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清】龚自珍
咏史清龚自珍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借古讽今。•2、了解作者敢于批判现实的勇气和魄力。教学重点•1、诗文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批判和讽刺效果。•2、理解诗歌引用典故的意义。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启蒙思想家。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举人。任内阁中书。道光九年(1829)成进士。历任宗人府主事,礼部主客司主事。终因屡触时忌,于道光十九年辞官南归。不久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龚自珍是嘉庆、道光间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学者,主张改革弊政,抵御外侮,曾积极支持林则徐禁鸦片烟。诗、文、词各体兼长,其诗善于抒发感慨,议论纵横,想象丰富,豪放瑰丽。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龚自珍一生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岁以前,在家学习经文、文学。他自幼受母亲教育,好读诗文。从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大学。12岁从其姥爷段玉裁学《说文》。他搜辑科名掌故;以经说字、以字说经;考古今官制;为目录学、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上,也显示了创作的才华。13岁,作《知觉辨》;15岁,诗集编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19岁,倚声填词。以上可以说是对龚自珍20岁以前学习的概括总结。第二个阶段•20岁至28岁,应乡试至入仕时期。龚自珍21岁,编词集《怀人馆词》3卷、《红禅词》2卷。显示了他绝异的才能。二十三年(1818年)又应浙江乡试,始中举,主考官为著名汉学家高邮人王引之。次年(1819年)应会试落选,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开始入仕,任内阁中书。这时期他逐渐接触社会政治现实,并从科试失意中体验到政治腐败,产生了改革的想法,并跟从刘逢禄学习《公羊传》,作品多伤时、骂坐之语。他写出了《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尊隐》、《平均篇》等政论文。第三个阶段•29岁至去世。嘉庆二十四年会试落选后,他又参加五次会试。道光九年(1829年),第六次会试,始中进士,时年38岁,继续担任低微的官职。48岁,辞官南归(道光十九年,1839年)。50岁,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时为鸦片战争第二年。这一时期,他对政治现实认识日益深刻,提出不少改革建议,写出许多著名评论,许多诗歌和散文名篇也写于这一时期。著名评论如《西域置行省议》、《阮尚书年谱第一序》、《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古史钩沉论》等。也有不少文学散文名篇,如《书金伶》、《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病梅馆记》等。他的许多著名诗篇,如《能令公少年行》、《咏史》、《西郊落花歌》和《己亥杂诗》等,也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文学创作•龚自珍的文学创作,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龚自珍认为文学必须有用。指出儒学、政事和诗文具有共同目的,就是经世致用。他认为诗和史的功用一样,都是对社会进行批评,文章、诗歌都和史有源流的关系。因此,选诗和作史的目的,就是进行社会历史批评。所以他把自己的诗看成“清议”或“评论”,从这一诗论观出发,他认为诗歌创作的动机是由于“外境”即现实生活所引起。龚自珍的诗和他的诗论是一致的。他打破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绝少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总是着眼于现实政治、社会形势,抒发感慨,纵横议论。他的诗饱含着社会历史内容,是一个历史家、政治家的诗。他从15岁开始诗编年,到47岁,诗集共有27卷。诗作特色•政论、抒情和艺术统一他的许多诗既抒情,又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丰富奇异的想象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灵气怒”等等,习见的景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动人耳目,唤起不寻常的想象。•形式风格多样自觉地运用诗歌的多种形式,实际他写得多的还是五七言“古体诗”和七言的“近体诗”,而以七言绝句为大宗。一般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这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写于道光十九年(1839)的《己亥杂诗》315首,独创性地运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内容无所不包:诗人的旅途见闻,以及生平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因而成为一种自叙诗的形式。它们还可以作为一首诗单独欣赏。使七言绝句成为一种最轻巧、最简单、最集中的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体式。复杂深刻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是龚诗风格多样化的基础。他的古体诗,五言凝炼,七言奔放;近体诗,七言律诗含蓄稳当,绝句则通脱自然。•语言清奇多彩不拘一格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般来说是自然清丽,沉着老练,有杜韩的影响,但有些篇章由于用典过繁或过生,或含蓄曲折太过,不免带来艰深晦涩的缺点。•龚自珍先进的思想是他许多优秀诗篇的灵魂。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使龚诗别开生面,不同于唐宋诗,开启了近代诗的新风貌。龚诗在当时欣赏的人不多,它的影响始大约始于晚清,主要由于它的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抒情与政治议论相结合。散文特色•龚文的表现方法一般很简单,但简括中又有铺叙夸张,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的散行中有骈偶,有的瑰丽,有的古奥,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散文的新风气。龚自珍的文在当时比诗有名。除了几组学术论文外,它们重要的一部分是不同形式的政论文。有些“以经术作政论”,这些文章都是用《春秋》公羊学派的观点与现实的政治联系,引古喻今,以古为用。如《尊隐》。有些则是直接对清王朝腐朽统治的揭露和批判,如《明良论》;以及各种积极建议的篇章,如《对策》。另一类是讽刺性的寓言小品,如《病梅馆记》。还有许多记叙文,记人、记事、记名胜、记地方,如《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词作特色•龚自珍的词也很著名。但是实际上,他的词没有摆脱传统词的影响,偏重于词的言情本性。他也写了一些抒发感慨怀抱的词,如〔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抒发孤独而自豪的感情;〔凤凰台上忆吹箫〕《丙申三日》写与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感慨;〔百字令〕《投袁大琴南》写与袁琴南儿时同上家学的情景;〔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写思想上剑态和箫心的矛盾,有志于作为,又思退隐,留恋山水。写作背景•道光五年(1825),正是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15年。当时清王朝腐败透顶,官场上或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或不学无术,流连声色,放荡奢华;士林或趋炎附势,谄媚帮闲;或苟且偷安,明哲保身。总之,腐气颓风,笼罩朝野上下;而气节廉耻沦丧殆尽。龚自珍当时在杭州守母丧期满,客居江苏昆山。作为近代启蒙思想家,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腐败堕落的世风,不禁义愤填膺,忧患重重,便托“咏史”之名,写下这首七律,讽刺鞭挞丑恶的现实,以警醒世道人心。本诗虽名“咏史”,实为讽今。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首联:“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在繁华富庶的东南,那些“名流”在声色场、名利场中彼此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制造许许多多无聊的恩恩怨怨。•这两句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沽名钓誉、互相标榜的风头人物。他们大多为依附权贵门下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这些人没有见识,没有理想、更没有操守,既彼此勾结,又互相排斥,终日以争名逐利为业,即诗中所说的“恩怨”。“金粉”,古时妇女化妆用的铅粉,这里指繁华绮丽的生活。“东南十五州”,泛指江南富庶之地。这两句用“金粉”来衬托那些所谓名流们的庸俗生活。而“金粉”又是这些人追逐的对象。此句言外之意是:当权派们一心只为无穷的私欲而争斗内讧,却无半点心思去想列强外侮、国困民贫的危机来临。•颔联:“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同大官僚、大盐商关系亲近的狎客,把持了全部地方政权;摇着团扇的轻薄才人,占据着朝廷高位。•“牢盆”:煮盐的工具,这里指盐商。“狎客”:封建帝王或大官僚特别亲近的幸臣或门客。“全算”是全局的意思。“团扇”:原指古代宫妃、歌妓们常手执白绢圆扇;“才人”:原是宫中的女官。但这里的“团扇才人”是对轻薄文人的贬称,指不学无术而行为卑污的贵族子弟。这一联紧承上联,还是说的“金粉东南十五州”里的事情。一方面是特别善于钻营、唯利是图,在政治上毫无操守的狎客们在呼风唤雨;另一方面,纨裤子弟尽管流连声色、生活腐化、万事不做,却可以高踞政权的上层。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时代多么令人绝望和窒息。•颈联:“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读书人都远远地避开,不敢说话,因为害怕文字狱;即便有人著书,也不过是为了养家糊口。•这两句:一则抨击清王朝钳制思想,厉行文字狱的高压政策,使思想界言论不自由,动辄得咎,人们只好缄口不言,万马齐喑;二则批判文人胆小怯懦,苟且偷安,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软弱风气。只要一涉及议论时事,立刻谈虎色变,生怕文字狱降临自己头上,马上离席回避;著书立说,只讲纯学术问题,全与经时济世、时政民生无关,只为谋求衣食饭碗。这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他们没有“狎客”、“才人”那样的无耻钻营,但也是一种庸懦的苟且偷安。•此二句充分体现了作者敢于揭露、批判现实的勇气和魄力。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清朝是最为酷烈的。尤其康、雍、乾三朝更是发展到极端。知识分子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杀掉的不计其数。这使整个社会都生活在极为恐怖的气氛中,特别是知识分子,更不敢稍有挣扎。许多人只好扎进故纸堆中寻求安慰。不敢面对现实,更无法面对现实。在这样铁屋一样的黑暗中,龚自珍敢于发出这样的呐喊,其勇气确实非同小可。联系上面两联,就是说,清朝的社会之所以死气沉沉、毫无生气,除了那些无聊、无耻、无所作为的名流、狎客、团扇才人们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字狱。龚自珍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他的勇气,还表现了他的锐利、独到的眼光。他是一个清醒者。一个“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醒者。•尾联:“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像田横及其部下那一类刚勇猛烈的中国人都哪里去了?难道他们归来就能加官封侯吗?•如今在那些东南名流中,再也找不到象古代田横和他的门客那样有骨气的人了。这是对当时那些奴颜婢膝、醉心功名利禄,而向清朝统治者卖身投靠的士大夫的讽刺。这里用了一个典故。田横是楚汉相争时齐国的贵族,曾经占据齐国旧地,自立为齐王。刘邦消灭项羽之后,田横带领五百多人逃入海岛。后来田横因不肯归顺刘邦而自杀,其手下五百多人也全部自杀而死。作者引用这个典故意在讽刺那些名流人物,只知奔走权贵,毫无廉耻。作者忧愤之情难以自抑,诗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艺术特色•龚自珍是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主张经世致用、改革内政。他在这首诗中揭露当时的政治黑暗,痛斥东南地区一批庸俗鄙劣、祸国殃民的所谓名流人物。在艺术上,这首诗虽然是议论时政之作,但并不以议论为主,也不作具体、详细的刻画描绘,只是概括地指出现实中的黑暗现象。抒发情感,表明态度,观点鲜明,语言淳厚有味,避免了一般议论的枯燥和单调。用典亦贴切自然。最后一问矫健有力,劲透纸背。•咏史诗一般是述史事来借古讽今,以古鉴今,结构上也多是先叙史事或人物,再发感慨议论。但此诗却不落窠臼,前三联都直刺现实,而结尾才引历史典故,将叙史与议论融为一体,使今与古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立意、章法都新颖别致。此外,笔锋凝重而犀利,意境阔大而深邃,结构巧妙而严谨,也是这首律诗不同凡响之处。思考与赏析1、“避席”一联,后人视为警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引用田横五百人的典故有何作用?言外之意是什么?•引用田横五百壮士这一充满壮烈情调和铮铮骨气的典故,既是点题,更是讽刺:统治者玩弄士人于股掌之间,使士人变成苟且性命之辈;而所谓名流人物,只知奔走权贵,毫无廉耻,社会骨鲠忠贞之士日渐消亡。•作者借历史典故赞扬田横及其义士们不为苟活而屈节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以扣“咏史”题面;潜台词却是感叹当今世上再无田横这类义士存在了,相反,充斥在当权者要津的“名流”士大夫们,全都是一帮或沽名钓誉、利欲熏心,互相倾轧,阿谀
本文标题: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清】龚自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9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