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尊敬的各位团友,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凉都--六盘水参观游览,我是你们此行的导游小许,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开启本次旅行。都说我们六盘水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现在就由小许带领大家走进我们的“三线建设博物馆”吧。1966年彭德怀在此担任总指挥指导三线建设,六盘水市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纪念三线建设取得的伟大成绩,我们便建设了国内唯一一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2013年8月17日,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开馆,是国内唯一一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分有室内场馆和室外文化广场两个区域,文化广场包括了当年彭德怀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陆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机车、机械设备等历史文物;馆内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并通过微缩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2013年8月17日,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开馆仪式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三线精神座谈会在中国凉都之都——钟山区三线建设文化广场举行,标志着全国目前唯一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正式落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事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极为困难,但是三线建设也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尤其是在贵州这块土地上。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三线地区包含了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的腹地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六盘水是“三线建设”西南地区的主战场,重要的煤炭基地、钢铁基地,是“三线建设”滚滚浪潮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既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三线文化底蕴,更是三线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弘扬者。饮水思源,钟山区作为六盘水的中心城区和城市核心,在今天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率先小康的历史使命中,正是凭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三线精神的激励,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勇攀高峰,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一个又一个灿烂的辉煌!也正是对三线精神的传承,对三线文化的挖掘,钟山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之源,文化之根,为“跳出煤、超越煤”,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打造现代特色都市找到了路径。六盘水市因地处贵州西部的乌蒙山区,又蕴藏丰富的煤矿资源,具备成为战略基地的种种优势,也成了“三线建设”西南地区的主战场。上世纪60年代,火车把中国东部大城市里重要工厂的专家与装备拉进了贵州的深山当中。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水城水泥厂、水城发电厂等一批国有重点企业和项目在六盘水应运而生,使六盘水从封闭的农业小城镇迅速发展成为一座新兴开放的工业城市。据参与建设的老工人介绍,当年,国家通过火车将一批批重要机械、大型设备和大量的建设者拉进六盘水。共有1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走进这个深山中的城镇,支援建设。按照他们的说法,六盘水就是一个用火车拉进来的城市。饮水思源,不忘历史,追忆三线。三线是钟山的根与魂。感恩的钟山人,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念念不忘三线建设者们为六盘水、为钟山区做出的伟大而无私的奉献。拼搏的钟山人,正星火相传宝贵的三线精神,朝着率先小康,迈着坚实步伐,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相信通过这次参观,大家也对三线建设博物馆有了一定的了解吧!希望大家勿忘历史,记住这段难忘的岁月。好啦!饱完了我们的眼福,接下来就让我小王带大家饱饱口福吧。出了博物馆我们刚好就可以沿着老城的街道,尽情的品尝色香味俱全的本地特色小吃--老城烙锅和水城羊肉粉。饱了口福,接着就我们一起沿着时间的索道领略一下四季的六盘水吧!春季的六盘水,无论是在玉舍国家森林公园,还是盘县火铺、野鸡坪,或是在号称“贵州屋脊”的韭菜坪等地,您都可以尽情观赏满山杜鹃的浩瀚,随处可见杜鹃映日、杜鹃花廊、杜鹃树王、林间草场、山间涌泉等迷人风景,“繁似锦,艳如枫,蕊绽多娇别具容,
本文标题: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83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