得法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目标产生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艺术鉴赏力。师生之间要像演员和观众一样产生高层次共鸣,像导演和演员一样形成创造过程的心领神会和默契配合。这样,不仅能使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教法带动了学法的进步,形成了一环扣一环的链状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情感触动,密切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我们走近学生,跟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对所有学生以诚相待,一视同仁,像知心朋友一样真心实意地去关心他们,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解决思想的问题。客观地评价他们,不要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有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但在其他方面不一定差。所以,我们要像优秀教育工作者苏达礼那样,提倡在教育中用“显微镜”来看学生的优点和用“放大镜”来看学生的成绩,这样,学生才能用“望远镜”来看无限光明的未来。五、家校联系,充分利用好亲情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帮助教育在很多方面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因为在日常的饮食起居生活中能给孩子刻骨铭心的感动的只能是父母。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随意地聊天,来了解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然后,家长可与老师联系并探讨怎样帮助孩子;父母还可以通过检查孩子的作业,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上的麻烦,然后,能和老师一道去解决孩子学习上的拦路虎。这样能使孩子增强学好各门功课的自信心,从根本上防止或缩小孩子在学习上的两极分化。六、团结协作,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班级具有团结协作的氛围很重要,首先,教师应该给予全班学生心理上一个正确的导向,即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在座位的安排上应该让优等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搭配起来;在学习小组的安排上也应该如此。其次,教师自己要从各方面帮助、鼓励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还应教育全班学生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这样,使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减轻了学习对他们的心理压力,他们渐渐地会参与到学习活动和班级活动中来,从而可以慢慢地赶上班上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必须在掌握初中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在掌握教育教学和教研理论的基础上,认真地分析教材和每个学生的个别特性,从而研究出一套可行的教学方法,来缩小优等学生和学习有困难学生之间的差距,以达到消除两极分化的现象的目的。作者单位:金坛市第二中学
本文标题:如何消除两极分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6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