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沟通方式与人际关系技巧
1管理者的自我认识普鲁斯特问卷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3.你最恐惧的是什么?4.你目前的心境怎样?5.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6.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7.你自己的哪个特点让你最觉得痛恨?8.你最喜欢的旅行是哪一次?9.你最痛恨别人的什么特点?10.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11.你最奢侈的是什么?12.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普鲁斯特问卷13.你认为哪种美德是被过高的评估的?14.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15.你对自己的外表哪一点不满意?16.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17.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鄙视的是谁?18.你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19.你使用过最多的单词或词语是什么?20.你最喜欢女性身上的什么品质?21.你最伤痛的事是什么?22.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23.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24.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一、管理者的自我认识你了解自己吗?性格、理想、信念、价值观、人际关系的准则等。你能悦纳自己吗?自信,自我感觉。你能享受孤独吗?你和父母、爱人的关系如何?我是谁?真正了解自我的人才能更好的发挥自我!艾里克森(Erikson)人生八阶段分类法信任与不信(出生到一岁半)婴儿出生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这个世界的组成是安全、有序、可预计的事件,还是无规、不可靠的事件。在父母与婴儿早期的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照顾的一致性和可预计性。如果家长对他的照顾总是一致的,那么他就会产生对家长的基本信任,当孩子感到冷了、湿了、饿了的时候,他知道他的各种需要都会得到满足。所以,这种信任就是觉得他人是可靠的,他人的帮助是可预知的。自主与自我怀疑(一岁半到三岁)这时,孩子开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一些行动,并开始自己去探索周围的环境。伴随这种独立性而来的是对家长指导的需要,这样才能实现更全面的自主。但是,有很多事情婴幼儿不可能自己解决,所以他就会意识到个人的能力是那么有限,开始怀疑自己的独立性。这时,家长就应该向孩子解释各种现象和行为,帮助他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独立的感觉。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这种危机熟视无睹,或是嘲弄他让他觉得羞愧,那么孩子将来就会成为一个因为害羞而没有主见的人。艾里克森(Erikson)8人生八阶段分类法要求与内省(三岁到五岁)这时孩子已经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了,他们开始学习制定目标和计划。他们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提出的要求而影响别人,从而成功地改变周围环境。于是,他们不断地提出要求,得到满足。但是,总有一天,他们最大的要求不能被满足,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要得太多”,产生一种内疚感。在上个时期,家长会令孩子感到害羞,而这时,孩子会自己感到羞愧。上进与后进(五岁到十二岁)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他们开始上学了。在学校里学到了许多技巧,在游戏中达到各种目的,尤其重要的是与同龄人之间的比较对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孩子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比别人差劲,当这种想法过于强烈的时候,就形成了新的危机。如果孩子在第二阶段问题没解决好,那么这时就更怀疑自己的能力了。这时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的良好的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渡过这个危机。艾里克森(Erikson)8人生八阶段分类法自我与迷惘(十二岁到十八岁)这里要引进一个新的概念――自我意识危机。这是指个人对自己在各种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迷惘。这时候的青少年常常会问:“我是谁?”“我信什么?”“我从哪里来?我要去什么地方?我要从事什么工作?”等等。有时这个问题也被人们认为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青少年迷惘的程度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英国,青少年到了16岁就可以做出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决定――结婚,组建一个家庭。可是,社会认为这样一个孩子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选举、开车、看成人电影,甚至连喝酒的权利都没有。社会对这样的孩子的责任能力评价是如此的不一致,让他们怎么能不感到迷惘呢?这个问题要等孩子有了工作,在经济上独立,并进一步取得社会地位(被社会承认)后才能圆满地解决。艾里克森(Erikson)8人生八阶段分类法亲近与隔离(成年早期)在这个阶段个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渐渐发展起来。对“亲密”的广义的理解是,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心里的愿望和不安,以及接受对方的相同的表达。有些人可以与别人建立起这样的亲密关系,而有的人则不行。这又与前一阶段的问题有关,因为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基础之上,如果个人的自我意识尚未成熟,连自己都不清楚,怎么与别人分享呢?如果个人的自我意识还很脆弱,他就会回避与别人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不想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别人面前。艾里克森(Erikson)8人生八阶段分类法繁衍与停滞(中年)这个时期牵涉到与下一代的关系,甚至成为了重要矛盾。因为个人有培养和指导下一代的需要,这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延续的前提,如果个人对此失去了兴趣,那么就会导致停滞不前,这是对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成就与失望(老年)成就是指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如果个人感到自己一生中没有做出什么重大的决策或是在某些问题上犯了重大的错误,他就会觉得生活很没成就,对自己感到失望。同样的感觉还会出现在当个人觉得“现在弥补事情已经太晚了”的时候。自己回首往事,想一想到底做了些什么,对过去感到不满意,意识到一切已经不可能从头来过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如果想到自己曾经使得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更美好,那么就会觉得自己充满智慧和成就感,也就心满意足了。艾氏的人生八阶段分类法给出了一个个人一生中要面对的问题的基本框架,这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帮助,因为有了这样的概念,就可以意识到和理解自己和他人心中可能存在的情结,这可能要比一个具体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许多心理症结往往是挫折和痛苦的根源。课堂练习、了解自我练习:自我检查假设你的两个同学正在谈论你,在他们的谈话过程中可能会用到一些形容词。看看下面这些词,你觉得他们会用哪些来形容你:友善的热情的机智的刻板的乐于助人的挖苦的急躁的健谈的有能力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的恶毒的冷淡的爱说话的镇定自若的开放的狡猾的焦虑的诚实的反复无常的可靠的明智的易怒的神秘的考虑周到的有力的幽默的守时的无情的善解人意的敏感的和善的自私的疏远的彬彬有礼的创新的热情的抑郁的迟钝的招人喜欢的然后,想一想哪些词他们是不会用来形容你。这样,你就好象是做了一次自我反省,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对人态度上的特点乃至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努力让别人更愿意与自己交流。二、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自我意识的结构有三种:自我认识:对生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认识的情感成分,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就感。自我调控: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生理自我:对自身身体的认识。社会自我:对自己社会角色、地位、权利、人际关系的认识。心理自我: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等的认识。现实自我: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投射自我:想象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由此产生的自我感。理想自我:希望自己是什么样子的。类型:1、自我肯定型2、自我否定型3、自我矛盾型4、自我扩张型5、自我萎缩型自信的人:肯定自己+肯定他人顺从的人:否定自己+肯定他人偏执的人:肯定自己+否定他人焦虑的人:否定自己+否认他人三、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和评价,是一个人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自信心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经过后天的科学培养才能产生。自信心的培养非常重要,对自己缺乏信心会带来一系列的障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1、有些人把目标定得过高,当完不成目标时,就可以用目标太高来为自己开脱;而有些人把目标定得过低则总能轻易成功。这两种行为都是害怕失败的表现。2、缺乏自信心的人容易对自己的行为过分苛刻,用完美主义的形式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心理。3、自信心不足的人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事事不如人,所以总是容易抱怨和退缩。4、缺乏自信的人常常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寻求别人的认可或喜欢,如果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不同,就觉得一定是自己有问题,于是变得一味地逢迎讨好,结果使自己活得很累。自信心强的表现:自信心强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有应付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困难和危机对他们来说是挑战而不是威胁。所以,对自我能力的认同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决定自信心高低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个人觉得自己与理想中的形象是否接近。换句话说,自信心就是:“你觉得自己行吗?”自信心不足的人总觉得自己不行,不仅如此,他们往往会将一次失败泛化。例如,一次偶然的考试失败,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就会以为自己“很愚笨,没希望了“,并且从此一蹶不振。而充满自信心的人则能够正视失败,把原因归于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足。良好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广泛的实践、丰富的经验和他人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包括自己的表扬)来实现。但是,有些人在早期缺乏家长、老师和同伴肯定的评价,也缺乏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而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进而出现自信心的缺乏。对人们工作的肯定能大大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要想增强自信心,就不要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一味地自罪自责。相反,应该适时地肯定自己、激励自己、奖赏自己。1、自我肯定2、在实践中磨练自己3、体会自我的价值课堂练习:识别反面的感觉1.阅读下面这些对某些人的描述;2.假设他们是你管理的下属或你的客户;3.写下你对他们的最初的感觉;4.想象一下这些感觉将对你的管理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5.列出你觉得最难应付的那些人的特点,并说明为什么。·王某,男,44岁,工作没有上进心;喜欢讲脏话和黄色笑话;工作多年,但没有理想和目标;·张某,女,32岁,在家里遇到一大堆问题;觉得爱人不理解她;似乎很难与人相处,但觉得你是她的同盟;与她交谈之后你发现她是一个严于律人,宽于待己的人;·周某,女,36岁,属于中上阶级;观念传统,并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比如,她认为妇女就应该待在家里受制于男人,因为男人比女人强;她经常支使你为她做事情;·陈某,男,27岁,两年来多次自杀未遂,并称总有一天会成功;不听你的话并拒绝你对他的劝告;马某,女,25岁,同性恋者,刚被伙伴抛弃,感到万分沮丧;认为你是她的知心朋友。四、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1、合理化作用:又称文饰作用,是指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合理化作用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每种现象或事件的发生,都可用许多理由与方法进行解释。合理化则是从个体的心理需要出发,从一系列理由中选择其中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去特别强调,而忽略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古时候有个笑话,说得是一个吝啬的主人带了仆人外出,途经一所小店,主仆二人进去各吃了一碗面当作晚饭。作仆人的心想应该由主人付钱,就没有自己结帐。作主人的碍于面子,勉强替仆人付了钱,心里却极不情愿。出得店来,天色已黑,仆人点上灯笼,跟随在主人身后,慢慢向前赶路。主人因为刚才的事心里还在生气,便借题发挥,转身对仆人说:“你打着灯笼,却走在我后面,我怎么看得见路?”仆人一听,提起灯笼,脚底加快了几步赶到主人面前照路。哪知气喘未定,却听主人大吼一声说:“你好大胆子,居然走在我的前头,让我变成了你的跟班了。”仆人一听,便后退一步与主人同行,谁知主人气更大,停下来说道:“造反了,你这样子与我并肩而行,难道我们是平起平坐的吗?”仆人无可奈何,只好低声抗辩:“老爷,我走前也不是,走后也不是,平行也不是
本文标题:沟通方式与人际关系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5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