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小企业在越投资的风险性分析--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选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参考文献(一)课题来源自选课题(二)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研究还是近年来的事情,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也很少针对中小企业这一特定群体。因此,在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研究方面,我国总体上还处于研究的初期阶段,可查找到的文献也不多。陈宁(2011)在《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防范——以哈杉鞋业为例》一文中指出,跨国经营风险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中小跨国经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防范风险、加强对外投资的风险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我国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他通过对哈彬鞋业在俄罗斯投资取得成功这一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成功案例的剖析,发现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要降低风险,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协调好与东道国政府、社区及其当地民众的关系,提升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谋求行业制胜点。[1]李媛(2011)则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及防范。她在文中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水平的现状,并指出跨国经营风险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对外投资的中小跨国经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她在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利益相关者与对外投资风险的关系后发现,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是由中小跨国经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引发的风险。故应在对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及其来源划分层次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综合的、系统的、持续改进的由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三方联动的中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防范体系。[2]林昌华(2010)则结合后金融危机这一特定时代背景和经济环境,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分析中小企业走出国门对外投资所面临的机遇和可能的风险因素,并给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议。[3]罗鹏、罗菲(2006)通过统计数据发现进行对外投资、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出生率高,关闭率也高,而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中小企业的经营业主没有充分认识到国际市场的风险,没有及时采取防范对策。这些风险主要包括:进入风险、资金风险、管理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贸易摩擦风险、收汇风险等。因此他们认为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对策主要是中小企业从自身出发,加强管理,规范生产,同时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以及金融部门的作用。[4]刘秀荣(2008)在《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的预警与管理》一文中指出由于中小企业在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东道国经营环境的不了解,信息不对称使得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她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实际,构建了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尝试去化解和规避风险。[5]衣长军(2005)则针对福建省的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及防范进行了分析.其在《论福建省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策略与风险防范》一文中指出跨国经营是我国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小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实践活动愈趋活跃,但总体来讲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在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中小企业的特点,对本省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的内容、思路、特色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引导实践。[6]杨丽梅(2006)则特别提出了中小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要注意防范政治风险。她认为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渐成潮流,向海外投资也在迅速增加。因此,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而风险防范便是其中之一。走出去的企业不仅面临各种商业1风险,而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家风险越来越成为企业对外投资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对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应从企业和国家两个方面共同入手,加强投资者的风险自我控制。[7]刘澄,王大鹏(2011)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不能忽视体制因素的影响。他们认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迅速,但是面临着体制性的风险和商业性的风险,因此在体制方面需要理顺中国对外投资管理体制,调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降低体制性风险。企业需要建立对外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防范和管理策略,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等外部机构的作用。[8]张婷(2011)在《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微观风险研究——以“温州哈杉”为例》一文中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微观风险。她指出国内市场的日益饱和让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逐步缩小,为求生存与发展,将投资转向海外已经成为中小企业首选的自救方式。对外投资中的风险对中小企业来说,既是生死攸关又是不可避免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为基础,分析了其对外投资存在的微观风险,最后针对各个风险,提出了几点风险应对措施。[9]李巍(2010)则关注于中小企业进行海外投资选取的投资类型和投资方式不同,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同。他在《不同类型对外投资的经济及金融风险分析》中针对不同类型对外投资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金融风险的影响展开系统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支持理论模型的推论,对外直接投资及非FDI投资的流出会引致国内金融不稳定程度的显著上升;对外直接投资会导致国内实体经济的不稳定,且随着一国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其边际影响会随之上升,但增加外汇储备在广义货币中的占比会降低国内实体经济的风险;若对外非FDI的投资收益出现大幅亏损,实体经济增长就会出现波动。理论模型的推论进一步提示,无论源自投资母国还是对象国的数量型对外直接投资资本管制,都非但不能消除或减轻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不稳定程度,而且会增加发生危机的可能性。[10]黄文荣(2007)则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指出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他认为对外投资风险管理成功的重要标志是有效控制对外投资风险,具备较强的风险应变能力。内部审计可以帮助管理层发现、评估对外投资中的风险因素,促进建立完善、恰当的风险管理过程及程序,推动这些过程和程序充分地运作,以保持有效的控制。[11]国内学者如熊小奇(2003)关于海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的研究,从风险防范的大系统出发,为海外投资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12]李福胜(2006)对国家风险:分析·评估·监控的探讨将国家风险界定于政治社会、经济金融、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等领域,从国家主权角度进行风险评估。[13]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投资促进国别/地区系列报告等都是围绕企业跨国经营所关心的风险问题进行阐述。在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方面,张其仔(2007)在其《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一书中,将网络理论应用到中国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及防范领域,指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和外商建立合资合作企业、实施出口战略和进行海外投资三种方式,逐步建立一个网络,积累一定的经验与资源,从而走向国际市场[14]。不少学者将国际贸易领域的比较优势理论引入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如宣鸿翔(2004)在借鉴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移植和扩展,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必须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规避风险[15]。还有学者从技术反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反技术锁定理论,如周云洁(2006)和尹涵龄、张先林(2004)等认为面临技术锁定的中小企业应积极开展对发达国家的“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以实现技术的反锁定,以达到减小投资风险,提高竞争力的目的。[16]在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方面,我国的研究成果也不多。程惠芳(2004)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研究。在对浙江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她写成了《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一书。该书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过程、管理与组织结构设计、区位与产业选择等方面进行了阐述,2论述了外汇政策、技术竞争力的影响,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决策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博弈。该书还对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行了分析。在对比跨国并购和新建投资两种方式、借鉴日本和意大利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验和总结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后,程惠芳提出了民营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三种模式,即在海外设立销售公司的模式、本土化模式和核心技术模式。[17]杜奇华、卢进勇(2003)合著了《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操作手册》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实务性著作。该书介绍了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动机、方式和管理方法,阐述了政府对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和法规,探讨了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环境及如何培养其竞争力,分析了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和策略等。[18]“走出去”的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规律,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历史还不长,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也还不多,研究资料缺乏,理论不成熟,目前我国有关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很欠缺,仅有的研究也很零散。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关于中小企业理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中小企业存在理论的研究,而对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研究较少,针对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文献就更少了。不少学者都是通过对一些经典的对外投资理论进行扩展来解释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如用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来解释部分拥有技术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用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说明,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庞大的小企业,由于拥有小规模技术,在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也有很强的活力。[19]在对外投资风险方面,学者普遍认为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法律、宗教、经济、金融、外债等多个层面,表现为战争、政变、冲突、汇率波动、自然灾害等,对企业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可能采取罚没、收归国有、禁止出入境、废除债务、毁约或强行终止合同、汇率损失、人员安全等。直接风险与东道国政府密切相关,政府在企业和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取和保持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波特),政府能通过经济政策影响产业环境(邓宁),东道国的态度及政策的持续性将直接影响企业是否能准确执行生产安排。[20]文化冲突所引起政治对立和经济波动,会使企业国际商务成本增加(萨缪尔.亨廷顿)[21]。此外,在没有强有力的财产权的法律保护条件下,国家风险更令中小企业担忧(格拉斯.诺斯)。[22]美国学者把风险管理的对象局限于纯粹风险,他们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风险处理上。梅尔和赫奇斯在他们的著作《风险管理:概念和应用》(RISkManagement:ConceptandApplication)中认为,风险管理的目的与经营的目的是一致的。与生存、效益、发展和社会责任等经营目的相适应,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控制实际或潜在的损失。[23]格林和塞宾在他们的著作《国际企业中的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inInternationalCorporations)中认为,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企业财务稳定性的同时,尽量减少因各种风险的损害所支出的总费用。若从另一侧面来看,风险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在较长期间内,减少纯粹风险支出的费用,控制每年风险费用的变动幅度,并把这一幅度控制在规定的最高限额之内。在这种基本目的的范围内,还要附带一定的特殊目的,那就是保护人的生命和人们的资本价值,维护财产不受损失,防止既得利益的丧失,排除发生损失的因素和条件。在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目的的问题上,还有特殊情况,即包括在特定的预算范围内,防止可能发生的损失,以及适应企业的需求,请求保险业的协助。[24]著名的风险管理顾问费利克斯.克洛曼(H.Felix.Kloman)和约维.海门斯(Y.Haimes)对企业风险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系统,在这样一个系统中,企业风险管理者处于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的中心位置,该系统不断地向风险管理者发送有关企业风险和不确定的信息。反过来,风险管理者也连续不断地把关于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反馈信息传递给组织的有关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25]3英国学者关于风险管理的定义则侧重于经济控制方面。班尼斯特(J.E.Bannister)和鲍卡(P.A.Baeutt)在他们的著作《风险管理实务》(PracticalRiskManagement)中认为,“风险管理应对
本文标题:中小企业在越投资的风险性分析--开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58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