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林业与水土保持发展目录01引言02林业与水土保持发展过程03针对水土保持的林业计划04结束语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70%为山丘所占据,由于复杂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开垦,砍伐森林,刀耕火种加速了生态退化和环境的率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的总面积约为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资源退化、洪水和干旱以及沙尘暴等问题,成为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引言与上述问题最密切相关的是中国林业发展程度,森林覆盖率低和森林资源的分布不均是林业的主要特点。最新的森林调查结果显示,在森林郁闭度大于等于0.2的基础上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16.55%。恢复森林生态功能来解决水土保持问题是由世界各地的各种研究成果验证。中国林业发展与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均可大致分为3三个阶段:新中国林业建设的奠基阶段(1949年~1956年)林业建设遭遇干扰与挫折阶段(1957年~1976年)改革开放后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1977年~今)初始研究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中叶)全面发展,综合治理阶段(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80年代末)区域治理,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林业发展:水土保持发展:中国林业发展:新中国林业建设的奠基阶段(1949年~1956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急需大量木材,而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森林资源很少,木材年产量不到1000万立方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林业工作的方针和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奠定了中国林业建设的基础。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做出了“保护森林,并有计划地发展林业”的规定。1950年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林业业务会议确定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林业建设总方针,指导全国的林业建设。同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一时期的林业发展,由于打破了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高涨。但由于林业行政管理生硬地搬用苏联模式,全面推行皆伐,人工更新跟不上,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抑制了木材贸易的市场化,加之投入短缺,林区和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致使林业发展后劲不足。(一)初始研究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中叶)1940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四川大学农学院在成都召开了防止土壤侵蚀的科学研究会,会上首次提出“水土保持”一词。1945年中国水土保持协会在重庆成立。20世纪40年代先后在甘肃天水、四川内江、福建长汀河田、广西柳州西江等地设立了水土保持试验站,对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进行试验。1950—1954年,扩建和新建了十多个水土保持工作推广站或综合实验站,进行坡地利用实验、小流域规划和治理、水文测验等。水土保持发展:中国林业发展林业建设遭遇干扰与挫折阶段(1957年~1976年)1957年~1976年是一个波澜起伏的历史时期,中国先后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调整和“十年动乱”等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而言,动力与阻力并存,发展与停滞相伴。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对森林资源造成的严重破坏,中央及时调整林业政策,加大对林业的经济扶持。1964年,中央提出了“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及时发布了《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的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核心是确定和保证山林的所有权,造林坚持“谁种谁有”的原则。同年,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实施育林基金制度,从每立方米原木销售成本中提取10元作为育林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南方集体林区也于1964年实行该制度。(二)全面发展,综合治理阶段(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80年代末)1957年,国务院决定成立水土保持委员会。同年7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截至1960年,全国共有各级水土保持试验站、工作站181处。1980年4月,水利部在山西吉县召开了13省(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座谈会,在会上拟定颁发了《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办法(草案)》,第一次明确了我国现阶段小流域的概念。从此,全国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新阶段。水土保持发展:1982年6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工作条例》。1983年3月,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小组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作座谈会,会后颁发了《关于加强水土流失重点地区治理工作的暂行规定》,从此拉开了开展8片重点治理的序幕。1988年4月,国务院同意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这期间,各地区针对水土保持不同类型区的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进行了定位试验和专题研究。试验推广了机修梯田、反坡梯田、引洪漫地、水坠筑坝、水枪冲土、飞机播种、水土保持林等科研成果,为水土保持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林业发展:改革开放后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1977年~2009年)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家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林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为继续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打下了基础。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这项工程开创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通过了《森林法(试行)》,并决定3月12日为植树节。1981年,经邓小平同志倡导,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做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09年,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从而形成了我国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基本格局。(三)区域治理,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1年6月19日,中国第一部《水土保持法》诞生了,该法的颁布和实施,是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进入治理与开发一体化,在小流域内发展产业化、商品化经济即小流域经济的新阶段,将小流域治理开发推向市场。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山川秀美”的号召,从此拉开了中国生态环境整治和重建的序幕,中国的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研究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水土保持发展:国家林业计划森林资源的短缺和脆弱使得中国出现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水流失,风和沙尘暴,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要解决上述环境问题,中国早将造林计划作为国家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恢复也随之发展。大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进步。在森林分类管理中,将森林分为生态林和经济林两种类型。林业发展走向生态保护已被引用到一个新的生态工程。以国家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导向,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的保护的扩大自1978年以来已开始进行。例如:(1)天然林保护工程。去年完成造林面积85.61万公顷;森林管护面积达到9026.82万公顷。(2)在“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把防沙治沙放在了突出位置,加大了封育比重,新封山育林面积37.80万公顷。去年共完成造林45.38万公顷。2010年,超过2.27×106平方公里遭受土壤侵蚀和水的损失的土地得到控制。(4)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去年全面启动,共完成造林面积67.64万公顷,各项治理总面积达到141.61万公顷。(3)用于农业坡地森林利用项目的转换。我国水土保持重大项目1.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2.实行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工程;3.大江河的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4.全国八大片治理工程;5.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6.“三北”防护林带防风治沙工程。目前在中国对土壤和水资源保护,林业生态工程措施方法可分为以下4个部分:1、合理布局,规划实行大规模的防护林体系;2、设计保持土壤、水源涵养林和小流域造林结构和监管方法;3、按照森林水文原则,进行涵养林体系建设和可持续管理。4、农业林业的可持续管理技术。水土资源是立国之本,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我国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水土流失有所缓解,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必须加快林业的发展来阻止水土流失的加剧,促进水土保持事业的进步。无论何时、何地,森林的保护和绿色运动是对整个社会、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责任和义务!结束语谢谢!
本文标题:水土保持发展与林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6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