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外建筑史课件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城市规划专业多媒体系列课程建筑工程管理系城市规划教研室中外建筑史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掌握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二)考核知识点原始社会建筑奴隶社会建筑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原始社会建筑掌握:干阑:长江下游的木结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木骨泥墙:西安半坡村遗址了解:其它文化遗址、建筑及装饰奴隶社会建筑掌握: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了解:夏、西周、春秋的建筑成就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掌握:汉砖、战国木结构榫卯、三国、晋南北朝石刻。了解: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的建筑发展。(三)考核要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掌握:安济桥、《营造法式》、唐宋的建筑成就。了解:隋、唐、五代、宋的建筑发展。封建社会后期建筑掌握:明清建筑成就。了解:元、明、清的建筑发展概述:古代世界共有七个主要独立建筑体系,而“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更辉煌。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而它们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流波泛及朝鲜、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广大东亚地区,共同构成为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明清时期,中国的园林艺术开始影响欧洲;同时,汉晋时代,中国建筑又接受了南亚和中亚的外来影响,并融化为中国自身的有机部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历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萌芽与成长阶段:商周到秦汉;第一次高潮:秦和西汉;成熟与高峰阶段:历魏晋经隋唐而宋;第二次高潮:唐宋,是中国建筑的高峰;充实与总结阶段:元至明清;第三次高潮:明至盛清。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古史传说的时代燧人氏——“钻木取火”“结绳记事”有巢氏——构木为巢,巢居的开始伏羲氏——渔猎时代神农氏——炎帝,农业时代轩辕氏——黄帝,统一中原二、考古遗址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东北地区:红山文化1、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文化面貌:母系氏族原始农业烧制陶器定居的村落集中的葬地穴居仰韶文化时期半坡出土“陶盘”地穴建筑-仰韶文化时期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的地穴建筑遗址。距今约6000多年。口径为1.5米,底径2米,深2米。地穴建筑洞口由树枝编织而成的顶盖,由直径约25厘米的木柱支撑;洞壁内有横向木构件,和竖立的木柱绑在一起,既稳定木柱,又便于攀登。遗址中还发现烧土碎块,可能为灶。可能是住人的地穴,或存放陶器的窖藏。1)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大房子以一个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活动情况。2)陕西半坡村遗址—木骨泥墙分为三个区域:南:居住区北:墓葬区东:制陶窑场半地穴建筑的斜坡道多由人字形屋顶覆盖。居住面周围的壁面,以“木骨泥墙”的方式构成向内倾斜的壁体。面内以木柱构成支架,支撑着壁体的木骨泥墙和屋顶。2)陕西半坡村遗址早期——半穴居:下部挖土形成,上部空间构筑而成半地穴建筑2)陕西半坡村遗址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木骨泥墙;2)陕西半坡村遗址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间分隔组织3)郑州大河村—木骨泥墙3)郑州大河村—木骨泥墙4)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复合平面,白灰抹面。仰韶时期房屋特点:平面方形或圆形,晚期有套间围护和结构木骨泥墙节点绑扎地面烧烤2、陕西龙山文化(前2300-前2000)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住房:“吕”字形平面平面:“吕”字形住房平面,前堂后室;围护与结构:土坯,夯土墙石灰面的广泛使用西安客省庄二期房屋遗址3、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繁荣的母系氏族◆以水稻为主要作物的农业经济◆木构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由原始的巢居发展而来巢居树干为桩,树枝为梁,树条为绳索,绑扎出骨架,敷以茅草而成。干阑式建筑发现于浙江河姆渡遗址;面积160平方米,我国发现最早的采用榫卯技术的木构建筑。梁柱承重,芦席为墙,外观与现云南干阑式民居相似。河姆渡文化房屋特点:平面长屋围护和结构干栏式,木构架节点构件垂直相交用榫卯,复杂交接仍用扎结原始农业定居生活有一定的畜牧和渔猎4、红山文化(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3000年)1)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总平面1)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建筑已有了“群”的概念。采用木骨泥墙建造壁体和屋盖,室内用彩画与线脚装饰。◆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室内墙面用线脚和彩画装饰1)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1)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平台东侧人工垒砌的石墙1)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女神像:形态逼真,手法写实,技艺水平较高。2)内蒙古包头市大青山莎木佳祭祀遗址3)内蒙古包头市大青山阿善祭祀遗址早期祭祀建筑:位于山丘上,远离居住地,方形或圆形。三、小结1、建筑类型:住宅、祭祀建筑(神庙、祭坛)、墓葬、窑址、城市2、建筑结构:A、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B、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特点是底层架空3、建筑材料:A、土木为主;B、白灰抹面:白色含石灰的面层;C、土坯砖,夯土墙。4、平面布局:单体建筑复合平面:龙山文化“吕”字形,前堂后室;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5、重要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陕西半坡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房屋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平面,前堂后室一.夏(B.C2070—B.C1600)家国一体图腃崇拜→祖先崇拜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21世纪——B.C476年)1.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a.80cm夯土台b.封闭庭院(廊院)c.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庭院回廊殿堂回廊殿堂庭院回廊殿堂◆特征:封闭庭院(廊院)夯土台基轴线:大门轴线在主殿轴线偏东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开始形成: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二里头宫殿遗址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夏代建筑——宫殿木架夯土建筑布局:初步形成了台上的殿堂用廊院围绕起来的“廊院”格局。二、商(B.C1600—B.C1046)1.历史背景商汤:成为东方强国,农业进步,商业兴起。2.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1)祖先崇拜2)神权政治:商王——商王祖先——天帝3)祭祀仪式与宗庙陵墓4)空间观念--中央与四方3.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实例:偃师二里头、安阳小屯村。建筑特征:1)茅茨土阶2)建筑整齐方正,初显布局的结构美3)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文化: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4.城市出现:郑州商城、偃师尸沟乡商城安阳殷墟湖北黄陂盘龙城5.重要建筑遗存1)河南偃师二里头尸沟乡商城三重城宫城北部有池苑,南部为宫殿早商最大的单体建筑遗址——主殿长90米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城内:宫殿,宗庙城外:作坊,住宅2)郑州商城郑州商城遗址3)湖北黄陂盘龙城4)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安阳殷墟遗址宫殿宗庙区鸟瞰三、西周时期(B.C1046年~B.C771年)1、历史背景:废除公田开私田——收田租,走向封建制;2、宗族—等级—礼仪:分封诸侯——依据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形成等级制;礼制“周礼”→对地位尊卑、建筑等级等进行约束;对宫殿的要求:阙→五门→三朝。3、城市:既是统治阶级居住的场所,也是对外防御的堡垒;城、郭概念出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吴越春秋》有大小之分,发展已有一定的模式。4、建筑实例: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湖北圻春干栏式建筑1)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A:最早的四合院,四周檐廊环绕;B:平面中轴对称;C:前堂后室,内外有别,尊卑有序;D:已使用瓦、排水陶管和卵石暗沟。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2)湖北圻春干栏式建筑5、建筑技术a.瓦的发明与应用,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B、陶管的使用,解决了地面排水问题c.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d.斗拱的雏形小结1.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2.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3.建筑技术:瓦,陶水管,斗拱。4.空间观念:等级,中央与四方。5.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6、重要建筑实例: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商,郑州商城,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商,偃师商城,三重城,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商,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周,湖北圻春干栏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西周建筑——宫殿在继承商代建筑的基础上最明显的创新-瓦的发明。四、春秋(B.C770~B.C476年)1、历史文化背景:思想上“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政治上“春秋五霸”。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2、建筑状况:A、瓦普遍使用,并开始了砖的使用。B、台榭建筑流行(高台建筑——攀比、瞭望)。C、建筑装饰与色彩得以发展: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D、著作和人物:木匠祖师——鲁国“公输班”——鲁班;《考工记》:春秋末年齐国的工艺官书中记叙六种工艺、三十个工种的技术规则。春秋建筑——宫殿春秋时期的高台建筑分为两类:一是将建筑建在夯土台的顶上,一是围绕夯土台建造多层建筑。春秋中山国复原图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一、战国(前475年~前221年)1.历史文化背景:田地私有制——诸侯国战争---“战国七雄”。2.建筑特征:A、各国生产力蓬勃发展,建筑技术突飞猛进,各国都城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城市、纵横道路网出现。B、新建筑材料普遍使用。使用瓦、空心砖、下水管→使建筑的组群体量增加。战国建筑——宫殿建于公元前4世纪末,发现于河北平山县二、秦(前221——前206)1、社会概况秦朝: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促进生产力的进步。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促进民族融合和经济的发展。2、秦朝建筑介绍;(1)大造宫室,仿六国的宫殿型制,促进各国的建筑艺术与技术交流,逐步形成了中国建筑文化。阿房宫遗迹。(2)秦咸阳的布局:摒弃传统城郭制度,在广阔地区大造离宫别馆。(3)修驰道、筑长城,防御匈奴。(4)秦始皇陵:最大的人工陵墓: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秦代建筑——宫殿秦咸阳宫殿建筑复原图秦阿房宫夯土台基遗址秦咸阳宫一号宫殿复原图秦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项羽“火烧阿房宫”及阿房宫想象图清画——阿房宫想象图西安——秦宫横店——秦宫一角秦代——陵墓秦始皇骊山陵墓三、汉(前206——公元220年)1.社会概况罢绝百家尊崇儒术,各国的思想得到统一。汉朝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期,迎来了中国古建史上的第一个高潮。2.建筑状况:(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2)单体建筑:明堂辟雍、白马寺、园林、阙。3.建筑技术的成熟(P28~31)(1)木架结构趋于成熟:穿斗式、抬梁式已经形成。建筑外观日趋复杂,楼阁建筑层数增加、斗拱大量使用。(2)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出现歇山顶,悬山与庑殿顶普遍使用。(3)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有了巨大进步。(4)石建筑(石墓、石刻、石阙)得到迅猛发展。汉-明堂、阙“明堂辟雍”——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一座建筑两种含义。明堂: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象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阙——门通
本文标题:中外建筑史课件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5156 .html