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教师在编必考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终身教育:20世纪60年代后提出的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全民教育: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学校文化:美国华勒最早提出,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创造出来的,并为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观念文化是内核和灵魂。遗传素质: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状,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2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方针: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学制(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体现了国民教育的实质。教育体制: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继续教育: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机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正确的作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的,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活动课程: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核心课程:以个人或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为核心,将其它学科的内容围绕核心组织起来,由一位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隐性课程: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地,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有关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课程设置是中心和首要问题。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校本课程: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选用的课程。教学: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4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指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德育: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德育过程: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5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价值澄清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班级管理: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课外,校外活动: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学研究: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实验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地反映。抽象逻辑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也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得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创造性思维: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6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特殊形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理智感: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一般能力: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创咋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人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性格:人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实验法: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7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遗传: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肤色,身高,体重等。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认知方式: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归因: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以及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和调控方式的综合。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它活动的影响。知识的表征: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8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策略:教师采用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程序教学: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传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微格教学: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拍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特点是训练单元小。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本文标题:教师在编必考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3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