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特点及对策建议
1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特点及对策建议李菲前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1997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减少,加上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近年来,在农产品需求制约问题凸现,农产品的总量扩张已很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农民收入一度较高增长的环境不复存在,农民收入缓慢增长,已经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不利因素成为共识,人们期望能够寻找出一条使农民收入增长重新加速的途径。以农民工资性收入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劳务经济的强势发展,成为农村农业经济景气持续下降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已呈现出愈来愈大的影响作用。我省作为一个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的大省,劳务收入在农民的收入构成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以劳动力外出就业为标志的劳务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渠道,对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对农民收入的增加、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推进加快全面小康的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2第一章甘肃省劳务经济的特点1.1输出地域分布广由于东部省份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给予的各项倾斜政策,其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与内陆省份的发展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并由此极大地吸引和决定了内陆省份农村劳动力的流向。根据甘肃省农调队的调查资料显示,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总量达到2008.9万人次,转移的方向以省内和省外为助学。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省在省内的务工的人员逐渐在增大,并且近两年还出现越来越多的出国务工现象。大量的务工人员外出务工,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改善了自身和家庭的生活条件,而且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从农村居民外出劳务收入看,调查显示,外出劳务的收入越来越多。1.2输出规模大据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我省已成为我国劳务输出大省份,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300万,而且预计以后还将以100万人的速度增加。农民进城务工因城乡经济体制变化而兴起,其规模因农业内部的推力和外部拉力而迅速扩张,就业结构由单一的以二产业占绝对地位逐步向其它产业领域全面拓展。调查表明,2005年当年由农业转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总量为408.6万人,其中在本省内转移的数量为275.1万人,转向外省的数量为245.5万人,占54.99%。从转移的行业看,转向工业的达145.3万人,转3向建筑业的达到98.0万人,转向交通运输邮电业的为21.1万人,转向商业、饮食服务业的98.5万人,转向文教卫生事业的21.3万人,转向其他非农行业的36.4万人。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这些行业技术要求不高,与他们自身的素质相适应。1.3文化素质偏低文化程度越低,外出就业率越低,相应地,其劳务收入越少;反过来,劳务收入高的劳动力是那些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据相关分析,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与转移率(外出就业率)呈高度正相关,其相关系数高达0.9595。在转移的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22.16%,初中文化程度占72.95%,也就是说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到了84.11%,由于这部分人文化水平低,外出务工带有很大盲目性,因而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也比较少。受过各种专业培训的劳动力只有78.7万人,占25.84%,绝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培训。这种状况不利于进一步向其他文化技术要求高的行业转移。再从农村居民劳务收入分组的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看,劳务收入从低收入组到高收入组,其高中以上程度的劳动力占全省高中以上程度的劳动力在各组的比例分别为17.4%、18.2%、20.6%和26.2%。结合以上劳动力素质越高转移率越高的分析判断,可以明显看出,高素质劳动力是提高外出就业率和劳务收入的关键因素。1.4流动的无序性4农民外出务工的无序性,是当前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必然阵痛,是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双重因素影响下的必然结果。它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出务工方向的盲目性。在目前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城乡壁垒尚未打破和政策引导缺乏应有机制的条件下,农民外出只能是“飞行军”和“游击队”,没有组织、没有信息,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近年来虽然我省各级政府号召有组织开展外出务工,其组织化程度也不到15%。二是寻业的不确定性,也称为“不稳定性”或“兼业性”。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很大部分农民在农忙季节不得不回家,而且在土地流转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具有“农民”身份的外出务工人员还得及时回家“务农”,农活干完,另谋职业,而且是“有活就干,无活则散”。三是就业空间上的失衡状态,主要表现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和目前城市就业压力短期难以缓解,给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空间上的失衡。现阶段农民进城就业空间有缩减的趋势,反过来又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国家信息中心的一项农民家庭问卷调查表明,由于农民外出打工处于无序流动的状态,所带来的农村家庭收入流也缺乏足够的稳定性。调查还显示,有67.96%的外出打工家庭担心打工收入没有保证,成为农民外出打工的最大障碍。打工收入增加困难和打工机会缩减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农民外出的信心。调查显示,有45.91%的农村家庭对2001年外出打工机会做出了变差的判断,只有32.l%的农村家庭存在2001年外出打工机会向5好的预期。可见,农村家庭对劳务收入未能形成稳定的收入预期。第二章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2.1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省级牵头协调,市(州)为中心,县(市、区)为骨架,广大乡镇为基础,建立统一的省、市、县、镇乡四级劳动力就业市场,变农村劳动力的自发盲动为市场组织的有序流动,形成城乡结合、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网络。按照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乡镇侧重提供劳动力供给信息;县、市、省三级侧重搜集整理提供大量省内外劳务需求信息;逐步建立起劳动力市场登记发布系统和宏观决策系统,准确反映劳务供求信息,不断扩大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加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硬件、软件建设,不断完善市场功能。要狠抓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培训、代管档案、代办社会保险、调处劳资纠纷等多项目、多方位的服务,并做好劳务需求的动态监测工作。要运用计算机网络,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时效。要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市场运作,保证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和运作有序,促进劳务场健展。2.2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以城镇化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甘肃省情最大的特点是乡村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2001年全国城镇化水平为37.7%,而甘肃只有30.8%,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6.9个百分点。因此,根据甘肃的省情要积极、稳妥、快速6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必须实施以城镇化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合理发展与改造大城市,大力发展中等城市,积极扶持并稳妥大量地发展小城镇,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加速实行多元城镇化战略,根据国家多元城镇化战略规划,编制好全省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发展规划,各级也都要制定好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在规划中到赶{吸纳农村人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要达到55%,要使大约1600乡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市镇人口。我省的城镇发展和建设中,首先,要有大城市建设目标,实施长株潭融城计划,使其成为一个吸纳农村人口的典范;要围绕交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前景,搞好重点城市的规模扩大建设,其一是长江水道上的岳阳市,其二是铁路交通交汇地怀化市;在洛湛铁路完成后,还要在益阳、娄底、邵阳、永州中选择1-2个市,重点搞好城市规模的扩大建设。发展目标是要使全省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扩大到8个以上,甚至12个。其次是对县级市镇实施扩张性建设,吸纳农村人口。再次就是要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中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是工农、城乡的交汇点,加速中小城镇的建设有利于发展和繁荣城乡生活,增加就业。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民,就是使从事农业活动的人数和时间减少,而其他活动增多,这是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己清楚地证明这一基本经济规律。充分认识这种发展趋势,有助于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有研究证明,劳动力从低部门(农业)向7高部门(二、三产业)转移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2.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扩大劳动力需求甘肃省情最大的特点是乡村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2001年全国城镇化水平为37.7%,而湖南只有30.8%,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6.9个百分点。因此,根据甘肃的省情要积极、稳妥、快速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必须实施以城镇化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合理发展与改造大城市,大力发展中等城市,积极扶持并稳妥大量地发展小城镇,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加速实行多元城镇化战略,根据国家多元城镇化战略规划,编制好全省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发展规划,各级也都要制定好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在规划中要把吸纳农村人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要达到55%,要使大约1600万乡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市镇人口。我省的城镇发展和建设中,首先,要有大城市建设目标,实施长株潭融城计划,使其成为一个吸纳农村人口的典范;要围绕交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前景,搞好重点城市的规模扩大建设,搞好城市规模的扩大建设。发展目标是要使全省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扩大到8个以上,甚至12个。其次是对县级市镇实施扩张性建设,吸纳农村人口。再次就是要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中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是工农、城乡的交汇点,加速中小城镇的建设有利于发展和繁荣城乡生活,增加就业。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民,就8是使从事农业活动的人数和时间减少,而其他活动增多,这是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己清楚地证明这一基本经济规律。充分认识这种发展趋势,有助于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有研究证明,劳动力从低部门(农业)向高部门(二、三产业)转移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2.4强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组建与农村劳动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必须指出的是,培训农村劳动力,必须把指导思想真正放到直接为农村经济服务和为转移就业上岗服务上来。着力点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增强农民外出劳务的竞争能力。加快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过程。强化职业技术培训,首先必须明确职责,由主管部门负责,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政府负责各项协调和保障工作,强化对转移前的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主的各项培训工作。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个环节同时入手,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扩大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层次,职业培训不仅要符合农业发展需要,也要符合市场对劳动力的需要。要提倡并积极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培训资格证书并重的劳动用工制度,制定岗9位培训标准,使各类岗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农业部、劳动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建设部从今年4月份开始在调研的基础上着手共同制定农民工培训规划。一项着眼于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农民工培训规划,推出《2003一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特别是做好对贫困地区农民进行的培训工作,这是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50.8%,这部分劳动力出去很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是临时性的、日工资低的工作。根据贫困监测调查,与文盲相比,有小学文
本文标题: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特点及对策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7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