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2)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李明(博士、副教授)2009~2010第2学期本科课程交通运输学院1城市的起源城市概念的理解什么是城市?不同学科对城市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不同的界定地理学: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学:为开展各种经济活动提供的场所社会学:侧重于城市中人的阶层构成、行为活动以及相互关系城市规划学:营造物质空间环境1城市的起源(续)城市的形成(1)定居与原始聚落1)城市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定居,人与动物有着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生存本性;不同点:人类的精神需求,早期对神灵的崇拜2)原始社会,人类尚未掌握自觉的生产意识和生产手段,像动物一样居无定所,采集自然事物、捕食猎物冲击,还要躲避自然界风险1城市的起源(续)(1)定居与原始聚落3)人类的生存技能逐步提高,生活逐渐稳定。掌握一些食物储藏方法、发现并种植可周期性收获植物、对野生动物的驯化。4)对农作物种植技术和家畜驯化技术的掌握,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人类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分工,这使得人类居所趋于稳定5)社会性的人类族群活动以聚落形式从事各种维持生存活动,逐渐从追逐猎物的临时聚落过渡到农耕文化下的村落6)村落的产生就是最初的定居形式:人类以群体为单位、因生存需要在某一个地方永久性地停留1城市的起源(续)城市的形成(2)早期原始聚落的分布由于人的生活离不开水,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于靠近河流、湖泊,而且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例如尼罗河、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以及黄河长江流域。1城市的起源(续)(3)城市的形成过程1)人类生产方式的改进、产生力提高,产品有了剩余,这具备了交换的基本条件。早期的交换形式是物物交换。2)交换量增加、交换次数频繁,出现专业交换的商人,交换场所也逐渐由临时过渡到固定的“市”。3)生产水平继续提高,生活需求多样化,交换物品种类增多,劳动分工加强,逐渐出现一些专门的手工业者。1城市的起源(续)(3)城市的形成过程4)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人类完成第二次劳动分工,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5)居民点的变化:以农业为主的部分是农村,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6)农村与城市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密度。1城市的起源(续)(4)现代城市的定义主要考虑因素:人口规模、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中国1955年规定:常住人口数量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工矿点常住人口如果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并且农业人口超过75%,定义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根据人口规模、国民经济产值划分,按照行政区划意义可分为直辖市、市、镇等。建制市和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不同,不是建制市才是城市,例如地级市、县级市。(公路等级划分)2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建设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影响。城市要满足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城市发展两大社会阶段古代和近代农业社会阶段和工业社会阶段2城市的发展(续)古代城市发展(1)城市与防御要求1)防御对象野兽侵袭——原始部落战争2)防御设施深沟:陕西半坡、姜寨原始居民点石墙、木栅栏2城市的发展(续)古代城市发展(1)城市与防御要求3)案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处在诸侯战乱时期《墨子》:城市建设与粮食储备关系,利于城市防守,历史上第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两重墙,间隔12m;每层墙外高厚,且均有深、广城壕。2城市的发展(续)古代城市发展(1)城市与防御要求3)案例欧洲中世纪城堡建筑在山上、湖边、河边,外围开挖水沟、设置吊桥2城市的发展(续)古代城市发展(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社会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反映例如,中国统治阶级专用宫城居中心占据大面积案例1:商都殷城布局宫廷区居中心——皇帝贵族近宫外围的居住邑落——奴隶主、自由民外圈疏松地——奴隶和下等自由民2城市的发展(续)古代城市发展(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案例2:埃及卡洪城公元前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奴隶制的典型城市城市布局:长方形城市中间由墙分为两部分,墙西贫民,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10~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居住区2城市的发展(续)古代城市发展(3)政治体制对城市影响中国:封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各朝代都城规模都非常大,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在短期内奴役人民建成,例如隋唐长安城、元大都。城市中心通常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宫殿、衙门,欧洲:长期分裂成多个小国,城市规模小城市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2城市的发展(续)古代城市发展(3)经济体制对城市影响中国:地主居住在城市,城市是政治经济中心欧洲:封建主居住在自己的城堡或庄园而不是城市,城堡是政治中心,城市是经济中心为什么古代城市在中国和欧洲的职能不完全相同?2城市的发展(续)古代城市发展(3)经济体制对城市影响古代中国和欧洲经济制度不同,形成了城市的职能的分化中国经济制度:地主所有制,地主可以通过代理人向农民征收地租,地主可以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封建官僚本身就是地主阶级代表欧洲经济制度:领主制,下级封建主以采地形式从上级封建主领受土地,采地一般不得转让、出卖2城市的发展(续)近代城市发展第一次产业革命(农业)产生了居民点,第二次产业革命(农业)使城市产生了巨大变化(1)城市工业发展与人口集聚工业革命标志:1784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工能源使得生产集中于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带动商业贸易发展,城市人口快速膨胀马克思:“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2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近代城市发展(1)城市工业发展与人口集聚工业化吸收了大量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城市拓展吞并周围农业用地,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为工人2城市的发展(续)近代城市发展(2)城市布局变化1)工业化初期典型形态:工厂外围修建简陋工人居住区,相应集聚配套设施有面包房、裁缝铺等,之后又在外面修建工厂和工人住宅区,圈层式向外扩张2)城市仓储用地出现:工业对大宗原料的需求,产品和原料需要储运3)商务贸易区出现:工业化促使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多样化,产生新类型商业和金融机构2城市的发展(续)近代城市发展(2)城市布局变化4)城市对外交通站点形成: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交通运输主要工具,铁路车站、码头根据运输特点在城市进行选址5)汽车时代:19世纪末汽车逐步成为交通工具,对马车时代的道路网络带来根本性改变6)城市类型增加: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以及工业、商贸、金融综合城市2城市的发展(续)近代城市发展(3)城市与环境变化城市规模扩大,与郊区田野距离增加,人工环境多于自然环境,减少居民与自然环境接触的乐趣如何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是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课题2城市的发展(续)近代城市发展(4)科学技术发展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科学发展促进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设施发展,城市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大型商场、超市等2城市的发展(续)近代城市发展(4)工业化产生的城市问题工业使城市高度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结果。相应产生的城市问题有土地、住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不断解决,不断出现新问题2城市的发展(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1)发展概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亚大陆许多城市受到战火严重破坏,战后城市重建,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恢复,进入新发展时期经济恢复,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规模扩大20世纪90年代,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2城市的发展(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2)城市发展提升物质水平,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引发生态问题,例如沙尘暴、热岛效应等。热岛效应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2城市的发展(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热岛效应形成原因1)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2)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可吸收更多的热量2城市的发展(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应对城市住房、生态、交通等负面问题措施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与实践,郊区建设卫星城,例如英国新城运动2城市的发展(续)成都城镇体系规划:1个中心城:成都都市区;4个中等城市:都江堰、崇州、邛崃、彭州;4个小城市:新津、大邑、蒲江、金堂;30个重点小城镇和一批一般城镇2城市的发展(续)上海市城镇体系规划“一城九镇”目的:聚焦郊区城镇化地区,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措施:大力推进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注重保留城镇原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2城市的发展(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3)城市对外交通变化航空、汽车交通方式重要程度不断增加,机场航空港、火车站成为城市大门案例1:北京首都机场第三航站楼,世界上单体最大的航站楼,多种交通方式衔接2城市的发展(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3)城市对外交通变化案例2:上海南站世界上最大的透顶火车站,法国国家铁路公司设计,多种交通方式衔接枢纽2城市的发展(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3)城市对外交通变化国际海运大力发展,港口影响城市布局案例3:上海洋山港2城市的发展(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4)城市中心区的衰落与复苏衰落原因:中心区居住环境恶化,汽车交通发达,郊区土地价格较低,人口外迁美国郊区ShoppingMall,郊区别墅2城市的发展(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4)城市中心区的衰落与复苏中心区的区位优势和城市产业结构转化促使复苏复苏措施:土地置换、产业更新、财政税收倾斜例如,将原有仓储用地再开发为商贸居住用地日本大阪市的城市复苏计划(5)城市群延绵发展3城市化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列茨认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美国高科技发展中国城市化3城市化(续)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1)人口职能转变。农业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2)产业结构转变。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分散低密居住形式变为集中高密形式,农业用地变为非农业用地,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空间3城市化(续)城市化水平指标(1)定义: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人口划分从事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户籍管理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3)指标含义:城市化水平表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表征居民生活水平高低,表现工业化程度3城市化(续)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指标(1)全世界发展情况。2003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平均为48%,其中北美洲78%,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77%,大洋洲75%、欧洲74%,非洲、亚洲较低3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我国情况。上海最高88.7%;其次为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4.3%和75.7%;城市化水平较低的是贵州和西藏,分别为27.5%和28.2%。(3)四川情况。成都51.8%,绵阳24.3%3城市化(续)城市化进程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比重上升(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增长成正比国家类型1980年人均GDP城市化水平(%)33个低收入国家260美元17%63个中等收入国家1400美元45%19个发达国家10320美元78%3城市化(续)城市化进程表现特征(4)城市化水平提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剩余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城市化(续)城市化的发展阶段(1)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比例为30%(2)中期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在不长时期内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60%及以上(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还将转向第三产业3城市化(续)中国的城市化道路(1)东部与西部的地域差异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整体经济优于西部,东南沿海城市化进程较快,西部较慢(2)我国城市化问题严峻21世纪
本文标题: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3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