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可共同具有的一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其本身不具特异性,是组成疾病的基本成分。病理状态:是指相对稳定或发展极慢的局部形态变化,常是病理过程的后果。脑死亡: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脑死亡已成为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萎缩:是指正常发育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脂褐素:常出现在萎缩细胞的胞浆中,呈褐色颗粒,尤其多见于心肌细胞及肝细胞内。是由于自噬泡消化萎缩细胞的细胞器碎片后形成的残存小体。可使器官或组织的颜色变深或呈褐色。肥大与增生:细胞、组织或器官因适应环境的改变而体积增大称为肥大,通常是由组成的细胞体积增大所致。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使该组织器官增大称为增生。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由于适应环境改变或受理化因素刺激而转变成另一种相似性质的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变性: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致细胞功能下降并出现一系列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某些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一般为可复性变化。细胞水肿(颗粒变性、水样变性、气球样变性)、脂肪变性(虎斑心)、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粘液样变性、病理性钙化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出现固体状钙盐沉着,称病理性钙化。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坏疽: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称为坏疽。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及其他异物)的过程称为机化。肉芽组织:即旺盛增长的幼稚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以及一定量的炎细胞构成。因肉眼形态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似鲜嫩肉芽,故名肉芽组织。动脉性充血:因动脉血流入过多而引起的器官或组织血管内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淤血性硬变:长期淤血在引起脏器实质细胞损伤的同时,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使器官组织质地变硬,称为淤血性硬变。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引起慢性肺淤血,肺泡腔的水肿液中常有少量红细胞和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将红细胞吞噬,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被分解为棕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这种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肺褐色硬变:长期的肺淤血可引起肺间质的纤维组织增生,质地变硬,且由于含铁血黄素的沉积,颜色呈深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变。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肉眼见肝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色暗红,质地较实。切面可见肝小叶中央因淤血而呈深红色,小叶外周因脂肪变而呈灰黄色。相邻肝小叶的中央淤血区相互连接形成红黄相间的花纹状结构,似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血栓形成:活体内心、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透明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的血栓,镜下呈粉红色,略透明,故称透明血栓。由于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又称微血栓。栓塞:随循环血液流动的不溶性异常物质阻塞血管的过程称为栓塞。梗死:器官或组织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或梗塞。贫血性梗死:常发生于组织致密且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器官(如心、肾、脾等)。当供应这些器官的某一动脉阻塞后,该处的动脉分枝发生反射性痉挛,将血液从局部挤出,局部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组织坏死崩解,局部胶体渗透压增高,吸收水分而体积略胀大又进一步挤走间质内的残余血液,故称贫血性梗死。因梗死区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又称白色梗死。出血性梗死:多发生于肺、肠等器官。梗死灶有明显的弥漫性出血,呈暗红色,故又称出血性梗死或红色梗死。其条件为动脉阻塞伴有严重淤血、组织疏松并具有双重血液循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而引起的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FDP: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英文缩写简称。是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被裂解成的大小不等的多肽物质,具有强烈的抗凝作用,并能增强组胺及激肽的作用(使微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使出血加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为DIC时出现的特殊类型的贫血,除具有一般溶血性贫血特点外,在外周血涂片中可见特殊形态的红细胞,统称为红细胞碎片,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休克肺:严重休克病人可出现进行性缺氧和呼吸困难,造成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称为休克肺。MDF:休克时内脏缺血,尤其是胰腺缺血,其外分泌腺细胞内溶酶体破裂释放出的组织蛋白酶分解组织蛋白而产生心肌抑制因子(MDF)。MDF是一种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由3-4个含硫氨基酸组成,入血后可抑制心肌收缩,使腹腔内脏小血管收缩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抑制。水肿:水肿是一种基本病理过程,表现为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积聚过多。炎症: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刺激物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复杂过程,是极为常见和重要的基本病理过程。变质: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各种变性和坏死统称为变质。炎症介质:是指炎症过程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故亦称化学介质。渗出液:炎症时渗出的液体,称为渗出液。泡沫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许多脂质时,其胞浆充满脂质空泡,称为泡沫细胞。坏疽性炎:在严重变质而发生广泛坏死时,坏死组织可被腐败细菌侵入,使坏死组织发生腐败性分解,质地软似牙膏,色灰绿,发恶臭,称为腐败性炎或坏疽性炎。假膜性炎:纤维素性炎发生在粘膜时,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其下的坏死粘膜组织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因此,发生在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又称假膜性炎。绒毛心:在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脏的搏动,渗出在外膜上的纤维素,随着心脏跳动,被扯拉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蜂窝织炎:为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多发生于皮下组织及肌肉间等处。炎区有大量白细胞渗出于组织成分之间,组织被脓液分割,状如蜂窝,故称蜂窝织炎。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伴有脓腔形成,多见于皮下组织、肺、肝、脑等处,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窦道:(又称脓窦)是指组织深部的脓肿,逐渐向表面蔓延,形成一个向外排脓的盲端管道。瘘管:在消化道、呼吸道或身体其它自然管道附近的脓肿能像内和向外同时发展,向内穿通管道,向外开口于皮肤或贯通于两个有腔脏器之间,形成两个以上出口,这种管道称为瘘管。卡他性炎:为发生在呼吸道、胃肠道等处粘膜的较轻的渗出性炎症。由于粘膜腺体受刺激而分泌大量粘液,故渗出物有经管道向外排流的特点。因此称为卡他性炎。肉芽肿:属特异性增生性炎,病程呈慢性经过,其特点为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败血症:细菌入血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全身病理症状和病理变化。狼疮小体(LE小体、苏木素小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95%以上病人抗核抗体阳性。抗核抗体并无细胞毒性,但可攻击细胞核,使其碎裂崩解而形成游离的染色均匀的小体,称为狼疮(LE)小体。在HE染色切片中呈紫红色或紫色,又称为苏木素小体。狼疮细胞(LE细胞):狼疮小体对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很强的趋化性,可被其吞噬于胞浆中,并将细胞和挤在一旁,称为狼疮细胞。类风湿因子:感染因子(如病毒、支原体等)进入人体后,其所含成分与滑膜细胞结合而改变其抗原性成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IgG)。同时进一步使IgG分子的Fc片段结构发生改变,这种变性IgG又激发另一种抗体(IgM)产生,即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异型性:是指肿瘤的实质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皆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它反映了肿瘤的分化程度(即成熟程度)。判明异型性是区别良、恶性肿瘤的主要组织学根据。间变: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异型性,称为间变。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至它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的继发性肿瘤称为转移。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老年人。灰白色、质硬。镜下实质呈巢状或索状,与间质分界清楚。早期多经淋巴道途径转移。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多见于年轻人。灰红色,湿润,鱼肉状。镜下实质与间质界限不清。多经血道途径转移。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倾向的良性病变,如长期未治愈即可能转变为癌。举例:原位癌、浸润性癌:早期癌变仅限于上皮层而未突破基底膜者,称为原位癌。若癌继续发展,突破基底膜而浸润至真皮或粘膜下层时,则称为浸润性癌。非典型增生:是指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排列较乱,核大而深染,极性消失。一般仅累及鳞状上皮深部的1/3~2/3处。如累及上皮全层,则成为原位癌。恶病质: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可发生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全身衰竭、皮肤干枯呈黄褐色,称为恶病质。癌珠: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心常可见层状角化物质,称为角化珠或癌珠。实性癌:(单纯癌)腺上皮癌的一种,分化低而呈实体性癌巢,无腺腔样结构。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恶性程度高。其中癌巢小且较少而间质结缔组织多者质地硬称为硬癌。癌巢较大较多而间质结缔组织少者,质地软如脑髓,称为软癌或髓样癌。心绞痛:由于心脏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的以胸痛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由于严重持续性缺氧而引起的坏死称为心肌梗死。风湿细胞:风湿小体中的一种主要细胞成分,胞浆丰富,嗜碱性,单核或多核,核大呈空泡状,核膜清楚,染色质集中于核中央,纵切面如毛虫状,横切面如枭眼状。风湿小体:为风湿病特征性增生病变,多发于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和皮下的结缔组织,略呈梭形,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有风湿细胞增生及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向心性肥大(近心性肥大):由于心脏后负荷过重,使心肌纤维直径增粗,长度增加,体积增大,且不伴心腔扩大,称为向心性肥大。肥大的心肌能够更有力地收缩,具有明显的代偿作用。离心性肥大(远心性肥大):伴有心腔显著扩张的心肌肥大,称远心性肥大。常见于慢性容量负荷增加的情况下,为心力衰竭之表现,此时心肌失去弹性。结核结节:是结核病以增生为主的特征性病变。由类上皮细胞、朗罕斯巨细胞以及外周聚集的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结核性肉芽肿。当变态反应较强时,结节中央常出现干酪样坏死。结核球:又称结核瘤,是一种孤立的纤维包裹性干酪样坏死灶。多为单个,偶见多个,常位于肺上叶。直径2-5cm。毛玻璃样肝细胞: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持续性肝炎患者肝细胞胞浆内含有大量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HBsAg),在光镜下HE染色可见胞浆中充满淡伊红色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呈毛玻璃样,称为毛玻璃样肝细胞。桥接坏死:病毒性肝炎时,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区之间出现的相互连接的肝细胞坏死带称为桥接坏死。碎片样坏死:病毒性肝炎时,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发生坏死,干细胞界板被破坏,坏死组织呈碎片状,称碎片样坏死。假小叶:肝硬变时,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代之以由大量纤维组织围绕、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这些细胞团并非原来的肝小叶,而是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来的肝小叶分隔、包绕、改建而成,故称为假小叶。其结构特征为: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呈不规则的结节状。小叶中央静脉偏位、缺失、或有两个以上。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再生同时存在。假小叶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其内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和小胆管增生(淤胆、伪胆管)。门脉高压症:是门脉系统压力增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肝硬变为最主要原因,其他如肝癌、肿瘤压迫门静脉或血栓阻塞亦可引起。肝性脑病:是指继发于严重肝脏疾患发生肝功能衰竭时,出现的一系列精神、神经的综合病症。假性神经递质: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非常相似,能替代部分正常的神经递质,但其生物效应远不如正常神经递质,故称此胺类为假性神经递质。毛细血管内增生:以基底膜划线,肾小球基底膜以内的细胞成分(包括内皮细胞的系膜细胞)增生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毛细血管外增生:以基底膜划线,肾小球基底膜以外的细胞(主要为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时可形成新月体,称毛细血管外增生。原位免疫复合物: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出现
本文标题: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20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