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章-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理解:——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态度不同于能力。——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二)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事实信念观点理解情感成分评价情感情绪行为成分意向倾向偏好外显行为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任务的自觉行为。•(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3.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的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道德情感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相同之处: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两者的区别: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第二节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2.权威/他律道德阶段(6—8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3.可逆性阶段(8—10岁)儿童开始依据自己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皮亚杰的成对故事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在他自己房间里,有人叫他去吃饭,他便走向餐厅。在餐厅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个托盘,盘子里有15只杯子。约翰不知道门背后放着东西,他推开门,门撞到了托盘,15只杯子全都撞碎了。有一个名叫亨利的男孩,一天,他妈妈外出了,他想从橱柜里拿些果酱吃。他站在一把椅子上,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够不着,当他试着去取果酱时,碰倒了一只杯子,杯子落在地上摔碎了。(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完善,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故事1:海因茨偷药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1.前习俗水平(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为只要受到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1.前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2.习俗水平(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认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就是坏的。(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只要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相反,凡是维护权威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就是好的、正确的。2.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3.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儿童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权益。(6)普遍的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3.后习俗水平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一)依从•(二)认同•(三)内化(一)依从•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二)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三)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水平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一)有效的说服•(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三)利用群体约定•(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习题1.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是()A规范B从众C认同D内化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有哪些?3.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A7岁B9岁C8岁D10岁4.道德判断受外部力量的制约和支配,高度服从权威。这是()A他律道德B自律道德C权威道德D个人道德5.态度结构是复杂的,它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6.简述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属于()A依从B服从C认同D内化8.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三个成分。9.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有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10、道德判断表现出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处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11.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12.人类道德发展具有一定顺序,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提出这一道德发展理论的是()1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家庭教育方式、社会风气和()14.衡量个体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习题1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6.品德是()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7.态度和品德的形成经历哪几个阶段?18.皮亚杰认为6—8岁儿童认为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A权威阶段B自我中心阶段C公正阶段D可逆阶段19.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经常表现出一贯规范行为,才标志()形成。习题20.皮亚杰认为10—12岁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这是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A权威阶段B自我中心阶段C公正阶段D可逆阶段21.品德形成的标志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的复杂过程经常表现出一贯规范行为。22.()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23.只有道德观念而无()时,就经常会发生明知故犯的错误行为。2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习题元认知的实质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实质:学习者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与调节的过程。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都属于元认知的范围。元认知与认知的关系相同点:都属于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外在的、具体的;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认识和思考对象不同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元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活动的内容不同元认知与认知的区别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主体的认知活动,而认知可直接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作用方式不同从个体认知发展看,元认知落后于认知的发展发展速度不同元认知与认知的区别元认知的结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控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知识•关于认知主体自身因素方面的元认知知识E.g.“我知道我的劣势在于语言表达能力”•关于认知任务因素方面的元认知知识E.g.“我知道要理解和记住复杂、陌生的信息是比较困难和费时间的”•关于认知策略因素方面的元认知知识E.g.“我知道在自己熟悉或是不太重要的材料上可以少用些时间,在自己陌生和比较重要的材料上要多用些时间”认知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元认知体验监控调节强化理解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知识自我提问法同学间相互问答善于反思和总结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训练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区别举例认知策略:我把单词按词性进行分类。元认知策略:我认为把单词按词性进行分类有利于加深记忆。认知策略是学习内容材料必不可少的工具,有助于我们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整合在一起,并且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元认知策略则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我们估计学习的程度和决定学习的过程。元认知、元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认知策略的关系图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国内元认知策略研究现状1)对学习策略的整体研究多,但对元认知的策略的专门研究近三年才剧增,大多研究得不够深入。2)大多是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少,少数的实证中大多数研究也不能登大雅之堂。3)从测量的角度看,元认知策略量表的编制并不令人满意。中文文献检索2010(161)2009(195)2008(194)2007(115)2006(87)2000-2005(114)1990-1999(16)2010(1707)2009(2481)2008(1931)2007(1485)2006(1086)2000-
本文标题:第十章-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48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