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说教材本课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共分为三个子目: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瓜分中国狂潮。内容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索。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并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兴起;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到来。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一定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较弱,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通过引导学生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内容作比较,从而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时局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黄海海战》视频的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另外,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目标解析:本课主要通过史料研读、情景设置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瓜分中国狂潮和维新运动兴起。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大致过程,形成空间概念,通过视频重点介绍黄海海战的经过。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则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促成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及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实质和影响。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两次鸦片战争,了解了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背景、侵略过程、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因此在讲授难点的过程中我会通过引导学生与以往的条约进行对比、展示图片、设置探究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点,形成知识的迁移以及正确的知识结构,以此突破本课的难点。说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首先,播放一段视频《盛衰易势——甲午战争始末》,用视频导入本课。教师:同学们知道这场战争是什么战争吗?这场战争是怎样爆发的,进程如何,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接下来,向学生展示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的照片,并以“一个人和一个帝国”为标题,介绍李鸿章的一生与大清国的紧密联系。“一个人和一个帝国”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李氏一生,虽力所能及地推进改革,但终究“不敢破格”;周旋于列强之间,功不可没,最终却“国人皆欲杀”。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清朝这个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教师:讲晚清的历史一定绕不开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下面请一位同学阅读《一个人和一个帝国》……本节课我们就以李鸿章为线索来讲述这场战争。[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导入本课,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引出李鸿章这个人,通过一段文字,使学生了解李鸿章在晚清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过渡到本课。本课就以李鸿章为线索,运用“以人叙事”的方法进行讲解,3以这种方式开始本课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历史的整体观,通过李鸿章来讲述本课也是为了让学生对李鸿章这个人有更全面的认识,能够对他做出更客观的评价。](二)授课环节第一部分战争前期反对战争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战争前期,反对战争展示两次鸦片战争图片教师: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两次鸦片战争,清王朝已经从不可一世的天朝上国沦为了任人宰割的对象。而此时的日本呢?【日本方面】首先,展示一幅漫画《日本变身》教师:通过这幅漫画,同学们看出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曾经的日本和中国一样,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是后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同西方列强一样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然后,展示一张世界地图,简单介绍日本大陆政策。教师:为此日本还制定了一个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先占台湾,再占朝鲜,然后占满蒙,接着占领全中国,最后称霸亚洲乃至全世界。通过这个政策同学们不难看出小日本,大野心。同时也说明了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是必然的,是蓄谋已久的,只差一个时机和借口。【朝鲜方面】展示东学党起义图片教师:时间来到了1894年,此时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被迫向宗主国清朝求援,而日军却以此为契机,派军进入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趁机制造事端,蓄意挑起战争。教师:面对挑衅,清政府中的官员都作何表态呢?(学生阅读材料)【中国方面】展示三段材料,分别是李鸿章、主战派和慈禧对此事件的态度:李鸿章的态度:深知北洋水师的情况: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差。为保存实力,保持他的政治地位,力主“避战求和”,不肯轻于一战,乞求各国“调停”。战争初期,许多清朝官员以为中国必胜,纷纷要求李鸿章火速出兵,先发制人。他们仍视日本为“蕞尔岛夷”,认为日本不自量力,如果与中国交锋,必败无疑。——《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慈禧的态度:既害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怕60大寿过得不开心,故力保“和局”,支持李鸿章,希望“调停”成功。教师:可见,李鸿章是反对战争,乞求各国调停,希望和平解决事端。最终,慈禧太后则是支持李鸿章的主张。展示列强对此事件各自态度的图片,师生共同看图片。教师:此时的列强,他们都希望通过这场战争来窥测大清帝国的真正实力,因此在调停上他们并没有尽心尽力,例如: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则是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等。总之,列强是支持日本对中国发动这场战争。最后,总结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教师展示幻灯片)教师:以下就是战争爆发的几点背景,其中哪一个是根本原因,哪一个是导火线呢?帝国主义默许纵容积极扩张避战求和日本甲午战争清政府(根本原因)蓄谋已久提供腐朽落后(导火线)契机朝鲜(东学党起义)[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使学生了解在战争前夕每个国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的态度,使学生对战争发生的背景理解更加透彻。]第二部分战争期间指挥战争2、经过:战争期间,指挥战争教师:战争最终还是爆发了,清政府没有派主战派的官员指挥战争,却派主张避战求和的李鸿章指挥战争。可见,李鸿章在清政府中的重要性。这一部分教师主要通过地图对战争的过程进行简单介绍。教师设问:请同学阅读教材,哪场战役的爆发标志着这场战争的开始?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丰岛海战)A、丰岛海战(展示地图)教师:中日不宣而战,日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取得了第一战的胜利。接下来还有哪些重要的战役呢?(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以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B、平壤战役:(展示地图、英雄人物左宝贵图片)教师:在这场战役中李鸿章认为: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最终,平壤还是陷落。C、黄海大战:(展示地图、英雄人物邓世昌图片和黄海海战视频)教师:中日两国的王牌之军,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狭路相逢,双方展开激战。我们来看一段关于这场战役的视频,并且请同学们思考在这场战役中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向学生展示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观点的材料。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从令海战”,更不愿“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因而命令北洋海军聚泊于威海卫军港,实行所谓“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方针。教师:通过材料可知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采取“保船制敌”的方针,命令舰队躲进了威海卫军港,不许迎敌。最终,日本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接下来是哪场战役呢?D、辽东半岛战役:(展示地图、英雄人物图片和旅顺大屠杀史料)教师:日军控制黄海后,从辽东半岛登陆。徐邦道战败,大连守将不战而逃。日军在旅顺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国无辜群众两万余人被杀害,条条街巷血流成河。史料:当时日本将卒之行为,实逸出常度之外……彼等除战胜之初日,从其翌日起,残杀四日,非战斗者之妇女幼童亦不免。从军欧洲军人及特约通信员目击此残虐之状况,然亦无法制止。此时得免戮杀之华人,全市中仅三十六人耳!然此三十六名华人,为供埋葬其同胞之死尸而被救残留者。——英国胡兰德博士《中日战争之国际公法》教师:同学们主要看红色的标注的部分,日军在旅顺连续残杀了四日,妇女幼童无一幸免,全城仅剩36个掩埋尸体的中国人侥幸存活。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这些图片和文字有怎样的感悟呢?(它暴露出日本的残暴并且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要不忘国耻,时刻树立忧患意识)接下来是什么战役。E、威海卫战役:(展示地图、英雄人物丁汝昌图片)教师:日军对北洋舰队的所在地威海卫发动进攻,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辛苦建立起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设计意图:因为战争的过程不是本课的重点,记住五场战役的名字及英雄人物即可,所以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展示地图的方式,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简单了解一下过程,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将士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学生阅读:进行了三十年的自强运动,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却落得这种耻辱的失败,使李鸿章面临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他辩解说,单靠他的北洋舰队和淮军来对抗日本全国的力量,自然无法取胜。尽管如此,李鸿章还是遭到解职、贬谪,还被剥去了象征皇帝恩宠的黄马褂。【合作探究】材料一:表格材料二:叶志超急忙挂起了白旗,向敌军请求停战。当晚全部军队纷纷撤退,平壤被敌军占领……方伯谦不顾和日军苦战的“致远”“经远”两舰,像条丧家犬一样窜逃……和方伯谦一样贪生怕死的“广甲”也逃出阵外。——梁启超著《李鸿章传》材料三:李鸿章的外交不仅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成效,而且延误了军事准备工作。直到外交解决的希望全告破灭时,他才同意袁世凯的紧急请求,派兵增援。——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材料四: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建筑颐和园和宠信太监,以及世风普遍败坏。战前英国顾问曾建议中国购买两艘快舰,但由于资金缺乏,清廷也未予以重视。相反,日方购买了这两艘船,其中一艘“吉野”号在海战中战功卓著。——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材料五:明治天皇发布诏敕:“国防一事,苟患一日,或将遗百年之悔。”因此他命“朕兹省内廷之费,6年期间每年拨下30万日圆,并命文武官僚,除特殊情况外,在同一期间,纳其薪俸1/10,以资补足造新式军舰之费”。——林怀秋等著《明治天皇》材料六:日本加紧进行以中国为作战目标的扩军备战活动,“以五年为期作准备,抓住时机,准备进攻。”——《征讨清国策》问题:李鸿章任北洋大臣,练兵整军二十年,为什么连一仗也打不了呢?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可以归咎为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吗?教师:首先请同学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然后概括中国战败的原因。答案:不是,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内因:1、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2、部分官兵贪生怕死、临
本文标题:《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06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