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用生态自然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1用生态自然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人类与自然发展观的演进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出现人们对人类发展与改造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自然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而逐渐的变化、加深、发展。(一)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是指以人类的价值尺度来解释和处理整个世界的观点。其主要观点是,一切服从于人类,以人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人定胜天”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人类中心主义者考虑问题时,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去操纵自然,其结果是改变了自然环境状态,恶化了自然环境质量,引发了生态系统的变异和退化。一些“人祸”(诸如核污染、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的发生即源于此。这种哲学观的问题就在于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末倒置,反映出人类中心主义在不断的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面前仍然顽固不化的心态。人类原本生于自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到底,这种传统发展观存在的致命弱点,就是人类的“为所欲为”。人类中心主义影响的最大化,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最小化。因此,人类中心主义下的发展观是一种逐渐弱化、最终被自我否定的发展观。(二)自然中心主义发展观2这是生态原教旨主义的世界观,其主要观点是,客观世界的一切完全流于自然,人类应当任其按照既有的自然形态和规律发展。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附庸,人类必须听天由命。当今西方国家不断地有人使用暴力方式,阻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良性的改造,就是这种激进的生态哲学观指导的结果。这种观念的实质,是人类崇尚的“无为而治”的人生哲学。人类在自然面前,缩手缩脚,面对自然力的危害,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消极的发展观很难保证人类在“天灾”面前有所作为,只能逆来顺受,甘当自然的奴隶。如果这种哲学观主导了人与自然互动的进程,人类的智慧终将泯灭,人类改善自然的能力终将丧失,照此下去,人类只有退化到“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时代。显然,自然中心主义的发展观是完全忽略人的地位、人的价值的观念,是把人类降低到动物乃至植物的物种层次的哲学观,是最终人类连自身的存在也找不到合理位置的观念。这显然是一种根本实现不了的发展观。(三)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观人类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根本不存在以谁为中心的问题。不论自然的演化过程,还是人类的发展过程,都存在着必然的不可违背的生态原则和生态规律。人类不可强迫自然改变,自然也不可能不被人类改变,人类要按照生态要求,有限度地、有理性地调节与自然的关系,在确保生态优化的前提下改进自然。在这种哲学观指导下,人们不断地创新自我实现和维护生态的思3想。有学者提出“循环经济”的名词,阐释生态经济的实践;有学者提出“生态生产力”的概念,论述生态规律指导实践的价值。所谓环境是稀缺资源,资源蕴藏着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二、可持续发展观概述(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出现及其含义在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持续发展”概念在近20年内逐步形成。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其《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次把“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情况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在此前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4年的“地球的未来”会议、世界观察研究所,1991年6月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于发展部长级会议”、1992年6月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及有关的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和许多专家学者,也都对“持续发展”作出了相近的解释。(二)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社会目前的发展不应对保持和改善未来的生存的前景造成危害。它的提出对全球新发展战略的形成意义重大。首先,它对经典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旧模式既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使发展本身难以持久。改变现行发展战略,走持久发展之路,目的是为当代人及后代创造一个有效的生存环境。其次,它是全球环保战略规划的新发展,近年来在人类努力下,改善和缓解了局部环境问题。但全球化的和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仍在不断恶4化。“持续发展”的提出,是对以往全球问题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全球一体化的必然结果。(三)可持续发展观中“发展”的理解在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框架下,对“发展”概念的理解需要实现一个从“无自然的人类发展”到“有自然的人类发展”的范式转换。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强调自然界本身具有发展权。与以往从“人类中心主义”角度考虑发展问题不同,新的发展概念是一自然生存权作为重要前提的。这是说,不仅人类,而且自然界的其他要素――从生物的种到生态系统――也都是的不容否定的生存发展的权利。这一命题乍看起来似乎荒诞不及,但实际上保换了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事实上,如果只承认人的生存发展权而不承认自然的生存发展权,那么大多数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可以在保证人的生存的理由下正当化和合法化。传统工业文明正是从这里引发了各种侵犯自然的恶果。导致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第二是强调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自然生态文明观指出,人类所得到的发展实际上包含了自然成本在内的发展而不是不计自然成本的发展。以往的发展概念趋向于单向地显现人类征服自然所获的的经济利润,却掩盖了在自然资源环境上的巨量成本和不可估计的亏损。工业文明的发展的许多结果己经表明,今天的自然成本的过度丧失在将来也许花费成倍的代价也难以补偿。因此,在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中,那种不计自然成本、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增长不再有理由被视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的发展只能属于那种最顶限度地消耗5自然成本并有效保持了自然持续性的人类社会发展。(四)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寻求平衡但是值得辨析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的自然生态发展观,不等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去消极地顺应自然。以舍弃人类社会根本发展为前提的自然发展同样不是自然生态发展观要求的。自然生态发展观既是高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又高于一切前工业文明的被动的适应自然‘物竞天择’的发展观。我们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狭隘地只从环境资源保护角度来看环境资源问题。事实上,孤立地就环境而论环境,脱离了人类社会的自身需要,其发展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主体资格基础。自然生态文明观主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寻求环境资源保护的最佳途径,将环境资源保护纳入人类社会对自然改造的求得自然发展的氛围中,而不是采用杀鸡取蛋的方式简单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简而言之,人类发展有赖于自然发展和维护自然的平衡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偏废才是积极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三、我国以可持续发展观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一)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其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一个残酷的现实是: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二)中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6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9.7%。(三)我国这2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无序、无度的消耗,迅速透支着我们宝贵的资源。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坚持的原则(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原则应当注意到,经济增长只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条件或手段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其重心应放在发展“主体”,即人上面的。从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目标及其原则都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第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第二,它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持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第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强调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二是持续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是共同性原则。虽然国情不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同,但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而且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面临共同挑战,7人类只有形成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采取共同的行动。(二)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既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的结果,也是对人与人的关系进行反思的结果。人类社会要想继续蓬勃地发展下去,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使之保持和谐的状态,只有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改变才有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正是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理想作为追求的目标,要求人类社会系统与地球自然系统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首先,人是从自然中分化出来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其次,人作用于自然,自然也反作用于人。第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关系,人与自然的支配和反支配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变化与转化的条件是人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2、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国际上最初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后来的重要补充是“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表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人与人的平等,包括“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两方8面。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着手的重要工作方向(一)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还很低。我国每新增GDP一块钱要比世界其他国家平均多消耗3倍以上、比日本多13倍以上的能源。此外,从资源再生化角度看,我国资源重复利用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比如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因此,从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我国现在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摒弃传统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完善核算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强化企业管理,引导合理消费,提高国民素质。(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目前在评价经济状况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由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等。然而,这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着固有的缺陷,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9这些缺陷使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目前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机会来获得的。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和评价,不但不是业绩,反而是一种破坏。据有关专家分析,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至少有3%~7%的部分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取得的,属“虚值”或者说“环境欠账”。这个数字意味着,在我国整个90年代的经济增长中,从实现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理想情况应从每年GDP新增部分拿出40%~60%对环境进行补偿。各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不可能持续。建立绿色核
本文标题:用生态自然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