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优化
1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优化李赶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催生源于技术创新和重大的技术突破,其成长源于重大的发展需求,其产业化源于创新模式。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阶段以及技术导入阶段,技术创新和重大技术的突破创新更离不开创新体制与机制的优化和投资模式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厘清其培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探索出符合国情、省情的培育发展优化创新路径,则是关系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功与否。关键词: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培育发展;路径优化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11)04-0000-00发展新兴产业是改变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增长的重要途径。那么,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来发展新兴产业?又如何优化创新路径培育和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真正使河北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经济体系。这是当前我们研究探索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政府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应的政策、体制机制的科学依据,是提高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策能力的关键。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河北发展的动力源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既需要政府的扶持,又需要培育市场需求;既需要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又需要创造良好的产业组织环境。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必须首先搞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以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管理体制、政策机制,注重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这是当前摆在经济理论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概括地讲,指的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温家宝总理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的收稿日期:2011-03-12基金项目:2011年河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发展我省战略新兴产业对策建议研究》(11457202D-10)作者简介:李赶顺(1953-),男,河北省沧州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世界经济博士生导师,中国循环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产业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研究。2011-6-2717:32讲话中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从其战略性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从其前瞻性讲,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所谓“新”就是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而“兴”是指具有技术的先导性、产业的支柱性、对其他产业的辐射性和带动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占领竞争制高点的可能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就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过程。温家宝总理在向首都科技界发表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据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这三条依据为我们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领域指明了方向。(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与创新本质特征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根据产业发展规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外乎包括产业价值链规律、产业成长规律和产业组织规律,这三大产业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遵循其发展规律,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成功发展;反之,就会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偏离科学的发展轨道,最终陷入发展误区。因此,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三大规律,有助于建立观察产业发展的多方位视角,系统理解产业发展中诸多表层特征,把握产业发展内在机理以及对产业发展的可控机理。尤其是对于产业组织规律的理解,更有助于科学选择促进产业发展的途径、手段,优化稀缺要素的配置。产业组织既是承担产业要素配置功能的载体,又是保障产业科学发展的各种内在功能实现载体。也就是说,影响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内在功能取决于知识、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能否在产业发展中合理高效的配置。要想实现合理高效的配置,就必须在包括创新主体、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中介在内的各产业主体间建立一种协作配置资源的机制。2、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本质特征从本质特征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以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为基础和前提、以相应的制度和组织创新为保障的产业。因此,其发展的内生动力源于创新驱动。由此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驱动。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凡是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无不重视和切实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无不注重创新驱动,单靠引进技术3基础上的投资驱动难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靠培育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迟早要失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基;不靠激活研发主体的创新动力,研发主体就没有创新求生存的动力。任何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不仅引不进、买不来,还有可能不可避免地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1]。技术优势是国际跨国公司获得垄断地位或竞争优势的关键,而为保持其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无不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技术控制,防止技术过度扩散,以充分发挥其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回报。因此,任何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是引不进、买不来的,唯有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等自主创新来解决。若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和解决不好,不仅将失去新兴产业发展的后劲,还将导致因技术落后直接造成成本上升、削弱竞争力,从而制约新兴产业国内外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不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主体自身的创新动力问题,政府主导推动其产业发展的任何努力都将难以成功。从创新特征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绝非一般的创新,而是根本性的创新、颠覆性的创新,尤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步阶段还是破坏性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创新不是单一的创新,而是与之相应的系统创新。也就是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系统创新。首先是体制的创新。我国长期实行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创新策略。即使让出了市场,甚至让渡了部分所有权,不但没能换来更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其结果,国产化周期始终滞后于发达国家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形成技术锁定,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陷阱。其次是研发组织创新。纵观世界技术创新扩散的成功组织形式,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产学研协作和风险投资机制。产学研协作形式直接有效地将产业界与科研界的研发有机联动,从而形成技术研发和新产品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风险资本在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融资,而是与科研界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因此,产学研协作与风险投资机制的有效融合,将有效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何科技创新的技术与产业几乎都在美国长生?这无不与美国高效、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创业风险投资有直接关系。从以硅谷和纳斯达克为代表的典型来看,逐步形成了以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相联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创新驱动机制。再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需要健全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制与机制,还需要以市场为纽带,创新商业运行模式和市场机制。唯有技术创新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有机结合,才能做成产业化,做4大做强产业。(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河北转型增长的重要性1、有助于调结构、转增长,再造河北,发展新优势。多年来,河北省产业结构一直偏“重”,且产业技术层次较低,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目前,河北省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大概在3%左右,且多数产品位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对经济增长的即期支撑作用有限。尤其是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承载力弱,能源消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想调结构、转增长,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扩大“增量”比重,降低“存量”比重,使经济结构整体得到优化。因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关系河北省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质量型增长、再造河北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的重要途径。根据经济学理论,产业的升级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产业内的升级,即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工艺水平,通过提高产品竞争力来增强产业竞争力;另一种是产业间的升级,即沿着产业链向附加值高的产业延伸,如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环节拓展;再一种是在重大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升级的最高形式,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提升和未来发展趋向的一种产业形态。2、有助于拉动经济,扩大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据预测,未来3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约为6万亿元[2]。世界银行对120个国家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宽带服务普及率每增长10个百分点,就能拉动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据IBM分析,我国若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带动的就业人数将超过150万人[3]。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3、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国家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4]。河北省提出的目标是:“从十二五末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增长25%以上[5]。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将过去以引进外资、技术模仿、接受产业转移为特征的满足低端制造的发展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二、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格局已经显现。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河北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光伏产业和风电产业链,以及以保定、邢台、廊坊、张家口为主的产业聚集区和基地,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在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了中电科技集团54所和13所、河北德海科技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具有比较完整的从研发生产到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的卫星导航产业链。截止2010年底,石家庄国家级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内从事半导体照明研发生产的相关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河北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预计2013年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卫星导航形成销售收入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视听、计算机等整机产品预计到2013年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2.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拉动河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0年1—3月,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3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1%;实现增加值166.5亿元,同比增长28.9%,增速高于工业7.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0.5%,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6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8%,占同期工业的比重为36.3%,比上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3%,增速高于同期工业6.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9%[6]。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上升趋势。从所占比重排位看,先进制造领域实现增加值55.8亿元,占33.5%;生物医药领域实现增加值37.7亿元,占22.6%;新材料领域实现增加值24.2亿元,占14.5%;电子信息领域实现增加值21.6亿元,
本文标题: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1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