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讲义简化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志们,非常高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体会跟在座的各位消防支队的同志们一起交流学习。根据我个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会,我觉得在学习科学发展观过程当中,要突出实践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对一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一些学习和研讨。基于这些思考,我跟同志们共同交流的内容的七个方面,我逐一的加以解释,这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一、科学发展观涵义的哲学解读(一)“科学”的涵义我这里站在科学与哲学的对比当中突出科学的涵义,一个人学习科学和学习哲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学习科学的感觉是: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与此相反,学习哲学的感觉则是: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因为科学是把一些个别的现象,一些观察名词和单称命题,经过归纳推理,上升为理论名词和全称命题,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去解释现象和预见现象。但是哲学恰好相反,它是把人们当作不言而喻的、不证自明的、毋庸置疑的和天经地义的东西作为它批判的和反思的对象了。进一步讲,科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从而给我们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全部的思想。而哲学恰好相反,它是以科学给我们提供的关于整个世界的全部的思想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所以哲学就两个字“反思”。通俗的讲,按照我的理解,科学就是按照特定的规则来游戏,而哲学就是反思游戏规则本身。(二)“发展”的涵义什么是发展?在一般的意义上,发展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而表现出来的运动变化过程。但是,这里忽略了发展和人的关系。我认为,只有人才有发展的问题。人以外的其他物种都不存在发展的问题,自然界就是自然而然的、如其所是的存在着,地球总有一天都会毁灭,哪还有发展可言啊。我们把发展定义为“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何谓上升,何谓下降,何谓前进,何谓倒退,这里面体现了真善美的标准,这是对人来说的,离开物对人的关系,没有“价值”的问题。最根本的发展是人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三)“发展观”的涵义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它也是伴随各国经济社会的演变进程而不断完善的。发展观是意识层面的,是指导发展的原则和思想。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四)“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综合前面几个概念,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反思过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游戏规则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符合特定社会在特定时期(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发展需要的指导思想。所以科学发展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二、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怎么理解和把握,我认为现在要把全党的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中央十七大精神中来,十七大报告站在很高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做出了比较简明的、清晰的描述。十七大报告有这样一段话: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深入的分析理解这一段话的深刻含义,对于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以及坚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把它分解成三个不同的层面:(一)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来的。那么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什么?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对中国所处的阶段作出界定。十三大报告讲,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基础上,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把初级阶段的特征做出这样的描述:人口多,底子薄,十亿人口八亿在农村,还靠手工劳动搞饭吃。并且指出,要超越这个阶段,需要经过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认为,十三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就在于它做出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样的界定。为什么?因为我们今天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今天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两块基石,第一块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二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在二十年前对初级阶段的特征做出这样的概括,那么今天,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三十年,1987年到2010年,又过了20多年,这二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审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特征,过去我们说:人口多,底子薄,十亿人口八亿在农村,还靠手工劳动搞饭吃。那么进入今天这样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后,究竟有什么特征,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比如十七大报告里面讲,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历史起点就说明了我们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我们的GDP总量突破了20000亿美元,意味着我们在全世界排在第四位,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去年,我们的GDP总量突破了47000亿美元,超过了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后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历了各种风险的考验,大大的上了一个新台阶。虽然初级阶段还没有结束,但是已经出现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概括,具体表现为八个方面: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0年宣布的指标,当年人均GDP是854美元),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八个方面的特征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样的历史时期出现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告诉我们,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就不能不去审视这些问题,就不能不去化解这些矛盾,然而按照以往的发展理念,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化解这些矛盾的,因此,互换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维,科学发展观也就应运而生。(二)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国的发展实践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深刻”和“两个前所未有”。1、“四个深刻”:一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经过了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表层的、好改的、易见效的体制障碍大多已突破,现在面临的都是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是难啃的硬骨头,如所有制的改革如何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国有企业改革如何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结合?如何深化农村税后时代的改革?诸此等等;二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发生着空前未有的变动,包括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阶层结构、群体结构,特别是经济与社会结构严重失衡,社会建设大体滞后于经济建设5至8年。新的社会组织和阶层不断增加和分化,无论是传统的工人阶级或农民阶级都发生了新的分化和组合;三是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历经30年改革后,现在我们党面临的是一种全新的利益格局。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其核心或焦点都是利益矛盾,许多矛盾源于利益分配不公。表现为绝对或相对获益的社会成员、群体,与绝对或相对受损的社会成员、群体之间的矛盾。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诱发社会摩擦和冲突,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四是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深刻的经济、政治变革必然带来思想政治文化的大碰撞、大激荡。当前,各种文化包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汇合在一起,良莠并存,利弊共生,呈现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也是最复杂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格局,使我们党驾驭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峻的考验。2、“两个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所谓“机遇前所未有”的判断,源于我们党执政60年来,我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前所未有的成就: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中国开出的是一列“特别快车”。中国在当代世界经济和国际舞台上所发挥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所产生的影响力,都是空前未有的。这一切无疑让中国处于一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的机遇期。所谓“挑战前所未有”,源于我国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所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风险:一是“过多”,即贫困人口还很多,仍有2300万绝对贫困人口。二是“过低”,即人均GDP水平很低,目前我国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名在100位以后,甚至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三是“过大”,即收入分配以及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过大。四是“过高”,即付出的资源环境的代价过高,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此外,社会不公和社会矛盾所付出的社会成本过高,并由此带来了种种问题。五是“过弱”,即道德建设,部分干部的执政能力和作风建设显得过弱,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六是“过重”,即党内消极腐败现象仍处于比较严重的状况,成为威胁我们党在中国长期执政最大的政治风险源。这一切无疑让中国处于一个面临困难和风险的挑战期。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想抓住机遇,就必须应对挑战,我们先讲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危机”,危中有机,要能够化危为机,你才能抓住机遇。而如何化危为机、抓住机遇,在我国现阶段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口,其他矛盾和问题,都有可能因为人口问题而产生。我们跨世纪的时候就有人预测,未来的二十年中国面临着三个人口高峰的压力,对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的领域构成了一个整体上的冲击和压力。这是我们过去没有碰到过的。首先,人口总量的高峰,我们国家现在总体上还处在一个生育的高峰期。“十五”期间我们下达的计划生育指标是0.695%,0.695%对十三亿意味着我们国家计划内一年生育的自然人口是一千多万,再加上超生的、跑着生的、躲着生的、找不着的,加在一起估计一年达到1500万。姑且不论就业、社保、医疗、养老、教育、卫生等因素,单单粮食安全就是一个相当难以解决的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里面讲到:粮食是稳天下、安民心的产业,一定要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红线就是不能逾越的,一定要守住。其次,随着人口总量的高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也已经到来。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他们经历了资本主义发展二三百年,基本解决了养老、社保、医疗等基本保障以后,才出现人口老龄化。我国是改革开放刚刚有点起色,老龄化的问题就出现了,而且非常严重。国际上有个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是标准的老龄化,我们早就超越这个指标了,昆明去年的数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4%,人口老龄化了以后给我们带来什么压力,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养老、社保、医疗等方面。计划经济年代没有这个概念,到了市场经济年代,不保障就会有好多问题。我再说具体点,在座的各位我不知道有多少是独生子女,过去毛泽东年代相信人多力量大,尽情的生,三个、五个、十个、八个都是很正常的,有它的好处啊,国家社会没有保障,家庭可以为国家社会分忧。然而80后的一代怎么办啊?现在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生育结婚了,90后的进大学了。假如国家社会不管养老,他们的压力将非常大,两个独生子女结婚,面临双方老人需要供养的问题。第三,人口就业总量
本文标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讲义简化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