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电磁学发展简史电磁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电荷产生电场和电流产生磁场的规律;电场、磁场对电荷、电流作用的规律;电场和磁场的相互联系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电路的导电规律;以及电磁场的各种效应等等。由于电磁现象的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电磁学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电工学、电子学以及其他与电有关的科学往往都是以电磁学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对电磁现象及其规律和本质的认识与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电磁学发展史具有丰富的内容,我们不可能一一涉及,只能作简要叙述,其中一部分在本文集的《电学实验史话》中另有介绍。图1司南的复原图图2库仑用过的扭秤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有“慈石(磁石)召铁”、“瑇瑁(玳瑁)吸〖衣若〗 (细小物体)”等记载,并发明了“司南勺(指南针)”。在西方,也有磁石指南北,琥珀、煤玉等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等发现。18世纪,电现象的研究有了迅速发展:区别了导体和绝缘体;认识到电有两种,同种相斥,异种相吸、吸到一起就会中和;起电机、莱顿瓶、伏打电池的发明,使电的贮存和产生,特别是电流的产生成为可能,从而为电的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证明雷闪是一种放电现象,他发明的避雷针成为第一个有关电的实际应用;库仑通过精巧的扭秤实验证明电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建立了库仑定律,这是电学中第一个定量定律,其地位相当于力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它的建立标志着电学进入了严密科学的阶段。图3安培研究电流相互作用的仪器图4安培像电磁定律相继建立1820年,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磁效应,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宣告了电磁学的诞生。紧接着,毕奥、萨伐尔、拉普拉斯确立了电流磁效应的定量规律。安培则根据当时的一系列实验,提出磁现象的本质是电流,物质的磁性来源于分子电流的看法,把涉及电流与磁体的各种相互作用归结为电流的相互作用,并通过精心设计的示零实验,得出了电流元之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安培定律。1826年,欧姆定律的建立为电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是对材料电磁性质研究的开端。图5欧姆研究电路的实验装置图6欧姆像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电磁感应不仅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电磁现象之间的联系,而且标志着对电磁现象的实验研究已经从静态向动态发展。法拉第还发现了电解定律,磁光效应,用实验证明了各种电的同一性以及电荷守恒定律,研究了电的极化现象和静电感应现象。法拉第的最大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场的概念,他认为电力和磁力都是通过力线传递的,在他看来这些力线都是客观存在的,就好像他亲自看到了似的,也就是说,是法拉第第一个提出场的物质性。从他以后场就成了认识电磁现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甚至比产生或汇集力线的源更重要,更基本。后来,法拉第又进一步研究了磁介质,解释了顺磁性和反磁性。电磁感应现象则解释为磁铁周围存在某种“电应力状态”(electro-tonicstate),当导线在其附近运动时,受到应力作用而有电荷作定向运动;回路中产生电动势则是由于穿过回路的磁力线数目发生了变化。法拉第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场的近距作用观点,为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安培的超距作用电磁理论库仑定律、毕奥-萨伐尔-拉普拉斯定律、安培定律、欧姆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先后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得出,标志着建立统一电磁理论的条件已经具备。首先对这一课题作出探索的是安培。19世纪20年代,他从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把磁性归结为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认为每个分子形成的圆形电流就相当于一根小磁针。他为了定量研究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作过一系列精确可靠实验,并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推出了普遍的电动力公式。然而,安培的电动力公式是建立在超距作用基础之上的。他仿照牛顿力学,创建了电磁学的理论体系。他的电动力公式完全仿照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变成了非常复杂的函数关系。安培遵循牛顿的路线,他认定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电磁现象的核心,电流元相当于力学中的质点,它们之间存在超距作用,就象万有引力一样。安培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电动力学,这个理论的基础是电荷间的超距作用力。由于电磁相互作用和引力作用在本质上有根本的区别,所以尽管安培的电动力公式在形式上和万有引力定律相似,却遇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所没有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安培的电动力学能够说明一些电磁现象,并且能够严格地进行定量计算,但是它不能说明电磁感应,也没有包括库仑定律,对静电领域无能为力。不久安培的学说传到德国,形成了大陆派电动力学。纽曼(F.E.Neumann)和韦伯(W.Weber)是这个学派的代表。1845年,纽曼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1846年韦伯发展了安培的理论,他把电流看成是由沿相反方向以相同速度运动的同样数量的正负电荷组成,在安培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一般的电动力公式,包括了库仑定律。进一步推导,可以引出安培定律和纽曼电磁感应公式。于是韦伯的电动力公式成了电动力学的基础。但是,韦伯公式中包含了依赖于速度的力,所以屡遭反对。亥姆霍兹曾多次批评它不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大大影响了它的声誉。图7韦伯像近距作用的提出和大陆派电动力学对立的另有一学派,主张近距作用。法拉第和麦克斯韦(J.C.Maxwell)就是其突出代表。在他们之前,高斯也曾企图把通过介质传递电作用的过程表示成数学公式,但是没有成功。1853年,数学家黎曼(B.Riemann)曾用弹性以太模型说明电磁现象,提出了电力传播方程。不过,他的论文到1867年才发表,比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发表得还要晚。而麦克斯韦则继承了法拉第的力线思想,坚持近距作用,同时又正确地吸取了大陆派电动力学的成果。他就是在两种不同学说争论的背景下,创建了电磁场理论的。但是麦克斯韦创建电磁场理论,历经了三次重大的变革,上了三个台阶。麦克斯韦创建电磁场理论的第一步是在W.汤姆生的引导下进行的。W.汤姆生在法拉第力线思想的激励下,对电磁理论也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他深感有必要把法拉第的力线思想翻译成数学公式,定量地作出表述,于是利用类比方法,借鉴已经成熟的弹性理论和热传导理论,建立了初步的电磁理论。1842年,他把热在均匀固体中的传导类比于法拉第电应力在均匀介质中的传递过程,把电的等势面对应于热的等温面,电荷对应于热源,按照傅里叶的热分析方法,把法拉第的力线思想和已经建立的静电理论结合在一起,初步形成了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W.汤姆生运用类比方法,把法拉第的力线思想和电应力状态转变为定量的表述,为麦克斯韦的工作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麦克斯韦是英国人,1831年生于爱丁堡,自幼聪慧过人,得到了父亲和老师的精心培养。10岁进爱丁堡书院学习。15岁就有几何学论文发表。1850年入剑桥大学,这时W.汤姆生已是那里的研究员,他比麦克斯韦大7岁。两人先后荣获数学竞赛优胜者称号。在W.汤姆生的影响下,麦克斯韦从1855年起学习电学,认真阅读了法拉第的《电学实验研究》等书,大学一毕业,就着手把法拉第的力线思想用数学分析方法进行表述。图8麦克斯韦像麦克斯韦创建电磁场理论的第一步:运用类比方法运用类比方法研究电磁学是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的第一步。W.汤姆生那两篇关于电磁相似性的论文对他很有影响。不但使他认识到类比方法的重要性,而且体验到法拉第的思想与传统的静电理论是协调的,有可能进一步建立统一的电磁理论。1856年,麦克斯韦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电磁理论的论文,题为:《论法拉第力线》。在这篇论文中,他发展了W.汤姆生的类比方法,用不可压缩的流体的流线类比于法拉第的力线,把流线的数学表达式用到静电理论中。流线不会中断,力线也不会中断,只能发源于电荷或磁极,或者形成闭合曲线。麦克斯韦通过类比,明确了两类不同的概念,一类相当于流体中的力,另一类相当于流体的流量。麦克斯韦进一步讨论了这两类量的性质。流量遵从连续性方程,可以沿曲面积分,而力则应线段积分。这篇论文的第二部分专门讨论法拉第的“电应力状态”,对电磁感应作了理论解释。麦克斯韦指出,纽曼的电动力学概念和法拉第关于力线和场的概念有相通之处,两者是一致的。不过,纽曼的某些概念是建立在超距作用上的数学函数,缺乏实际含意,而法拉第的“电应力状态”则是根据大量实验发现并认真作出的精湛假设。接着,麦克斯韦推出了6个定律,这6个定律都表达成方程式。对于这6个定律,麦克斯韦写道:“在这6个定律中,我要表达的思想,我相信是(法拉第的)《电学实验研究》中所提示的思想模式的数学基础。”麦克斯韦虽然用严密的数学表述了法拉第的电磁场思想,但是对其中的物理实质却没有得到更多的认识,最令人困惑的是离开应用实在是太远了,他自己对此并不满意。麦克斯韦创建电磁场理论的第二步:运用模型方法隔了5年以后,麦克斯韦又回过来研究电磁理论,写了第二篇论文,题为《论物理力线》。他的“目的是研究介质中的应力和运动的某些状态的力学效果,并将它们与观察到的电磁现象加以比较,从而为了解力线的实质作准备。”两件事使麦克斯重新考虑他的研究方法:一件是根据伯努利的流体力学,流线越密的地方压力越小,流速越快,而根据法拉第的力线思想,力线有纵向收缩、横向扩张的趋势,力线越密,应力越大,两者不宜类比。另一件是电的运动和磁的运动也无法简单类比。从电解质现象中知道电的运动是平移运动,而从偏振光在透明晶体中旋转的现象看,磁的运动好象是介质中分子的旋转运动。可见,电磁现象与流体力学现象有很大差别,电现象与磁现象不尽相同,靠几何上的类比无法洞察事物的本质。于是麦克斯韦转向运用模型来建立假说。他借用兰金(W.J.M.Rankine)的“分子涡流”假设,提出自己的模型。他假设在磁场作用下的介质中,有规则地排列着许多分子涡旋,绕磁力线旋转,旋转角速度与磁场强度成正比,涡旋物质的密度正比于介质的磁导率。这个模型很容易解释电荷间或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并清晰地体现了近距作用。但是在进一步解释变化电场或变化磁场之间的关系时又遇到了困难。分子涡流在旋转中相邻的边界沿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怎么可能呢?麦克斯韦从一种惰轮机构(如图9)中想出了解决方案。他假设在涡旋之间有一层细微的粒子,将各涡旋隔开,粒子非常小,可在原地滚动(图10),电流就相当于粒子的移动。图中六角形代表分子涡旋,小圆圈代表粒子。当电流流过AB时,AB上面一排涡旋gh按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中间粒子的啮合作用,逐一地传到各层涡旋,使它们都按逆时针方向旋转。AB下面的涡旋则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AB中电流发生变化,例如突然停止时,gh中的涡旋旋转受到障碍,如果这时kl排的涡旋仍维持原来的运转速度,则pq中的粒子层就会从p向q运动,也就是在pq中产生同向感应电流。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电磁感应。图9麦克斯韦从机械惰轮得到启示图10麦克斯韦的分子涡旋模型麦克斯韦提出位移电流假设就在讨论“应用于静电的分子涡旋理论”这个问题时,麦克斯韦抓住了要害。他假设分子涡旋具有弹性。当分子涡旋之间的粒子受电力作用产生位移时,给涡旋以切向力,使涡旋发生形变,反过来涡旋又给粒子以弹性力。当激发粒子的力撤去后,涡旋恢复原来的形状,粒子也返回原位。这样,带电体之间的力就归结为弹性形变在介质中储存的位能,而磁力则归结为储存的转动能。位移的变化形成了电流。麦克斯韦称之为“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提出的“位移电流”假设在电磁场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然而如果没有足够的胆略,是难以作出决断的,因为在这以前,甚至在麦克斯韦去世时(1879年)还没有人做出过可靠的实验证明位移电流的存在。麦克斯韦预见到电磁波表明麦克斯韦的理论威力的还有一件事,就是预见光是起源于电磁现象的横波。既然电介质中的粒子位移可以看成是电流,就可以把电流与磁力线的相互作用推广到绝缘体,甚至是充填于真空的以太。在这些介质中任一点产生的电粒子的振动,就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在介质中扩展开去。柯尔劳胥(R.H.A.Kohlrausch)和韦伯在1857年从莱顿瓶上测量电荷,根据静电单位和绝对单位的比值求出电磁振荡的传播速度v=310740千米/秒。麦克斯韦以它与斐索(Fizeau)1849年用齿轮法测到的光速
本文标题:电磁学发展简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