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学思考宫鹏
1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学思考宫鹏感谢刘主任给我一个机会来跟大家学习,我不是学经济的,谈不上在这方面有什么建树或者贡献。就自己的思考和大家谈一谈。我是学地理出身的,后来搞遥感。走的是一条技术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对社会、政治、政策有一点思考。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首先我想给大家提供一些定义和问题,然后再一起商讨一下。一、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从哪里来的?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我们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从农业社会发展而来的。这里放了一些照片,农耕、农具,有水车,簸箕、风车等。还有茅屋加田园山水画。如果我们比较富庶,在封建格局的社会中走农业化的道路的话可能就是田园的生活这么一个情景。这是我国发展了超过两千年的情景。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一种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是什么?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时间的函数。发展和增长不同。只要一种状态能够健康持续下去,就是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没有影响这种状态,不导致这种状态的规模大幅度降低或消失就是健康发展。随便举两个例子,比如GDP在一定规模上随时间波动就是发展。增长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后续规模不断超过前期规模。如人口成指数增长。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其他许多随时间变化的过程,都可以加以讨论。但是,去查一查大家能给出一个发展的定义吗?增长很容易,空间上的扩张,尺度上的增加,都可以说是增长。我们应该注意,发展不等于增长。前面描述的应该是发展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有些时候根本的东西是非常难定义的。当你加一些修饰的时候就容易定义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这是大家公认的,我这底下列了一本书,BuildingaSustainableSociety,1982年写的,1983年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人把它翻译到中国来,一本白皮的书,我读了。但是,真的有这种发展模式吗?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吗?谁能预计我们后代人的需求?我们连我们自己的需求都预计不到,还能预计我们后代人的需求。就是搞计量经济学,恐怕也不能把这些问题回答得清清楚楚。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愿望和目标,甚至是一种信仰。可持续发展是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发展是个过程,和时间是有关系的,从理论上明确了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和资源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观点。这些关系都可以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咱们中国人经常说“富不过三代”,就是说你家里再牛,等到第三代的时候也已经不行了。还有一种说法叫十年风水轮流转。考察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有人叫起伏式或此起彼伏式经济发展模式,政府2扶持式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此起彼伏式就是富不过三代,十年风水轮流转的一种表现。美国也不可能永远持续的发展其如此强大的经济。他也有衰败或落后的一天,这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二、什么是发展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研究财富分配规则。发展经济学是“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请问大家真的认同这个定义吗?尽管我没学过发展经济学,照前面我对发展的认识,我不认同这个定义。经济学是由AdamSmith“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可以通过控制,操纵、调配等机制来回答上面我们提出的关于发展的问题。在市场不行了的时候政府进来干预。就是这样一个模式。AdamSmith的《国富论》,我前一段时间买了一本翻译成中文的,译得绕来绕去,实在读不下去。DavidLanders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他写了《国富国贫》译成中文。讨论殖民地国家发展的模式。这本书我从头读到尾,觉得这里面有一些观念不一定是对的。当然今天不去讨论这个问题。这里就跟大家推荐这本书。前面我问了,发展经济学是研究贫穷问题?是让大家摆脱贫穷的吗?当然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发展就是让大家脱贫吗?从贫变富吗?这些基本的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去考虑呢?其实,这是把发展和增长混为一谈了。贫穷是什么呢?现在,贫穷(poverty)的概念不限于钱财方面的不足,贫穷可以形容人类一般生活情况非常困难、资源短缺。譬如,现今中国人可能是相对贫穷的。过去我们中国人却曾富裕过。现在中华民族也不是精神上贫穷的。只是现在中国社会多了些比较困惑、迷失方向的人而已。有些人认为贫穷的定义是主观、具比较性的;有人认为是关乎道德标准的;也有人认为可以从科学角度去理解贫穷的意思。贫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可以比较的。那么“人比人,气死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话,如果这样比下去,什么时候我们算满足?我们必须考虑任何一个人他的生活态度。像我们国家所说的那样有所为有所不为。至于贫穷和摆脱贫穷到底是谁的责任?政府当然有责任,是逃不过的。我们自己也有责任。我们应该怎么办?脱贫以后呢?如果我们富裕了,我们应该干什么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讲到这儿我们可以看看,生产的目的是什么?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什么是基本的生活需求呢?《活着》这部电影也许可以回答,但是,人的欲望能够满足吗?如果说生产的目的不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衣、食、住、行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活着?要适可而止,知足常乐?还是刺激消费?大家记得朱总理时代国家曾经一个劲地叫着要刺激消费。那么刺激消费有些什么样的含义呢?就是想方设法让大家花钱,让公民把腰包里的票子拿出来花掉。这样做对么?这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么?拿高技术做例子,它给我们带来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技术,希望我们快快淘汰才买的商品。在我看来,资本主义就是加快钱从一个口袋到另一个口袋周转的车轮的转速,即钱的循环。为什么资本主义操纵的现代技术要我们快快3淘汰商品?例如更新我们买了不久的电脑。这不是我们所愿。有些时候我们是被推着,被迫无奈地把自己的电脑换掉。新的操作系统需要更大的随机存取记忆(RAM),我们的系统很快就需要更新RAM。不然,许多新软件没法用。又如,现在的技术让我们打电话更加方便,几乎不用写信了。可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一般大众对艺术,特别是语言艺术,文学和美的感受。有人说距离是美,思念是美。以前,打长途电话是遇到紧急事时才做的事。一般通讯方式是写信。我们需要认真琢磨,有多少时候,写一稿又一稿,写成信件精品。现在,傻瓜相机式的工作方式(社会分工)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但也正减轻我们人类努力学习的劲头。好像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技术快速发展,我们真地感到技术为我们带来的轻松快乐吗?对技术的爱恨谁能一下子说得清?我们正在变成机器和技术的奴隶。这是不是作茧自缚?唐朝韩愈(768-824)说过一句活,地球是一个大西瓜,人是里面的寄生虫。等我们把它淘空了,留一堆垃圾的时候,我们也该完蛋了。这是一千多年前,韩愈的话。地球也无法支撑我们人类在技术武装下的越来越多的索取。我们古代智者都明白这个道理。激励我们做除了追求物质财富以外精神领域里的许多事。资本主义为了赚钱,更注重数量,对质量只要客户不抱怨就行。他们不断地培育市场。我们从一个极重质量的时代,走到了不怎么看重质量的时代。其实重质量才能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损耗,才容易达到可持续发展。不少人尽量赚钱。在MBA训练里面,现在有这样一种态度,就是提倡说这句话。Yougetwhatyounegotiatefor(你得到你谈判所值),不是Yougetwhatyouwant(你得到你所求),也不是Yougetwhatyoudeserve(你得到你所值)。一切变成了讨价还价的过程。再看看我们开发大西北,开发东北。我们非要把沙漠荒漠变得让它生金子。这些都有逆天行道的味道。人真的能逃脱自然的手掌心吗?还是象韩愈所说在自掘坟墓。这些问题与搞发展经济学是有关联的。三、科学与技术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目的是发现新知识。它的原动力往往是好奇心所使然。技术,是指人们劳动创作使用的工具、材料、工艺方法的开发和应用。技术创新的目的和科学不大一样,它是有功利性的。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或做以前做不了的事。在学问面前,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传统,即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做舟。”学习,有两重内容,即学-主要是从书本中学,习-练习,是动手实践的意思。但是,我们中国人很多时候,都是学而不习。我们往往满足于知道怎么回事,却不去演练它。这是我们忽视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都说我们有知识,没能力。动手能力差。这些都有关联。那么我国传统上如何积累知识,保护技术呢?搞patent,即所谓的发明专利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套办法。即申请、保护、专利使用者给专利拥有者一定的经济补4偿一个过程。把特种知识通过法律保护起来,然后让它在市场上实现价值。我们怎么做?中国传统上怎么保护发明专利?这个问题过一会儿再回答。首先看看我们传统上对技术是怎么看的。中国人说技术是雕虫小技。重本抑末。重农抑商。人家搞商业活动,一定心术不正,会投击倒把。一般认为商人是黑心赚钱的。对他们有些时候是不屑的。这样我们经常会坐失商机。这是一种态度,还有一种人生态度就是用力气换生活。这简直就是一种审美观,可以上升到这种高度来认识靠力气吃饭。过去在农村有力气就是本事,瞧不起用心计,靠技术生产的人。有心眼并不一定被看好。甚至有心机会被鄙视。现在到农村去,还有小伙子们吊膀子呢,即两个人撞膀子比力气。大有牛羊撞角的味道。不提倡攻于心计。不能使绊子,搞陷井把你弄倒,那不算好汉。唯有比力气,谁比过,谁就是英雄。再有一点就是古人在写比试技艺的时候,就说打井,有的人拿着篓子去挖土。有的人是拿着更现代化的工具,比如简单机械。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纲》或是一篇其他文献里提到过年轻人用机械去挖土掘井,对着用篓子的老年人说我比你挖得多,挖得快。老人往往不屑一顾。这个崇尚质朴的审美观再加上单极皇权在权利平衡中求稳,就会成为守旧的根源,从而抑制创新。我们这个传统不太利于发展新技术。而且我们挺喜欢质量第一,勤俭节约。这是好事,但倒过来,可能会因为这个而抱残守缺。投机取巧与喜新厌旧我们也不喜欢。我把这些摆出来想让大家想一下,我们的社会究竟是怎么回事。然后回答上面提到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用祖传秘方来通过私人珍藏以达到专利保护的目的。我说“武功秘笈”之类的东西是中国的技术专利。私人保护的结果就是不利于总结,发扬光大,而且容易失传。而另一方面,专利由秘变神,科学带着神秘色彩而不能大行其道,得到普及。四、中国传统精神与科学发展辜鸿鸣写过一本《中国人的精神》的书。向世人宣示尽管中国文化有这种或那种的缺陷,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和封建传统也能有效地执行社会分配和管理。其实,孔子宣传的仁,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父慈子孝。但实际上它往往妨碍科学的发展。大家或许都有这样的经验,小时候想做个事,到了吃饭的时间,大人催得不耐烦了,就说“行了行了,干到这样就行了。”这种要求在外国父母嘴里我们很少听到过。于是,许多人会草草了事完成手中的工作。吃饱肚子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所以,幼时长者的慈爱可能使我们做事不能尽善尽美。他们太在意我们的物质需求。仔细想想,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他们的保护,尽量不让他们受到物质上,体力上,肉体上的伤害。除了要求在学校有好的表现给家长面子上增光,助长人们在同样的方面有攀比心理以外,却较少注重我们的精神感受和平等。在精神方面他们偏于强调服从。使后人长期处于精神上的压抑状态。我们文化传统比较崇尚服从,崇尚权威,古人伟大。我认为,我们是个向后看的民族。我们往过去看,我们不瞻前顾后,我们停留在乾隆皇帝,大汉天子这些快活智慧的故事上。天天的电视主要就是这个,和一些现代的事。和美国那些面向未来的冒险大片相比,我们就是一个向过去看的民族。在人事方面,我们讲究位次。典型的例子是官本位思想。连梁山的好汉们也要排个5座次。在交往的人际圈里,讲究尊卑有序。但是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我们重经验,不善总结,而且轻视革新,缺乏合作。一旦人们不在同一个圈子,互不相识,无法排序时,我们往往是在无序环境下工作。我们不重视安排时间,也不善科学管理。举个无序环境例子,上飞机的时候挤飞机,下飞机的时候争着下,还没等停稳都站起来
本文标题: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学思考宫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